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哲学:汤感标准 V3.0

强大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断的发展、迭代,——正如“标准开汤理论”,迭代也至少有五到六个版本了。
“空山茶话”的老朋友们都知道,这个理论的最初名称叫“标泡法”,但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发现单一个“泡”字不足以概况那所有的浸出过程,后来在技术迭代的过程中便统一改为“标准开汤”,沿用至今。并随着专业度越来越高,细节内容越来越侧重于感性认知。不再能通过“出我之口,入你之耳”的方式快速理解,故将其留在“开汤美学”课程中专述,不再于“空山茶话”订阅号中过多谈及技术细节,而只是分享一些理念性的内容,在此说明。
在我们的理论体系中,“标准开汤”一定对应着一个“标准汤感”。那评价这个“标准汤感”是否呈现到位的标准,就是“汤感标准”。而这个标准,如今也已经迭代到了第三版。
第一版,简单!直接!就两个字——好喝!!
那时常说的一句话:好喝才是硬道理!
但还是在那时,我最尴尬的是居然有人会问我:“怎么算好喝?”——我简直要崩溃了!
“你的嘴唉!——好不好喝,还要问我么?您去饭店吃饭,哪道菜好吃,哪道不好吃,您会问别人么?”
貌似是这个道理,但现实却总在嘲笑着这个逻辑,——直到我找到了答案:
食物,作为一种生存保障,与人们的接触频率与摄取量相对于茶而言都要高出许多;而茶,尤其对于很多不产茶的纯消费区,如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茶并非生活刚需,接触频率与摄取量也是相对要小很多的。
这就使得人们对于食物感知经验早已有了丰富的积累,建立起来一个相对完整的感知经验参照系;而茶因为积累的感知经验量尚不足以搭建起完整的经验参照系,所以也只能问:“什么叫好喝?”
于是在一段酝酿之后,“汤感标准 V2.0”应运而生:
·    在保证“标准浓度”的前提下,自然呈现出一道茶全程的层次、起落、变化;
·    任一口茶汤入口后于口腔中自然呈现出滋味变化;
·    茶汤落喉,口腔中仍留有滋味、香气、回甘,甚至产生体感等茶韵表现。
这其实是对“好喝”的一个解释,但已经明显需要依靠“标准汤感体验”做参照物了。因为就“一道茶的层次起落变化”而言,指的不是浓度变化,而是滋味变化。这就已经让大部分人“头大”了!因为没有经历过是很难想象那种体验的,而人类想象的冲动又难以遏制,……于是,于是就难免偏颇了。等到真正感受“标准汤感”时,感觉跟自己的想象对不上

不过这样也好,——如果认为想象就能代替汤感的极致体验的话,那完全可以不喝茶,单纯意淫就好了,成本还低得多!但问题是,你会发现想象终究替代不了汤感体验,还是需要一口一口去喝……
再说那一口茶汤于口腔中的“滋味变化”。客观讲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也就是我所谓的“未知的未知”,所以就很难有意识的去呈现与体验,反倒会对你的观点心生质疑,就像曾经质疑地球是圆的一样。
茶韵的体验倒是比较普遍,但都相对简单,仅限于茶汤落喉后口腔中留存的香气、回甘、生津。你说茶韵是茶汤滋味的高潮阶段,他就一脸懵懂了,认为你又在忽悠他。
每当此时,我都很无奈,心中默默安慰自己,“哎,谁让品茶是一种感性认知呢……”
随着我们研究的更加深入,忽然意识到“鲜”对汤感体验整个过程的贯穿作用。并将所有的层次、起落、变化用一个“活”字来概括。便迭代出了“汤感标准 V3.0":
·    鲜;
·    活;
·    韵
很概括的三个字。稍作解释——鲜,如茶之呼吸,若勃勃生机蕴含其中,新茶老茗应各有其鲜,入口使人有再三之念;活,变化也,各种变化也,不同茶品应自然呈现各自之独特变化;韵,不重复了,落喉之美也。
在一个阶段内,这将是“标准开汤”所呈现之“标准汤感”的汤感品鉴标准,——对,是品鉴标准,不是审评标准,别搞错了。审评应用中这个标准可是不适用的,——别张冠李戴了。
“标准汤感”的“汤感标准”,——很有些思辨意味哈……
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与艺术,本质上大都是在传递感知知识,是需要通过对的感知经验才能得以准确传递的。如书法丹青、美食香茗。而感知知识通过语言、文字这类非感知方式进行传递,往往会出现冗余跟错误增加的问题。这也是佛陀倡导佛法不立文字的根本原因,因为佛法本身就是基于感知经验建立起来的,属于感性认知
有鉴于此,所以我特别注重理论框架的概括与简洁,“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奥卡姆剃刀’原理),甚至于“如无必要,——删掉!”。
有朋友说了:“你再概括、再简洁也还是专业内容。我就一小白,如何品鉴一口茶汤好不好呢?”
那就再附赠您个白话版的“汤感三条”,很容易理解的:
·    入口有一而再,再而三之念;
·    品饮过程中,心生欢喜;
·    有意境之感
不管您懂不懂茶,用这三条评价,是最简单、直接的。
行了,去试试吧~~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0)

