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书》252、读书与听诵
我把昨天上文《不学无术》发给你父亲看。因为这也涉及治学与修行问题,困惑的不是某一个人。有无数修行者为此纠结。
你父亲读后说:
“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修行真的需要读书吗?六祖没有读书也开悟了呀。后来我想,我不是上根器,不能与六祖比。读书,对我有两个作用:一是浸润,把生命的硬壳在知识的氛围里泡软,泡化,让生命与世界的真相呈现出来;二是相应,与古圣先贤的生命信息联通。”
看来这个问题父亲有困惑过,但他也没有得出更好的结论。我回复说:
“六祖没读书,但他听了不少经。五祖给他讲过《金刚经》,一位尼师给他读过《涅槃经》,即便弟子法达来问《法华经》,也是先背诵《法华经》给六祖听,六祖听了一半就知经义。一半就是好几万字。闻思修入三摩地,他在没有剃度前在印宗大师处听经许久。不识字只是说他无法自己读经,但无妨他去听经。古代宗师要'讲经说法’,所以大量不识字的佛子都能因听经而明经、通经、诵经。在没有大师讲经的时代,我们只好自己读经。至少,闻思修三者六祖慧能做到了,比我们单纯的读经高明多了。我们既听不到得道大师讲经,又不愿意自己老实读经,那该如何成就呢?反问之,思过半矣。”
这里跟你父亲探索了听经的“闻思”之修。闻、思、修,是三位一体的。三摩地是“定”,也叫三昧。戒定慧是佛教三学。
我进一步说:“听经而记诵,是古人学经的重要途径,好比现在三四岁、四五岁的小孩不识字,但能背诵三四百首唐诗一样,是父母、爷爷奶奶教的。道理一样。”
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上有个四岁的小孩在奶奶的教导下会背三四百首唐诗。
你父亲感慨说:
“是。如果你没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解张老师的灵应诗只能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于弘道毫无意义。正是丰厚的知识储备,才使诗与解相得益彰,成就人间一桩幸事。”
“《道德经》,把词句弄懂不难,但不反复读《道德经真义》、《道德经精义》这样的书,根本得不到精髓。”
这是谈他的读书心得了。《道德经真义》是我写的书,《道德经精义》是清代黄元吉真人写的书。今年春节(2020年),你父亲接受了我的建议,没有旅游过节,居家读黄元吉的这本书,非常受益。
我们的微信聊天也有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