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学记‖037.亦真亦幻带质境
——《八识规矩颂》学记之五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谈到独影意识的“有质独影”,这里就牵扯到了“带质境”。三境,除了性境、独影境,还有一个就叫“带质境”。
“质”是本质,我的理解就是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有形质的,真实存在的意思,这里指那个所缘境的真相、本来的境界。带质境分两种,有“真带质”与“假带质”。真带质是什么呢?比如外在的山河大地,自有的我们的身体,身体内部的构造,这些宇宙万有的物质,就是真带质。“质”并不等同于“物质”,但对于我们来说,它们又是真实存在的,客观的。
但是,从唯识学来看,这些真带质仍然是第八阿赖耶识升起的不同于性境的变现,种子生现行,因为业力果报所生而已。因为业报不同,所以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其实你的世界和我的世界也是“和而不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的风景,每个人的感受就不一样。心情不好的时候,“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心态平静的时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心随境转,这里有修炼的密意。“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就外部而言,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我们众生的共业,我们的阿赖耶识的共业所形成的,是我们的真带质。我们每个人的业力又有区别,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境遇、财富、智慧、命运,既息息相关,又各有不同。南师讲:“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同等愿力、同等修持的造成了西方极乐世界。药师如来的世界是药师佛的那一种同等愿力、同等的修行、愿所造成的那个共业的世界。这些就是真带质。”所以,真带质是第八阿赖耶识的性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性境是“能”变的本性,真带质是“所”变出来的。不过,这不是南师的原话,是我的理解,只能做参考。比如,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是“这个”,但我们想到的却是“另一个”。比如我们走夜路,看到一个“鬼”,走到跟前却发现只是一个巨大的枯树干,你看到的是真实的,但你生出来的理解,却是错误的,和你看到的东西是不符合的,这就叫“假带质”。这属于独影、非量的境界。
但是,虽然是假的,如果你认为是真的,却也能产生真实的效果。比如,你觉得是鬼,其实并不是,但是却被吓死了,“真的吓死了”。反过来,比如“李广射虎”,“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卢纶的《塞下曲》写的就是李广将军的故事。《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以为是虎,射了一箭,因为心念的力量,连箭尾都射进去了。第二天发现是块石头,再射,就射不进去了。这就是我们意识的力量,心念的力量,你以为是真实的,就产生了真实的效果。梦境,大部分梦是独影境,但也有些梦是带质境。(公众号:潜真堂)比如做梦的时候,有的人眼睛在动,现在研究心理学看研究对象是不是在做梦,往往是看眼睛动了没有。其实这个时候眼识、眼根已经有一点醒了,已经在配合第六意识,这属于带质境的非量境界,已经不完全是独影境了。还有一些梦游症、夜游症,可以起来做饭、开车、散步,也属于带质境的非量境界。但这个过程中也有一部分独影境,因为在梦中,独影意识在起作用。有一种梦不属于独影境,但也不是带质境。那就是修行很高的人,梦醒一如,第六意识现量境永远清明、明了,自己在梦中能够作主,甚至还能设计自己的梦,在梦中修行,那是另一个境界。
性境、独影境、带质境就是唯识学中的“三境”。《八识规矩颂》中前五识颂的第一句是“性境现量通三性”,前两个字说明,前五识所缘之境为“性境”,不是独影境,也不是带质境。性境,是真实不虚,是正见不谬的境界。我们入了定,没有第六意识的干扰,去掉了“我执”(第七意识),自然“性境现前”,不必头上安头自寻烦恼。带质境,假带质肯定是错误的。真带质,是真实的,但本质也是错误的,是因为有“我”,第七意识的参与造成的,是第八阿赖耶识种子生现行形成的。南师讲,从某种角度上讲,前五识也是阿赖耶识共业所形成的独影境。用现在的说法来看,我们好像都是电脑游戏中的人物,都是CPU和一系列程序变现的“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