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最推崇的投资经典,70年后都不过时(1)

最近,我读完了《聪明的投资者》,感触很多。

这本书是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的著作,巴菲特这么评价:

有史以来,关于投资的最佳著作。

一代宗师

但我错过它,长达8年时间。当时刚毕业,想了解投资,在网上搜索一圈,发现很多人推荐它,就下单了。结果,读了10页,就读不下去了。

虽然格雷厄姆的本意,是想让初学者了解股票投资,但这本书有一定的知识门槛。如果是纯粹的投资新手,读这本书,会比较困难。

还有一个原因,这本书1949年第一次出版,距现在72年过去,一些时代背景和现在有比较大的差距。比如说,格雷厄姆讨论了比较多的债券,现在大家关注得会少一些。

但神奇的是,书中的大多数内容,却完全不过时。

我经常读着读着,会忍不住拍大腿——这不就是某某公司/某某基金吗!

所谓经典,就是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让一代又一代人感受到智慧的魅力。

对于所有认真把投资当回事的朋友,我都建议你读一读《聪明的投资者》。

读完以后,我真正明白了,为什么格雷厄姆会被称作“华尔街教父”,为什么有这么多投资大佬都很尊敬格雷厄姆。

就像达尔文之前,世上没有进化论;格雷厄姆开创了“价值投资”这一流派,是真正的宗师。

这本书包含非常多的内容,今天我们先来讨论一个重要的问题:投资和投机的区别。

至于接下来要不要继续写读书笔记,就看大家的反馈啦。

投资与投机

投资和投机的区别是什么?

如果你回答不上来,很正常。许多基金经理、金融学教授都不一定能回答。

格雷厄姆做了简单清晰的定义:

投资操作是以深入分析为基础,确保本金的安全,并获得适当的回报。不满足这些要求的操作就是投机。

按照这条定义去“照镜子”,就能看清许多行为是投机而不是投资:

比如,听别人的消息买股票,不管他是分析师还是上市公司董事长,只要自己没有花时间研究,这就是投机。

如果你在下注前,只考虑到能翻多少倍,而没有思考“万一亏损了,我该怎么办”的问题,那就是完全不顾本金的安全,就是在投资。

如果你期望投资能每年获得50%以上的收益,那就不符合“适当的回报”这一标准,这也是在投机。

不论你在投资还是投机,重要的是诚实面对自己。

很多人都干过投机的事,包括我。

2019年9月11日,我在微博上关注的一个大V,推荐了Roku这家公司的股票。他当时很确信地说,这只股票至少有翻倍的空间。

我关注他很久了,非常相信他的判断,然后我就买了些股票,当时价格是176美元/股。

结果,买入以后,就开始下跌,跌跌不休。虽然我买的不多,但看着账户里其他股票不断上涨,唯独它在下跌,这种感觉很难受。

这种难受,不仅来自于下跌,更来自于——我违背了做投资的原则,仅仅听别人的推荐就买了股票。

然后,在2020年6月15日,我卖了Roku的股票,价格是147美元/股,认亏出局。

有意思的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这只股票基本就不断趋势向上,2021年2月份,它达到了468美元的高点。

回过头来看,大V的判断很正确。不到2年的时间,股价翻了2.5倍。他没有说错。

但股票的上涨,从来不是线性的过程。任何一支大牛股,不论是腾讯还是茅台,短期内经常发生跌30%甚至跌50%的情况。

即使别人为你指了一条明路,但如果你自己没有研究,没有建立认知和信仰,你很难有耐心,很难守得住。

如果你只是“抄作业”,最常见的情况就是两种——一买就跌,跌的爹娘不认,认亏出局;一买就涨,但你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牛,赚了一点就落袋为安。

因此,我不建议你单纯地“抄作业”。不论这个作业是谁写的,巴菲特写的也不行。

别人的作业,只告诉你,他很看好这家公司,并且买入了。

那么,他是什么价格买入的?用多少仓位买入的?他对这家公司认知有多深?他能承受多大的波动?

这些问题,你没法抄。你只有自己下决心、花时间去研究,才能得到答案。

就像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案例,事后来看,巴菲特很牛,很能抗,熬过了比亚迪很多年不涨的艰难岁月。

有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

2008年,巴菲特在8港元附近买了比亚迪,比亚迪一口气涨到80元,人们说:巴菲特不愧是股神,2012年,比亚迪跌到了9港元,巴菲特继续持仓不动,人们说:巴菲特“廉颇老矣”.2017年,比亚迪再度涨回80元,巴菲特继续持仓不动,人们说:巴菲特真牛。

从2008年到2021年,巴菲特在比亚迪身上赚了25倍,目前比亚迪已经成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第8大持仓。

事情的另外一面是什么呢?

