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宋康年 | 清代《空城计》图青花瓷绣墩赏析

【文物鉴赏】  
清代《空城计》图青花瓷绣墩赏析
中国考古学会员  安徽望江县博物馆副研  同宋康年

瓷绣墩,係因过去人们常在瓷墩上鋪锦披绣而得名。同时又因其造型似古代的鼓状,故又名鼓墩。墩与凳同义,亦叫坐墩. 它是我国古代凳具家族中最富有个性的坐具,有关瓷绣墩的发展历史,也是比较悠乆。据民俗文化学家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云:“腰鼓形坐墩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的坐具。”它的形状雏形应追溯到“席地而坐”的战国时期,后来多定意于女子坐具,而且多为低型。自唐代以后,起居方式才改为垂足而坐,家具也隨之变为高型,于是绣墩就作为垂足而坐的一种家具形式应运而生了,嗣后以烧造瓷器绣墩,也可能有适应炎夏酷暑降温的因素而烧制,会使人享受到一种清凉惬意之感,故又称“凉墩”“瓷墩”。始见于元、流行于明、清及民国时期。一般是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才置有,其造型美观大方,制作科学,面径与底径大小相若,墩身较高,上下端较小,以橢圆形为多,还有方形、菱形、六方形。镂孔形等,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这里披露的一件清代青花“三国演义”中“空城计”人物故事图案瓷绣墩,是我县藏友江成同志前些年一次偶然机遇在农村发现并收藏到的。该瓷绣墩,造型较大,制作规整,纹饰清新,保存完好,十分难得。通高45厘米,面径与底径等同,园形,直径32厘米,腹径38厘米,墩是鼓式,中空,墩面平整微凹,有镂孔古钱文,周围绘有数面迎风招展的战旗。腹部外凸若鼓形,墩体上下沿各堆塑一周乳突状鼓钉纹。中间绘有“三国演义”中一则“空城计”的人物故事埸景,形象生动,感人至深。据考《三国演义》笫九十五回“空城计”其大体情节为蜀因街亭失守,曹魏大将司马懿大军到西城,兵临城下,当时诸葛亮无兵御敌,却大开城门,在城楼上弹琴,怡然自乐,使司马懿疑有埋伏,遂退兵,诸葛亮因此胜算了,结果化险为夷,反败为胜,成为千古趣谈。后以“空城计”,泛指掩饰自已的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同时,有力地反映了在历史军事上以智取胜的范例。
至于为什么笔者认为该瓷绣墩属于清代物品?而且又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其根据有四:
首先是它设计科学,造型古朴典雅,精制规整,不落俗套,有出类拔萃之感,它不仅是清凉惬意之最佳避暑用具,同时也是摆设堂厅内的较佳艺术品。这些都符合清代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需求。
其次是它做工精细,胎骨细密洁白,坚致厚重,内外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釉质匀润,通体以青花为饰,发色淡雅、清新,给人一种亮丽、优美之感。这些均具有清代青花瓷工艺的特征。
再次瓷绣墩面上绘画取自“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计”人物故事,富有极为深邃的文化内涵:“空城计”后来成为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成为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三国时诸葛亮之所以能大胆地以“空城”退败对方,就是他能准确地惴摸到了司马懿谨慎、多疑而心虚的心理状态,而诸葛亮独出心裁,奇异的思维方式,使他成功地化解了一时的危局。
最后,瓷器上绘画“三国演义”人物故事图案,它是属清代经常采用的绘画题材之一。
注:该文曾发表于2019年8月15日北京<团结报,文史周刊>

作家简介:宋康年

宋康年 |(1925--),望江县人,笔名白菲、抚云、雷子,中共党员,副研究员,原县博物馆、县文物管理所长,第二届县政协委员,县钱币学会顾问,县收藏协会秘书长、安庆市考古学会理事、安庆市收藏协会学术顾问、安庆市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庆市玉器研究会专家组顾问,安徽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省楹联学会、省钱币学会、省考古学会、中国钱币学会、中囯考古学会会员。曾受聘北京宝鼎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鉴定组顾问、受聘为《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顾问、《陕西金融钱币研究》特约撰稿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委员会专家组顾问等。2005年7月8日受安徽省文物局通报表彰为安徽省文物科研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一等奨,并颁发荣誉证书及奨金4000元。多次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家文物局颁发从事文博工作三十年以上的荣誉纪念证书。

  

诗社介绍

《雷池诗社》是一款面向社会的媒体平台。力推原创,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体裁不限;力呈精品,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刊发亮点稿文;力飨读者,精心打造平台魅力,竭力为读者服务。《雷池诗社》是成就诗人的摇篮,是大众娱乐的天地,是文学爱好者的乐园。

编辑团队:

总编:初畔池  责任编辑:子贤  欣悦  文成
审稿:初畔池  子贤  版面设计:子贤

特别申明:

来稿要求内容健康,原创首发,有正文(含标题)、作者简介(含图片)等。若文稿抄袭,文责自负。切忌一稿他投。若图文涉及版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