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沉寂了几百年的清代诗词《苔》,为何突然一夜绽放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袁枚的这首诗为什么一夜之间火了起来?

《苔》清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昨天我也正好把这首诗发在了头条文章里,一首清新励志的小诗。

我们先来看看诗所表达的意境,青苔生长在阳光照耀不足的阴暗处,但是依然独自在的生长,开出朵朵小花。虽然无人问津,比不上牡丹的鲜艳,也要为自己活的精彩。

为什么这首诗一夜之间被大家所熟知?因为上了电视。诗是通过语言和音节,塑造成一种意识形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电视画面,是一种视觉形象。简单的文字表达,是不容易触达到读者的情感,单独的画面,读者也可能理解不了其中的意义。只有诗和画面的相结合,声情并茂的表达一件事,才能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内心,引起共鸣。

之所以这首诗一夜流传开来,正是因为电视里讲了一个好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年轻的梁老师,甘愿忍受寂寞,留在偏远的山村,教那么留守儿童。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还教孩子们唱歌读诗,当我听到他和那个小女孩唱《苔》这首歌时,别说曾宝仪哭了,我都感动的不行。

你只有把这首诗和这个画面相结合,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含意。那些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可不就像那些默默生长的苔,不上电视谁会去关注他们。就算没人关注那又怎么样,自己不会放弃自己,也学牡丹开,努力活出自己的一片天。

这是一首励志小诗,虽然电视的传播面比较广,但还是必须要有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人。可能他们现在的生活条件不是太好,但是他们表现的积极阳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那位梁老师,也记住了这首诗。

清代文人袁枚的这首小诗,原本没有几个人知晓,内容、文字看上去也普普通通,但是,经过支教老师梁俊和他的学生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一演唱,立刻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也让这首名不见经传的古诗,一夜之间流传开来。

这首诗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心,是因为创作歌曲的梁老师,以及一起咏唱它的孩子们。梁俊去乌蒙山区支教,他把古诗词谱曲成歌,教孩子们咏唱。在梁老师看来,这些山区的可爱孩子,虽然生活艰苦,默默无闻,但是美好的未来一样属于他们。他把这首《苔》当做对孩子的鼓励和期望,期望孩子们坚强成长,即使平凡,也要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当这句诗,被那位纯朴的小女孩轻声唱出时,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流泪了。当一群孩子从后台涌出,簇拥在曾经的老师梁俊身边,一起唱响《苔》时,我的泪不断涌出。

诗句能够打动人心,歌声能够穿越人心,而最让我们感动的,其实是一种情怀,一种信念,一种山里孩子的纯真与坚强。

孩子们的歌声太纯净了,支教的梁老师也让人敬佩。

这样的师生情,这样的一首励志歌,这样一群可爱纯朴的孩子们,足以让这首不太有名的小诗,重新焕发生机,广为传唱。

愿山里的孩子,愿平凡的你我,都能如小而美的苔花,开出自我的风采!

一首孤独了三百年的小诗,在一夜之间,温暖了亿万国人的心。

这恰恰证明,亿万国人的心,太需要温暖了。

这恰恰证明,温暖亿万国人的心,有时候,20个字的热量就够了。

——写在题外。

知《苔》,应该感谢贵州乡村教师梁俊和他的学生——他们质朴的声音,就那么不经意地,唤醒了于泱泱华夏诗词文明中沉睡了三百年的这首小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伴随着他们悠扬的歌声,这简简单单、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二十个字,如一线温暖的泉,潺潺地流进了听众的心。

是他们的歌声温暖了人心?

还是这一首小诗感动了人心?抑或是梁老师他们的故事,唤醒了人们心底深处最纯真的感情?

似乎已经分不清了,似乎,也没有必要分那么清了。

我想,在那一刻,每一个听者的心里,在感动之余,必定反照自己:自己就是一小片儿青苔。必定联想到自己的人生历程,联想到自己奋斗的不易,联想到拼搏过程中的种种挫折,联想到生命恰如青苔一样脆弱……那一刻,我想,每一个人,都与小诗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与三百年前的诗人袁枚产生了情感的遥想呼应。

除此之外,还感受到了小诗所蕴含的那种力量——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身材虽小,但理想远大。我们似乎看到了小苔倔强的姿势,在阴冷的灰暗里,她微笑着呼唤着阳光。即使阳光与她有距离,但我们看不到她的沮丧,看不到她的冷漠,看不到她的绝望。我们看到的,是她一如既往地微笑着呼唤着阳光。

她,以她特有的魅力,以及她的独特的出场方式,点燃了有理想的人心中即将熄灭的理想;她,以她特有的魅力,将她呼唤的阳光,转送给亿万国人。

阳光总是温暖的。

野蛮生长

因为平凡短暂而倔强,野蛮生长,生如夏花(心)。

诚如,木心先生的《从前慢》被好声音传唱开来,人们向来不会拒绝亲切而深情的事物?《苔》便是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在新年伊始送来的真情礼物。

“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

这是诗人杜运燮《井》中的诗眼,他说,我是静默……有孤独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涤它们,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 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 绝不逃避,也不兴奋, 微雨来的时候,也苦笑几声。 1944年 ,《海城路上的求索——杜运燮诗文选》

你可以嘲笑命运,却不要无视心底的抗争!

远观是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朴素,近看是离群索居者渐成民族的史诗,美的是意向,记得恰恰是因为简单。

我知道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暂,然而 然而。(小林一茶)

“少即是多”,再增加只言片语,只会更加质疑自己的初衷。同理,就像我现在答题,我只会一遍遍将文字精简,因为,美往往是纯粹而不乖张?

一首小诗,简单通俗,易传播易理解,令人感同身受。正如,平凡的苔花,平凡的人,平凡的世界。

生如夏花

孤独与欲望的对抗,在对立中我们感受着是幸福或悲伤。

诗歌重意境,苔是卑微而高大的意象,你我可以说皆是虚无中的一朝露一苔丝,关注贵州山区教育问题 ,也是在平视自己的人生、社会处境。

还记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而我们看那苔花盛放,无疑视野被拉带平民化的生存语境中,共同呼吸,穿越300年的是同一个故事,只是主角换了。

不变的是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爱之芽 善之花

无数的乡村教师,默默奉献,

即便环境阴暗狭小,内心清澈,青春的芽儿自然萌发,

在节目中,歌声真挚悠扬,眼神明亮善良,诗歌的意蕴与声乐的淳朴相得益彰,

每一朵苔花也有新年,每个理想都值得尊重,每个时代都有所属的声音,

我们何必去在意,牡丹还是苔花,大还是小,还是其他,我们只需记住,有那么一些人,如苔花,野蛮生长,生如夏花,并时刻提醒自己,爱人者,人恒爱之。

最后,以尼采的话结尾,

人类的生命,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为永恒! ——尼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