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空中炮艇”AC

道格拉斯公司的AC-47D可以称得上是美国“空中炮艇”的鼻祖了。该型飞机首次将运输机和机炮结合,利用灯塔盘旋的飞行方式实施对地目标的精准打击,该机于上世纪60年代由C-47运输机改装而来,主要用于执行为地面部队清除隐蔽目标、给予空中火力支援等任务。

美军在越战中装备的初代“空中炮艇”AC-47D对地攻击机

灯塔盘旋(pylon turn)

在很多好莱坞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美军的AC-130“空中炮艇”围绕目标进行侧向飞行,利用飞机上装载的重型火炮、机枪等武器对地实施盘旋式打击。而这种飞行方式被称之为灯塔盘旋(pylon turn),即飞机围绕地面某一固定目标进行的盘旋式飞行。

AC-130

这种攻击方式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时就曾被美、法等国使用过。当时美国曾在一架DH-4飞机侧面加装了一挺7.62毫米机枪,利用灯塔盘旋的方式对地面实施火力输出。而法国人更是在轰炸机上装了一门75毫米的机炮来进行类似的试验。不过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飞机在对地面实施攻击时应该以一种俯冲的姿态进行投弹或者是射击,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打击的精准度,而“绕圈”飞行简直就像是在开玩笑。在那个俯冲轰炸机流行的年代,这种看似“软弱无力”的攻击方式在经过几次试验之后就被人们放弃了。

好的想法永远都不会过时!

时间来到了1942年,还是在美国。当时一名陆军航空兵上校吉尔默·麦克唐纳意识到灯塔盘旋可能会对空中反潜作战有一定的帮助,因为这种作战方式可以保持飞机连续不断地对潜艇进行打击,不必像俯冲式轰炸机那样在一次俯冲之后就必须要重新爬升才能进行二次攻击。这样做既可以保证持续的火力输出,也能够在潜艇下潜之前给予饱和式的攻击。同时也能够在打击的过程中保证目标不会丢失,这是俯冲轰炸机所不具备的优势。于是他接连三次向上级表明自己的想法,不过军方并未重视这项建议。

灯塔盘旋

好的想法永远都不会过时,这句话用在麦克唐纳身上可能再适用不过了。虽然军方多次拒绝了他的建议,但其本人坚信这一理念终将会被事实证明的。时间过去了近20年,在1963年麦克唐纳再一次向军方递交提案,他希望能够获得一次测试的机会来证明灯塔盘旋对于特定地面目标的杀伤力和精准度将会大大强于现在军方装备的对地攻击机。

越战中的美军

此时的美国正深陷越战的泥潭,面对丛林式的游击战让美军非常抓狂。如果“硬刚”,面对面的作战以“山姆大叔”的配备不惧任何人,可现实偏偏与理想有很大的差别。对手经常是躲在极为隐蔽的地方实施偷袭,当“山姆大叔”的子弟反应过来之后,对方早已不见了踪影。即使呼叫空中支援,在攻击机赶到之后也只能是对着茂密的灌木丛进行毫无意义的发泄而已。面对这种情况,美军计划开发一款可以长时间停留在地面部队上空的对地攻击机,用以随时投入战斗,为其实施火力支援。

不谋而合

而麦克唐纳的提案和美军酝酿多时的支援飞机计划不谋而合。虽然军方急需研制一款对地支援飞机,但是苦于飞行时间的限制而无从下手,如果采用小型战斗机的话,那么滞空时间肯定会大大缩短,起不到随时配合地面部队作战的效果。可对于大型飞机的使用,在攻击方式上如何选择至今还没有任何的头绪。麦克唐纳的建议好似一语惊醒梦中人一般,让军方找到了灵感。于是在1964年8月,军方批准了他的提案,并计划使用一架康维尔C-131运输机来进行相关的测试。

