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三百年都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为何明朝用一年就能收复

天涯看点历史号  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
 关

燕云十六州,这个地名对于熟知历史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个地理的概念,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天津和山西、河北北部地区。

这十六州地势较高,易守难攻,是历代中原王朝防守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阵地,一旦失去燕云十六州,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可以随时入侵中原腹地,中原王朝的步兵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只要燕云十六州一直都在汉族的手上,不管中原分裂还是统一,北方的游牧民族只能时不时的来中原打个秋风,从来没有全面征服中原。但是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情况出现了变化,燕云十六州丢了。

燕云十六州并不是被游牧民族抢过去的,而是被送出去的。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因受后唐末帝的猜忌,起兵造反,被后唐军队围攻,最终顶不住了向北方的契丹求援。公元938年,他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换取对方对自己的支援,最终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瑭消灭了南唐,自己做了儿皇帝,被称为晋高祖。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对于中原政权的影响十分巨大,从此中原王朝之间暴露在游牧民族骑兵的攻击之下,中原王朝只能以血肉之躯去防守游牧民族的骑兵。此后的后周、宋朝一直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一直都没有成功,宋朝就因为没有燕云十六州而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而且被金国和蒙古骑兵两次灭亡,由此可见,燕云十六州对于中原政权的重要性。

形势到了元末明初才有了转变,在燕云十六州丢掉430年后,1368年(洪武元年)燕云十六州终于完整的回到了汉族人的手里。

1368年,平定了南方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称帝之后北伐成了朱元璋的首要任务,他派徐达、常遇春北伐,目标直指元朝的首都——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历史上的幽州(或称燕州)。当时的大都是元朝的首都,城防十分坚固,而且周边还有一支元朝大军在拱卫,徐达和常遇春认为要想攻下大都必有一场恶战,因此他们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等他们包围了大都的时候发现,这里居然没有大军驻守,原来元朝的皇帝元顺帝早就带着老婆孩子逃跑了,因为之前他早已耳闻徐达和常遇春的威名,他们在山东、河南击溃了元朝的部队,让成吉思汗的后代闻风丧胆,所以在徐达大军到达之前,元顺帝和他的臣子们早就逃之夭夭了,徐达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复了大都(幽州)。

之后,燕云十六州没有经过像样的战斗就这样被徐达、常遇春收复了。

燕云十六州被异族统治了四百多年,在这四百多年中,中原的英雄豪杰如柴荣、赵匡胤、赵光义等无数次的想要收回燕云十六州,都以失败告终。在这四百年中,因为没有燕云十六州,中原的军民保守北方异族的践踏,终于在朱元璋的时代,被一代名将徐达和常遇春收复了,这是属于他们的荣耀时刻,也是汉族的荣耀时刻,有了燕云十六州,中原人民有享受了两百余年的太平,直到它再一次落入异族之手。

书画杂谈 惠州市惠城区九凤家禽店经营者12小时前 关注

我想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大家了解什么是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古有云:“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丟燕云则必祸中原。”“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之于南方犹如岭北行省之于北方,所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地缘战略价值巨大。

那么燕云十六州是怎么丢失的呢?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自称为儿皇帝。公元938年石敬瑭按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

宋朝与燕云十六州

宋朝时燕云十六州由辽国统治,成为辽朝经济最发达地区,而且也是辽朝“汉人”问题最突出的地方。

燕云汉人在辽、金王朝统治的北方历史上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宋朝对“胡化”燕云汉人的歧视,以及燕云汉人以利益为中心,非传统认为“心向中原”,哪方強就依附哪方,所以先协助辽国抵抗北宋。在高粱河之战初期宋军大胜,燕云百姓甚至“以牛酒迎犒王师”,差点收复燕云十六州,但高粱河战最终惨败,燕云一带军民对宋军、宋朝失望。后期宋朝北伐没有燕云军民支持异常艰难,恶战,血战都难收复。

明朝与燕云十六州

公元1368年,明朝皇帝朱元璋誓师北代,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率军20万人由淮入河,北伐华夏,由于此时元朝国力衰弱,徐达北伐大军未遇抵抗顺利收复丢失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从此再未丢失过。

这些历史要读 历史问答达人
 关

因为,明军和宋军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军队;所面对的对手不是一个等级;而且朱元璋和赵光义也不是一个等级的皇帝。

