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精品陶瓷欣赏(第1期)
细刻纹阔把陶壶
年代: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尺寸:高15厘米 腹径9.5厘米
1984年青浦福泉山高台墓地65号墓出土
泥质黑衣灰陶,是良渚阔把壶中最精致的一件。壶身浑圆,对称匀致。壶口前侧上翘作宽流,另一侧则是相对的半环形阔把。阔把外壁有密集的圆条状纹及两个小孔,用于穿绳系盖。壶身经打磨,乌黑光亮,上面刻满精细的花纹,流下是双翼张开的飞鸟正视形象;腹部的主题纹饰是几只图案化的飞鸟 ,鸟身填刻纵横相对的平行短线。壶身地纹是线条纤细如发丝的折线纹,刻工精细不苟。
此器胎薄轻巧,器表显出金属般的光泽,目测手提,极似轻薄的金属制品。阔把上的直条纹是用数十根细若铅笔芯的泥条拼排而成,是良渚黑陶中的精品。
灰陶镂孔双层壶
年代: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
尺寸:高15.5厘米 口径8.1厘米
1966年青浦寺前村遗址出土
器口和圈足的边沿都呈花瓣形,壶身内外两层,外层在器身腹部和圈足部位有以圆孔和弧边三角形组成的镂空花纹与压划阴线。
整个器物犹如一朵即将绽开的花蕾,制作规整,造型奇特,尤其是内外两层,外加镂孔的工艺造型,为新石器时代陶器中仅见。
家猪陶塑
年代: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年)
尺寸:长8.1厘米,宽4.6厘米,高4.9厘米
上海市青浦区崧泽遗址出土
陶猪身躯肥硕,嘴部前拱短促,腹部圆滚下坠,四腿粗短, 野猪的特征荡然无存。家猪陶塑的体表还附有少许朱红色,应是当时涂彩的剥落所致。
肉食是人类补充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为了摆脱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人类开始有意识地驯养一些易于管理和喂食的动物。猪便于饲养,发育快、繁殖能力强,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中国已知最早考古发现的驯养家猪,距今已有8500年的历史。这件家猪陶塑说明经过长时间的驯化,猪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证明人类驯化动物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石岭下类型彩陶鸟纹壶
年代:新石器时代晚期 马家窑文化(距今5300—4000年)
尺寸:高27cm,口径13.8cm,底径11.8cm
马家窑文化是北方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以丰富的彩陶文化而著称。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马家窑文化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文化类型。陶器陶质呈橙黄色,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器表经过仔细打磨,表面细腻光洁。此壶为泥质陶,器形大气浑朴,胎体轻而粗松,造型在马家窑文化中较为典型。颈部有一圈凸绳纹装饰。颈部有变形的彩绘纹,腹部则以简练的线条绘画飞鸟纹样,装饰效果强烈,经打磨的橙黄色胎体与黑色的彩绘产生了鲜明的视觉冲击。
马家窑文化彩陶涡纹壶
年代:史前 新石器晚期
重量:3920g
尺寸:高40cm,口径13.6cm,底径13.7cm
半山类型是马家窑文化最典型的陶器类型,距今约4300-4600年,以发现于甘肃半山墓地而命名。半山类型彩陶多用黑色彩绘,以各种几何纹样为主要特色,其中很多用黑色锯齿纹作为镶边,线条流畅,富于动感,具有原始艺术质朴生动的美感。这件陶壶胎质细腻,造型饱满,图案繁密,具有半山类型彩陶的典型特征。
新石器时代马厂类型彩陶四圈纹壶
年代:史前 新石器晚期
重量:5260g
尺寸:高40.5cm,口径14.6cm,底径11.9cm,腹围120.5cm
大汶口文化黑陶镶空高柄杯
年代: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晚期
尺寸:高21.75厘米,口径7.25厘米,底径6.05厘米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黑陶高柄盖罐
年代:史前 新石器
尺寸:通高21.7cm 口径7.5cm 腹径15.7cm 底径9.5cm
1986年上海市青浦区福泉山遗址出土
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区的良渚文化,以1936首次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而命名。所制陶器以灰胎泥质黑衣陶最为典型,表面光亮细腻,造型规整别致,少数器物刻有精细流畅的花纹。
此器为泥质黑衣陶,器呈直口、广圆肩、扁圆腹、高圈足。罐口上覆一细长的高柄盖,高柄中间有一上下贯通的直孔,中段内弧,下部饰三道凸弦纹和镂孔。圈足上饰三组由弧线三角形与椭圆形镂孔组合的图案。陶罐器表漆黑光亮,并且彩绘多道红褐色宽带纹。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