黄帝内经解读(56)

【原文】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1),下晡(2)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3)。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4)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5)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6),至其所生而愈(7),至其所不胜而甚(8),至于所生而持(9),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10),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注释】

(1)慧:作病情安定解。

(2)下晡(bū):是在申酉两时之末尾。

(3)温食热衣:吃温热的食物,穿保暖的衣物。

(4)日昳:指午后的未时。为脾旺之时。

(5)焠:灸过热。焠,烧也。,热甚也。

(6)以胜相加:谓以胜相凌,如木病由金胜,土病由木胜之类。

(7)所生而愈:所生,指五行相生,如肝病愈于夏,愈于丙丁,为木生火。其他各脏以此类推。

(8)所不胜而甚:所不胜,指克己者,如肝病甚于秋,加于庚辛,为金克木。

(9)所生而持:所生,指与生己之脏相应的时日如肝病持于冬,持于壬癸,为水生木。

(10)五脏之脉:指肝弦、心钩、脾缓、肺毛、肾石。

【白话详解】

病在肝脏,到夏天能够痊愈。假如夏天好不了,到秋天就会加重,秋天如果不死,到冬天病情就呈持续状态。明年春天,肝病逢到春木本气,就能有些起色,但要注意的是不能遭受风邪。患有肝病的人,在丙丁日会见好的。如果丙丁日不愈,到庚辛日病会加重,庚辛日不见加重,在壬癸日就呈持续状态,到甲乙日就会有些好转。患有肝病的人,在天刚亮(属寅卯)的时候,会感到好些,到了傍晚(属申酉)的时候,病情就会重些,到了夜半(属亥子)的时候,也会安静些。肝病需要疏泄条达,应该用辛味药来疏散,若需要补的,就用酸味药来补肝,需要泻的,就用辛味药来泻肝。

病在心脏,到了长夏季节能够痊愈。假如长夏好不了,到冬天病就会加重,冬天如果不死,明年春天病情就呈持续状态,到了夏天,心病逢到夏火本气,就能逐渐好转。但要注意的是不能温衣热食以免滋长了火气。患有心病的人,在戊己日会见好的,如果戊己日不愈,到壬癸日病会加重。如壬癸日不见加重,在甲乙日就呈持续状态,到丙丁日就会有好转了。患有心脏病的人,在中午(属巳午)的时候,就会感到好些,到了夜半的时候,病情就会重些,至天刚亮的时候,又会安静下来。心脏病需要缓软,应该用咸味药来柔软它,需要补的,采用咸味来补心,需要泻的,采用甜味来泻心。

病在脾脏,到了秋天能够痊愈,假如秋天好不了,到了春天病会加重。春天如果不死,到了夏天就呈持续状态。到了长夏时候,脾病逢到长夏土本气,就会有些起色。但要注意的是应禁忌冷食、饱食,或居湿地、穿湿衣等。患有脾病的人,在庚辛日会见好的,如庚辛日不愈,到甲乙日就要加重,如甲乙日病不见重,到丙丁日就呈持续状态,到戊己日就会有好转了。患有脾病的人,在午后未时,就会感到好些,到了天刚亮的时候,病情就会加重,到了傍晚时候,又会安静下来。脾脏病是需要缓和的,应该用甜味药来缓和它,需要泻的,采用苦味药来泻脾,需要补的,采用甜味药来补脾。

病在肺脏,到了冬天能够痊愈,假如冬天好不了,明年夏天病就会加重,夏天如果不死,到了长夏就呈持续状态。到了秋天,肺病逢到秋金本气,病就有起色了。但要注意禁忌冷饮冷食和衣服单薄。患有肺病的人,在壬癸日会见好的,如果壬癸日不愈,到丙丁日病就会加重,如丙丁日不见加重,在戊己日就呈持续状态,到庚辛日就会有好转了。患有肺病的人,在傍晚的时候,就会感到好些,在中午时候,病情就会加重,到未时又会安静下来。肺脏病是需要收敛,应该用酸味药来收敛,需要补的,采用酸味药来补肺,需要泻的,采用辛味药来泻肺。

病在肾脏,到了春天能够痊愈,假如春天好不了,到了长夏之时病就会加重。长夏没死的,到了秋天,就呈持续状态。到了冬天,肾病逢到冬水本气,就会有些好转。但要注意该禁忌煎灼和过热饮食及烘热过的衣服,以免引起燥热。患有肾病的人,在甲乙日会见好,如甲乙日不愈,到戊己日病就会加重,如戊己日不见加重,在庚辛日就呈持续状态,到壬癸日就会有好转了。患有肾病的人,在半夜的时候就会感到好些,在辰戊丑未四个时辰病就会加重,到傍晚时便安静了。肾脏病需要加强肾气,应该用苦味药来加强它,需要补的,采用苦味药来补肾,需要泻的,采用咸味药来泻肾。