AC-47D对地攻击机

按照麦克唐纳的要求,军方在这架飞机的侧面装上了一具SUU-11A机枪,这种武器的口径为7.62毫米,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6000发以上。1964年末空中射击实验正式开始,在这次测试中C-131在1000米的高度上采用灯塔盘旋的飞行方式对地面目标进行射击,SUU-11A在一秒钟的时间内向一个仅有4平方米的目标发射了100发子弹,其中命中75发。在三秒钟的连续射击中,在3000平方米范围内放置的25个目标中有19个被击中,命中率超过75%,这个结果大大出乎在场测试人员的预料,试验至此圆满成功。

本次试验使用的C-131运输机

这次测试的成功不仅验证了麦克唐纳的想法是正确的,也为军方找到了一款能够为前线地面部队提供长时间、持续火力输出的空中平台——运输机。在此之前很少有人将运输机与火力支援飞机联想到一起,通过这次试验,这个看法被彻底颠覆了。

AC-47D初代“空中炮艇”登场

由于战事紧迫,在此次试验后不久军方就确定了将前线装备数量最多的C-47运输机作为改装平台,在其基础之上进行改装,并将其命名为AC-47D。当然了,也并非所有人都看好这种改装飞机的前景。在这些反对者的眼里,运输机的飞行速度慢,容易受到地面炮火和敌方飞机的攻击。加之C-47运输机的机翼采用的是下单翼设计,侧飞时的驾驶员视线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对攻击地面目标的精准度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过时任空军参谋长的Gurtis·E·Lemay将军在综合考虑多方建议之后,还是决定先行派遣一个改装机组进入南亚战场进行实战测试。

在战场上空的AC-47D

首次测试性战斗发生在1964年的12月,驾驶员特里上尉和一名装填手在湄公河上方配合地面部队展开了一次掩护性攻击,共出动两次,发射了约9000发子弹,非常轻松地击退了对手的进攻。在此之后这架飞机又执行了16次作战任务,也同样取得了成功。

AC-47D装备的SUU-11A机枪

到了1965年,这架飞机基本完成了Gurtis·E·Lemay将军要求的测试工作,结果证明这架飞机完全能够担得起“空中炮艇”的称谓。它对地面部队的帮助非常大,火力持续且凶猛,打击精度远远高于普通攻击机,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这种运输机改造而来的平台滞空时间非常的长,能够不停地在目标上空盘旋并可以随时投入战斗。鉴于其良好的表现,于是在同年的7月,军方增购25架该型飞机,并将机上武器增加到四门。

AC-47D的“手里剑”

最初的AC-47D配备有三具SUU-11A机枪,分别放置在运输机左右舷窗处。不过拿来应急的SUU-11A机枪本不是为这种目的开发的,其装弹速度非常的慢,一般情况下一次射击之后需要耗费将近10分钟的时间完成装弹,这对分秒必争的战斗是非常不利的。为此,在1967年军方特意授权通用公司为AC-47D研制了专用MXU-470A机枪。

后期更换的MXU-470A机枪

MXU-470A是一款7.62毫米的六管加特林式机枪,由机枪、弹鼓和电动马达组成。其最大射速6000发/分钟,相对于SUU-11A其改进最为明显的就是装弹时间,装弹不再耗时,火力输出更加流畅。

AC-47D在执行任务时机组人员通常配备七人,包括两名驾驶员,一名设备维护人员以及四名弹药装填手。该机可携带2.4万发7.62毫米子弹,另外还可携带2.5吨的其他有效载荷,滞空时间长达8个小时以上。

地勤人员正在为AC-47D装弹

机上的武器控制是由AC-47D的飞行员兼任,他通过装备在舷窗的A-1型瞄准器进行远程操控,其他机组人员负责装弹和设备维护等工作,必要时还需要投掷照明弹来为射手指引目标。

战场表现

1969年12月AC-47D在南亚战场执行了最后一次作战任务后全部撤回美国。据统计,在这次长达数年的战争中美国空军出动AC-47D共计1.5万架次,消耗掉了大约1亿发的子弹和27万发照明弹。

在战场上,地面士兵为这款“飞行的机枪”起了很多的昵称,比如“魔龙”、“蜻蜓”和“幽灵”等等。强有力的空中支援和毁灭性的攻击能力让士兵对其非常信赖,这款“炮艇”在当时士兵的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