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比武市瑞山死得更疼了,使用三文字法切腹,被日本人膜拜至今

中国有句古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还有一句:“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但这并不妨碍中国人的勇武和敢牺牲。中国古人若是要尽忠,或是三尺白绫,或是挥剑自刎,尽量给自己留一个体面,如此,敌方也会给予充分的尊敬。
日本人也崇尚勇武,但方式很奇怪,他们认为切腹是体现自己勇武和忠诚的最好方式,若一个人不敢切腹,那一定是决心不够或者不够忠诚。要知道,切腹后人不会立刻死去,自尽者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导致死相凄惨。为什么日本人如此痴迷切腹这种不体面的自尽方式呢?
日本古人认为人的灵魂是栖息在腹部,他们切开腹部就相当于我们说的:“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这种自证清白的方式,然而,我们不会真的去掏心,他们是真切腹。
我要让你看看我的灵魂是不是干净,所以要切腹!这样解释一下是不是好有道理……
日本的切腹从镰仓时代开始,经过战国、江户时代之后已经是主流,对于一个犯了错误的武士来说,能切腹而不是被斩首已经是非常大的荣誉了,所以一些武士在任务失败之后往往先切为敬,这样即便是失败了,也能赢得别人的尊敬,免得回去被家主给砍了,遗臭万年。
然而,即便是有精神和习俗上的支撑,切腹依旧需要莫大的勇气。人体的腹部是神经中枢的聚集地,而切腹也不是捅进去就完事了的,而是要切开整张肚皮,这就是所谓的“一文字切”。并且切开之后人是不会马上死的,而是要经过漫长而痛苦的煎熬,所以切腹人一般都会找个信得过的人来介错,所谓介错就是帮切腹人了结一下自己,免得切腹的英雄说出什么有辱身份的话来,或是屎尿齐流,毕竟不是每一个人在临死之前都有那么强的自控能力。
当然,在“一文字切”之上还有“十文字切”甚至“三文字切”,分别是横一刀、竖一刀,和横着切三刀。能完成“十文字切”已经是世人膜拜的硬汉了,而完成“三文字切”的人在日本历史上唯有一人,被日本人膜拜了上百年。
话说日本幕末时期,高知县一带爆发了一场尊王攘夷运动,这一次运动的领袖叫作武市瑞山。
武市瑞山出生于武士世家,性格刚强,武艺超群,并且还喜欢进行政治活动。他到处宣传尊王攘夷的思想,得到了很多公卿大臣的认可,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上影响很大。
1863年8月,幕府突然发动政变,驱逐了京都尊王攘夷派的公卿,并且抓捕了武市瑞山为首的“保皇党”。幕府以武市瑞山结党营私,蛊惑人心,枉为人臣为理由,赐其切腹。
其实武市瑞山早知道自己不能活,被抓捕后就让人给妻子带话,告诉妻子自己必死无疑,打算用“三文字切腹”来证明自己的意志,并且让妻子给他带来崭新的白色肩衣和内衣。
宣判后,武市瑞山反而松了一口气,他真担心自己被判斩首,现在好了,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黄昏时分,武市瑞山跪坐在庭院中央的草席上,袒露胸腹,一手持刀柄,一手用奉书纸裹着刀刃,倒持短刀。
“噗——”鲜血溅出,监督官和介错瞪大了眼睛,血液溅到他们脚边,但他们始终没有听到武市瑞山的哀嚎声。
“噗——,噗——”连续两刀,武市瑞山面色惨白,鲜血流了一地,但是他咬紧了牙关,忍着剧痛缓缓地将短刀横放在自己的双腿上,并低下了自己的头。
两名介错见状互相看了一眼,挥刀从左右两侧刺进了他的身体,武市瑞山闷哼一声,很快就断了气,这一年,他37岁。
武市瑞山的运动其实对明治维新的贡献非常有限,但作为日本历史上唯一成功使用“三文字切腹”的人,他在那段历史中却非常抢眼。后世的日本人也因此褒奖他的“高洁”,并称其为“壮绝”。他的家乡树立起了他巨大的雕像,明治十四年,武市瑞山的牌位被供奉于jing国神社。明治二十四年,被追封正四位上卿。
然而,武市瑞山能实现“三文字切腹”固然是不容易,可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偏执和狠辣。若要以死明志,何不死个痛快?
(全文完)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