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教育可能引发孩子脑损伤,弊大于利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国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适当的早期教育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但是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过程中,不少人认为早期教育越早越好,即产生了“超前教育”。
超前教育的定义和原因
学术界对超前教育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研究者认为超前教育是指超越儿童常规发展,把以后需要学习接受的事物提前教育。让学生学习较大年龄学生学习的知识,从而达到比其他孩子更聪明的状态。
超常儿童是超前教育的产物之一。超常儿童是先天智商(IQ)和后天教育相结合的结果。我国许多大学为这些超常儿童中的天才儿童开设了少年班,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等。
超常儿童的出现让很多学龄前或者学龄儿童家长更加产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担心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线上落后于他人,通过各种辅导班等方式让自己的孩子可以在起跑线上抢跑。总之,超前教育产生的根源是大部分家长都陷入了集体囚徒困境产生的焦虑中。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进行超前教育呢?很多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的个体差异。
超前教育可能引起脑损伤
理论基础。在理论层次上,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认为教学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秩序和年龄规律。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遵循自然原则,反对将成人的思想强加给孩子。
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阶段之前先后次序不能颠倒,前一个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不能违背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学家格赛尔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提出了“成熟说”,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上述理论为超前教育是不可取的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于脑科学的视角。一是超前教育对边缘系统和脑皮质的影响。超前教育可能会造成孩子脑损伤。孩子处于婴幼儿期(0—3岁)和儿童期(6—12岁)是脑边缘系统发育的关键期。边缘系统(LimbicSystem)位于脑内侧最深处的边缘,主要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如眶额叶、岛叶、颞根、海马及齿状回),以及丘脑、丘脑下部、中脑内侧被盖、杏仁核等组成的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边缘系统与其他脑结构(新皮层、丘脑、脑干)有广泛联系,所以边缘系统的作用之一是使中脑、间脑和新皮质结构之间发生信息交换。
在脑中位于最外层的是大脑皮质,主要负责处理和储存脑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思考和制订计划。例如:个体在遇到危险之后是进行逃跑还是搏斗反应?这是一个经过脑综合评估的过程。丘脑接收除嗅觉之外的触觉、味觉、视觉、听觉的感官危险信息,然后传送到相应的脑皮质去处理。杏仁核通过提升心跳和给腿部肌肉增加血液送出警告信号给脑其他区域,海马进行存储信息。
婴幼儿期的孩子大都处于学前或者幼儿园阶段,家长提前让孩子学习知识可能会忽略孩子的情绪情感需求,特别是此阶段的孩子是与母亲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婴幼儿需要安全、有爱的环境。如果被忽视,边缘系统的发育就会不完整,机能也会出现问题,边缘系统部分的健康度会影响外部皮质连接的强度和质量。例如孩子会经常过度警觉,注意力会集中在更基础的生存需求上,学习新东西的能力就会弱很多。
儿童期的孩子大都处于小学阶段,小学阶段过量的作业与任务、超前过度学习高年级知识或者盲目推崇奥数等超前教育行为对边缘系统的发育产生了干扰。脑是由内向外的顺序进行发育的,即脑内部结构的发育早于外部结构。脑的内部结构最终将与脑皮质结合,从而获得处理和调节感情的能力。脑的内部结构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而外部结构则属于脑皮质的一部分。过度进行超前教育,孩子脑感到压力就会发出指令,停止脑边缘系统发育,提前发育脑皮质。
孩子心理上出现早熟的特点,比如变得懂事听话。这是以情感发育终止为代价的,孩子可能会出现情绪障碍和人格障碍等问题。此外,超前教育会使一部分孩子在学校因为年龄不同而落后于其他同学,由此产生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会强烈伤害他们的自尊自信等品质,这种挫折体验、失败感会影响他们今后学业成就甚至是一生的自我评价。
二是超前教育对左右脑发展的影响。左右脑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差异。从结构上来说,灰质、颞叶、丘脑和神经递质的分布都是不对称的。从功能上来说,1967年斯佩里的“割裂脑”实验通过切除癫痫病人的胼胝体证明了脑两半球存在单侧化优势,左半球在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占据优势,右半球在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占据优势。
但是近年来的许多关于言语的研究发现,左右半球都参与了言语的加工,说明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优势并不是绝对的。超前教育是提前给孩子学习知识,按照脑一侧化优势理论,本质上超前教育是提前开发右脑,这就可能导致左脑的功能在适龄期未得到充分发展,左右脑发展不均衡。
孩子的脑是具有可塑性的。儿童在适龄期进行某些活动,可能由于元认知发展的限制完成不了某项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是件坏事,尝试错误和探索发现的过程对儿童来说是件好事,有助于脑机能的发展。如果过早以刻板的方式传授给孩子非适龄阶段的知识技能,会使孩子失去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失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对待超前教育,以及如何正确进行早期教育
幼儿和儿童时期是脑发育的重要时期,早期教育有益于孩子成长发展。幼儿脑发育的科学研究证明早期儿童教育对心智发展的重要性。更有学者指出“一个孩子的潜力在他出生后的最初几年就已经决定了——从生命的最初时刻到在托儿所度过的无数个小时,在这些年里,为孩子的未来创造了希望”。
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对早期教育至关重要。但是“超前教育”不等同于“早期教育”。“超前教育”强调过早对孩子进行教育,对孩子“过度期望”的家长们其实将“早期教育”换成了弊大于利的“超前教育”。家长们忽视了孩子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超常儿童,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超前教育。
现阶段的超前教育主要是指提高孩子的学业智商水平,但是学业水平上的良好发展并不代表孩子在人格和社会性方面的良好发展,也不能代表孩子的兴趣所在,很多孩子可能由于跟不上课程进度而产生学习动机降低、自卑等问题。实际上,科学良好的早期教育有益于孩子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超前教育弊大于利,那么如何将弊大于利的超前教育转化为科学有效的早期教育呢?
首先,遵循适时原则。超前教育与早期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超前教育在教育孩子的时间上是过早的,过早对孩子进行教育会适得其反。家长要遵循儿童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教育注重循序渐进。
其次,遵循适度原则。孩子并不是学的越多越好,不要强迫孩子学过量的东西,过量教育可能会拔苗助长。家长可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孩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这样的话会产生良好的教育结果。
再次,家长要意识到超前教育并不意味着赢在了起跑线,格赛尔的成熟说认为儿童的成长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影响,人为地提前训练只会事倍功半。
最后家长要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从兴趣点入手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可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