2008年底,巴菲特股票组合总市值为518亿美元,他投资比亚迪所用的2.3亿美元,只占他股票市值的千分之四。

朋友们,如果你看到了巴菲特18亿大笔买入比亚迪,然后你压上全部身家买入,你能获得同样的回报吗?

0.4%的仓位,和100%的仓位,在面对巨大市场波动时,压力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

因此,任何人对投资的看法和作业,只能是供你参考的信息。想成为聪明的投资者,就必须自己花精力、下苦功夫。

以为在投资,其实是投机

巴菲特看好、高瓴看好、木头姐看好·······如果你买入一家公司的原因,仅仅是这些,那你不是在做投资,而是投机。

最常见的投机理由有:大机构买入、公司下季度业绩预期好、赛道牛、景气度高、K线趋势很强······

神奇的是,市场上每个阶段的热门公司,往往都集合了以上全部要素。

就像现在,如果因为赛道好、前景广阔就买入新能源、医美公司。等到最后潮水褪去的时候,就会发现身上只剩一条裤衩。

比投机更可怕的是,你以为自己是在投资,其实是在投机。

投资最难的一点是,短期内,你的决策和结果是不对应的。

也就是说,你做错了,可能赚了大钱;你做对了,可能浮亏。更可怕的是,你自己并不知道这种现象的存在。

在生活中的绝大多领域,都不存在这样的情况。读书时,要想考得好,总要认真学习;工作时,要升职加薪总得努力工作。

即使你通过了一些“另类”的手段,比如考场作弊,或者给领导送礼,虽然也达到了目标,但你会心虚,知道自己没走正道。

在金融市场中,经常会给人错误的反馈。加杠杆all in赌趋势,可能赌对了,然后觉得自己是赌神。这时候离场很牛逼,但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然后….结果你肯定知道。

如果你通过了投机赚了钱,只要你没有离场,就会不断加大注码,总有一天,只要犯一次错,你所赚的,都将连本带利还回去。

上个世纪末期,科技股步入癫狂。刚上市的新股,即使公司没有任何营收,但只要名字中带了“.com”,就可能会大涨。

其中,像思科这样有业绩、有技术的公司,更成为了香饽饽。

2000年,思科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股票市值达到5480亿美元,市盈率达到219倍。

假如你在2000年买入思科的股票,即将到来的是什么呢?请见下图。

整整21年过去,现在思科市值2200亿美金,还没回到高点的一半位置。

在《聪明的投资者》中,财经作家贾森·茨威格这样评价:

像思科这样大的公司,不可能通过利润的快速增长使自己的市盈率高出60倍——更不用说200倍以上的市盈率了。一旦公司成为巨头,其市盈率必然下降——否则,它将最终吞下整个世界。

巧合的是,现在A股某新能源龙头公司市盈率也超过了200倍,祝股东们好运。

在读《聪明的投资者》时,你经常有一种恍惚感——这本70年前写的书,怎么和当下一模一样呢!

从航空股、生物医药到互联网公司,美国的投资者都曾经疯狂追捧过这些热潮,指望着这些公司的股价能涨到天上去。

经历了华尔街沧桑风雨的格雷厄姆说:

投资领域的热门概念总是会变成电锯,将相信它们的任何人都切成两半。

真相总是这么残酷。不过,与枯燥、需要耐心与努力的投资相比,投机总能吸引更多的目光。

格雷厄姆这么总结:

投资总是令人兴奋的,如果你能成为赌场上的赢家,其乐趣妙不可言。如果你想试试运气,不妨拿出一部分资金——越少越好——并为此单开一个账户。千万不要因为市场的上涨或利润的激增而加大对账户的投入。此时,应考虑把资金撤出账户。不要把你的投机操作与投资操作放在一个账户内进行,也不能在思想上将二者混为一谈。

格雷厄姆的建议,可谓用心良苦。如果你实在想尝试投机的快乐,这是一条可行的方法。

但最好的方法,是克服自己的投机冲动,尽早地走上投资之路。

投资是一场无限游戏,越早上路,就能越早地收获财富与幸福。

--End--

写文章不容易,欢迎点赞或点“在看”,这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最近公众号调整了规则,将公众号设置为星标,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具体设置方法,请见下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