邪气侵入到人身上,是以胜相凌的。逢到与所生之脏相应的时日病就能愈,如逢到与己脏相克的时日病就加重,如逢到与生己之脏相应的时日病就呈持续状态,逢到本脏当旺之时,病就好转起来,但必须确定五脏的平脉,才可以推论病证轻重的时间和死生的日期。

【按语】

本篇开头以“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立论,本节则按照五行的生克规律,论述了五脏各自所主的时令以及五脏疾病的进退、间甚、死生的变化规律,治疗原则和禁忌等问题。“脏气法时”的观点与昼夜周期中“时辰应脏”的学术思想一样,都是揭示五脏在时间变动中,各有衰旺不同的生理活动状态。“时辰应脏”指五脏之气在日周期十二时辰中衰旺节律,而“脏气法时”则是论述年周期四时变动中,五脏之气的衰旺变化。

“脏气法时”是指五脏系统功能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同步变化,是人类在自然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适应自然的结果,这一规律普遍地存在于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中。它在临证中的运用,是以四时五脏主时节律为基础的。根据五脏、五时相应的生理、病理节律,指导临床对四时疾病的诊断及四时治法用药。四时中不同时令的疾病首先影响主时之脏。如在不同时令中发生的痹证,首先影响到相应脏气,表现为脏气虚而受病,即伤于肾所主的冬时称骨痹,伤于肝所主的春时称筋痹等。凭此指导用药时,应注意两点:(1)随病发时令,直治主时之脏。所谓直治,是指治法的确立,方药的选用,都应以疾病发生所在的时令主时之脏为着眼点,从调治应时脏气入手。如春月患痹,邪在肝经,治宜羌活汤之类,祛肝经之邪;夏月患痹,邪在心经,治宜黄芩茯苓汤之类,祛心经之邪。(2)为随病发时令,兼调主时之脏。这是说在治疗主病运用主方的同时,照顾到时令之气的特点,根据时令的变化,对主方进行加减变化,以方剂加减或合其他方剂的形式,随时令调治疾病。如刘完素治中风,常以羌活愈风汤为主方,再根据四时特点加减。

如春为风木主令,肝胆气旺,方中宜加柴胡、半夏、人参、木通,应时令变化以枢转少阳,畅达风木,辅佐主方。

同时,各脏的病变在四时中有缓剧变化,常取决于所病之脏气与时令的五行生克关系,这种关系影响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表现为应时的脏气、时气可以扶助相生的脏气,而抑制所克伐的脏气。如春月为肝旺的时令,木旺可以滋生相生的脏气,使肾和心气受其佐助,同时抑制所克脏气,使脾胃之气不能畅达。《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西汉名医淳于意治齐丞相舍人奴患伤脾证,曾有“当至春而病死,必鬲塞不通,不能饮食,……所以至春病死者,土不胜木,故至春死”的说法,可谓是最早运用四时五脏病理节律推测临床病证预后的记录。因此,治法上常需要抑其强而扶其弱,这就形成在脏时相应节律指导下的四时“抑强扶弱”药治方法。如春月治病,重视抑木培土;夏月治病,强调抑火固金;秋月治病,重视泻肺保肝等,给后世临床应用启发较多。

(0)

相关推荐

  • 五行生克病

    甲乙畏庚辛,头面要小心, 丙丁怕壬癸,阴寒伤阳气, 戊己怕甲乙,木气伤脾胃, 庚辛畏丙丁,金气受火熏, 壬癸惧戊己,肾膀泥沙因

  • 从肝解《脏气法时论》

    <脏气法时论>出自<素问>第二十二篇.脏气,指五脏之气:法,效法,取法:时,指春夏秋冬四季.该篇以"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为其中心论点,阐明五脏病&quo ...

  • 五气六运入门讲之七《十干五行归类》

    十天干可以根据它的阴阳属性分成五对,然后分别与五行配合.如,甲乙配木.丙丁配火.戊己配土.庚辛配金.壬癸配水.为什么要用两个干来配五行中的一"行"呢?因为天干有阴阳之分,五行亦有阴 ...

  •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56《灵枢·天年》第四讲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 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黄帝曰:何者为神? 岐伯曰:血气已 ...

  • 黄帝内经解读(1)

    [原文]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1),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2)之时,死生之期也 ...

  • 黄帝内经解读(2)

    [原文]三阴三阳经的脉象特征 太阳脏独至,厥(1)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2)当俱泻,取之下俞(3).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前卒大(4),取之下 ...

  • 黄帝内经解读(3)

    [原文]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1)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2)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3).府精神明,留于四脏(4),气归于权衡.权衡(5) ...

  • 黄帝内经解读(4)

    [原文]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1)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2)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 ...

  • 黄帝内经解读(5)

    [原文]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1),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 ...

  • 黄帝内经解读(6)

    [原文]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1)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 ...

  • 黄帝内经解读(7)

    [原文]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1),传之于其所胜(2),气舍于其所生(3),死于其所不胜(4).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 ...

  • 黄帝内经解读8

    [原文]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