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九针之喜”
艾御享堂
记得在山西针研所跟师田霞教授进修时,曾听她提起过“九针之喜”一词,因我当时正忙于进修也没往心里去。2006年5月我看到一部名叫《医道》的韩剧之后,心中猛然一震:原来当年老师不经意的一句“九针之喜”是有来头的,田霞教授是我国针灸界泰斗师怀堂先生的弟子,而师老是“新九针”的发明人,师老对于九针的研究和运用炉火纯青,田老师的“九针之喜”正是从师老那里得来。
原来这“九针之喜”乃东汉名医华佗首创,是一场显示针术功力的才艺技能比赛:
在活鸡身上插入九根不同种类的针,直到看不到针头为止,不能让鸡感到疼痛或死亡。插针的人,要对鸡的内脏和肌肉瞭如指掌,否则无法达到如此境界。
因此第五针称之为“凡医”、第六针为“教医”、第七针称之为“名医”。华佗只准许达到此一境界的弟子为病人诊症。第八针称之为“大医”,如果可以施到最後一针,即第九针的话,就能够以一根针诊治所有病症,称之为“太医”。
据《黄帝内经》记载:“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这里所说的九针指的就是九种金属针。
《黄帝内经·灵枢》有一篇叫“九针论”,说当时的金属针有九种,即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针的形状、用途各异,据情选用。
“九针”:针具名。为古代9种不同形制和用途的金属医针的总称。出《黄帝内经》,首载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分别为:
①镵针。长1.6寸,针头大而针尖锐利,用于浅刺泄热。
②圆针。长1.6寸,针身粗大,针尖呈卵圆形,用于按摩皮肉。
③提针。长4寸,针身粗大而尖圆如黍粟,用于按脉候气,治疗脉气虚少者。
④锋针。长1.6寸,针身为三棱形,针锋三面有口,十分锐利,用于刺络放血。
⑤铍针。长4寸,宽2.5分,形如剑锋,用于排脓放血,治疗痈肿。
⑥圆利针。长1.6寸,圆而且锐,针身中部微粗,用于治疗急性痹证。
⑦毫针。长1.6寸或3.6寸,针身较细,针尖如蚊虻的口器一样尖锐,用于治寒热痹痛在经络者,能扶正祛邪。
⑧长针。长7寸,针身较大,针锋锐利,用于病变位置较深的痹证,又称芒针。
⑨大针。长4寸,针身粗,针锋微圆,用于关节水肿。
内容仅供临床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
试针试药
艾御享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