明朝军队拥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个崇高的主体思想武装,又有徐达、蓝玉的名将统帅,战斗意志不是一般的强。此外,在长年与蒙古军队的作战,明军已经掌握了敌人的战术特点,加上明军善用火器,军事体制也比宋军要灵活,整体战斗力是宋军所不能比的。

蒙元虽然曾经不可一世,建立了一个几乎将整个亚欧大陆涵盖在内的元帝国。但是,到明朝北伐时,他们已经光辉不再了。因此,在如日中天的明军面前就变得不堪一击。再说,当年徐达拿下大都其实并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而宋军的情况就不同了,当时的辽国和宋朝一样,也是如日中天,两军基本上是势均力敌的。在这种情况下还想拿下燕云故地,谈何容易?

最后就是领导人的差距。其实宋军一开始是占有优势的,开局良好。不过,赵二不是什么雄主,打仗也不怎么厉害,白白葬送了宋军精锐。

而朱元璋是什么人,大家都清楚吧。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布衣,消灭群雄,驱逐蒙元,开创大明,这样的皇帝,千年难得一遇。在这样的雄主领导下,明军的战斗力显然就不同凡响。

雨辰双轩121604-01 19:13 关注

这让我想起姜戎老师写的著名小说《狼图腾》

《狼图腾》后记里对各个朝代都有细致的分析,姜戎老师分析宋朝是中华民族性格转变期,特别是“理学”的盛行把国人的“狼性”灭失。

在这里不得不提“黄袍加身”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更是一系列军事改革削弱了宋军战斗力。

姜戎老师讲到宋朝之所以没有灭完,主要以内辽国,西夏等等周边国家受农耕文明的影响最后“狼性”消失。

姜戎老师写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其子朱棣具有汉人中少见的狼性性格。朱元璋能能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而燕王朱棣身处与蒙古狼性骑兵交战的第一线,锤炼出狼一样的性格。而且朱棣登基为帝后迁都北京,并提出: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

而知而行  历史问答达人注

时来天地皆同力,远去英雄不自由。

宋朝三百年面对的敌人是汉化的契丹和女真人。

在游牧民族里,契丹开创了“一国两制”的政治制度,用可汗制收伏漠北草原部族,用皇帝制来统治燕云十六州,这样一举解决了游牧部落不能打持久战的问题。有了稳定的根据地和游牧部落的兵源,契丹人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了游牧帝国+封建帝国的结合体,以百战之余的宋朝开国之师对阵,也不能讨得了多少便宜。

(燕云十六州位置)

宋人知道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契丹人同样也知道。宋人取得燕云十六州,就可以拒敌于塞外,将契丹等游牧民族再次赶入草原,断绝他们的盐铁之利,契丹人将从封建国家形态重新回到部落状态。契丹人怎么会乖乖就范呢?

女真人也是如此。

女真人一开始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对于燕云十六州并不看重,他们在白山黑水之间过日子习惯了。当他们看到宋朝军队不堪一击后,顿起侵夺之心。后来金军南下,汴京也被攻下,金人这才晓得南朝的好处,自然不愿意轻易撒手。

蒙古人与契丹、女真都有不同。

蒙古人打下了半个文明世界,对自己的武力深信不疑。他们一直认为蒙古骑兵是汉族步军的克星,因此在蒙古骑兵还没有集结,避免主力决战。蒙古人并不傻,他们在等。

可以说是蒙古人对自己武力的自信,让燕云十六州轻易回到了汉族手中。而蒙古人集结好的骑兵部队在出塞后的野战也确实带给了明军很大的损失。北元“昭宗中兴”,连号称万里长城的徐达,都兵败图拉河,损兵数万人。但是由于汉族人在燕云十六州建立了完善的防御体系,蒙古骑兵虽然勇猛,但突破不了这个防御体系。当辽东纳哈出也投降后,蒙古高原就已经被明朝封锁在内陆,境况也就一日不如一日,不可能在有复起之念了。

(万里长城徐达)

所以,明朝能够短短一年收复燕云十六州,是明军战略规划做的好,切断了大都城的外援,使得元朝皇帝北逃。同时,也与元朝皇帝的判断失误有关,如果元朝皇帝知道汉人的武功之盛,连最强大蒙古骑兵也不能匹敌时,蒙古人也断然不会轻易放弃燕云十六州。

蒙古人丢掉了燕云十六州后,蒙古高原重新回到了部落状态,有明一代,虽屡成为边患,但始终没有再次酿成北虏亡国危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