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人须在事上磨练,熬得住往往能方成大器
01
人生有三大悲剧,少年得志,中年失业,临老入花丛。
古时,金溪有位村民叫作方仲永,方仲永天赋英才,五岁落笔成诗,旁人指是能作书,周围村民皆以为奇,常有人花重金来求一书。
仲永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便将仲永留在家中为人写书题字。
时隔数年后,后有人再问仲永,村人曰,“泯然众人也”。
有人少年怀才,不得始终;亦有人,平寂半生,大器晚成。
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年轻时是个手艺好的木匠,27岁时开始拜师学画,这一画就到了50多岁,在家乡还小有名气。
因为名气不大,收入微薄,只能勉强度日。
有幸遇到伯乐陈师曾,他们互相欣赏,共同去海外开画展并出售展品。得到外国人的赏识,从此名扬海外,那时齐白石已经60多岁了。
后齐老先生痛失友人,闭门谢客长达10年,在此期间,齐白石潜心研究,完全摒弃了原来的画风,摸索出更适合自己新画风,达到了一个“一花一叶扫凡胎,墨海灵光五色开”的自由境地。
50岁才露锋芒,60岁才觅知音,古稀之年才成大家。
《周易》中有一句话:“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真正大智慧的人,不会到处显摆自己的才能,反而隐忍蛰伏,等待时机。
过于招摇、锋芒毕露的人,反而难以得到善终。
能成大家的人,从来不畏时间消磨。如古木沉香,琼浆玉露,日久越真。
02
南方的一种竹子,在前3年的生长期缓慢,只长33厘米,但到了第四年开始,就以每天30多厘米的节奏迅速生长,用了6周的时间长到了15米。
这俨然诠释了什么叫“大器晚成”。
饱经风霜,无声无息扎根三年,蛰伏地下,为的就是在第四年,破土而出,节节攀登。
汉代陈琳《武军赋》中说,“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
大器晚成不是让光阴蹉跎,时间消磨;而是在实践中锤炼、积淀。
欲成大事,不能急功近利,而需要厚积薄发,这就需要强大的耐性,尤其是身处逆境时,耐住等待,才能苦尽甘来。
正如王阳明先生说,“人须在事上磨炼,熬得住方成大器。”
而纵观古今中外的成大事者,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取伟大的成功,无一没有经历一个坚持不懈与耐心等待的过程。
03
张孝祥说过: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韩非子·喻老》中记载:楚庄王少年即位,面临朝政混乱,为了稳住事态,他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实则暗地里在等待时机。他为楚国发展,在位22年,兢兢业业,那良才无数骁将无数,在楚庄王的领导下,国家日渐强盛,先后灭庸、伐宋、攻陈、围郑,陈兵于周郊,问鼎周王朝。
楚庄王在忍耐期间,曾遭人质疑。面对旁人非议,他说,“虽无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世上能成大事者,都要学会忍耐。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受胯下之辱,面对非议置喙声,不动声色,忍辱负重。
千锤百炼,受过白眼冷目,尝过辛酸艰苦,熬至出头之日,才能笑傲群雄,宠辱不惊。
想要读王阳明,首先必选的就是《传习录》,《传习录》堪称“心学”首位书,“明代理学的根本思想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思想在'良知’。
王阳明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圣人,就是他知道,我们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应该怎样规划,应该怎样更快乐!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而集中反映王阳明良知思想的著作是《传习录》。”因此,要想了解王阳明,首先必读《传习录》,以领悟其思想精华。
第二本就是《知行合一》,这本书和《传习录》各有不同,里边记载了王阳明的一生,一生中的顺利也有挫败,记录了许多有意思的人生故事,就好像一本历史人物传记,看起来有意思幽默风趣,但又能从王阳明的一生中寻找人生道路参考答案。
里边有很多人生道路的具体日常生活实例,如此大家就能将学习到的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