相关推荐

  • 除了闻香和尝滋味,普洱茶品鉴还需要触觉?

    刚开始喝普洱茶时,茶友们更喜欢谈论一款茶的香气和滋味:喝得茶越来越多之后才发现,生津回甘.汤质和喉韵,才是决定普洱茶品质的关键.   干茶条索和色泽.香气和滋味表现,会给予喝茶人视觉.嗅觉和味觉最直接 ...

  • 一杯普洱茶,喝着好喝,都离不开这四个关键词!

    无论是茶还是人,都要经得起时光的磨练,才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若说这所有的茶中,生茶张还是最喜欢喝普洱茶,随着茶汤弥漫而出的香气,袅袅动人. 喝上一口,高山凛冽的气息随茶汤窜入舌尖,清醒后又慢慢散开,留 ...

  • 开汤哲学:感知标准

    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在喝到那口"标准汤感"之前,大部分人对于"标准开汤理论"还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任凭你用语言文字怎样去描述.而当下能喝到那口" ...

  • 开汤哲学:再说“标准浓度”

    此前,在对"标准汤感"定义的解释中提到过"标准浓度"的概念--是一个可被测量的茶汤液相密度值. 其实,此前业内已有类似的观点与概念: 一般茶汤呈味成分的含量也要 ...

  • 开汤哲学:吸烟对于品感的影响

    我泡的茶总被那些有抽烟喝酒习惯的茶友评价为"过淡",但他们的浓度我也确实消受不起,只剩下了苦涩. 我在思考与寻找着其中的原因,直到我读到了亚伦·卡尔所著的<STOP SMOK ...

  • 开汤哲学:论汤感中获得终极体验的可能性

    冥冥之中,总感觉有那么一个终极的问题需要解答,那就是: "如何在汤感中去收获终极体验 - - " 可    能    性 所谓"终极体验",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就是 ...

  • 开汤哲学:体感与茶款品级的相关性

    遥想"铁观音时代"只讲水.香.兰韵,从没说到过体感.虽然之后的岩茶也偶有提起,但人们大都还没太在意. 直到普洱茶的出现,体感才被摆在了桌面上,而且你应该记得,是被台湾茶人拿出来摆上 ...

  • 开汤哲学:对比追求汤感的开汤思维

    在<茶,--是个半成品>那篇文章发布后,有人问我: "追求汤感表现的'标准开汤',与此前大家日常的冲泡方式以及产区惯用的冲泡方式有什么更深层的差异么?" 那么我就这个问 ...

  • 开汤哲学:谈品鉴标准下汤色与叶底的次要地位

    不同于指向生产前端的"审评标准",在专注最终汤感表现的"品鉴标准"下,"汤色"与"叶底"相对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 汤感品 ...

  • 开汤哲学:“标准茶样”再思考

    今天在跟北京茶友的交流中提及当年习茶之时他有建立"标准茶样系统"的想法,--虽然后来无疾而终. 这也勾起了我的回忆,彼时供职普洱茶企,我也曾幻想过要建立一套普洱产区山头茶品的&qu ...

  • 开汤哲学:汤感平衡

    汤感的呈现,必须是一个平衡的呈现.而将其中的某一两项突兀地呈现,--尤其是负面内容突兀地呈现出来,--就是失衡. 茶汤中呈味物质的丰富性及相互比例,决定了我们是要呈现"单一平衡"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