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绿松石圈,为什么流行回纹珠?【187】
回纹是被汉族民间称为“富贵不断头”的一种纹样。
它是由古代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来的几何纹样,因为它是由横竖短线折绕组成的方形或圆形的回环状花纹,形如“回”字,所以称做回纹。
回纹可上溯至新石器时期,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遗址出土的陶器(如图)纹样上。
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和商周青铜时代的青铜器上,回纹还是一种十分流行的装饰纹样,青铜器上的回纹身影一般出现在青铜器颈、腹、足等位置,做为地纹来烘托主纹,也有直接用回纹做主要装饰纹样单独出现在器物的颈部和足部位置的情况。
著名的“司母戊鼎”
回纹造型丰富,方圆兼具,变化多端。有单体、有双线、一正一反相连成对、或连续不断地折成回字形的带状纹样,图案灵活、壮丽、大方。由于它一线到底,民间寓意为“不断头”;回纹的四方组合,被称为“回回锦”,寓意福寿吉祥、长远绵连之意。
古文字学家认为:回字的字形源自于水在流动时产生的旋涡形态。而从“回”字的字体结构来看,水的旋涡形态也与回纹纹样的构成形式相同,两者都是呈现出一种向心回旋的框架结构。
汉字的造字规律显示,华夏文明传递信息所采取的方式是模仿大自然并简化形态来进行“意象”的表达,这种象形的思维方式奠定了先辈们在进行纹样艺术创造时的意象化审美观念。
如今,回纹的传统,开始广泛应用于绿松石珠子。
雕刻大师是怎样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雕刻上的呢?一个技术娴熟的雕刻大师一般一天只能做一粒精品回纹珠出来,步骤包括:画,雕刻大样,细节处理,抛光......
佛语有云,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由此可见回纹珠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在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珠子附加值的创新之举!
中国历史上回纹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方回单体型、减笔组合型、正反“s”型、一笔连环型。
方回单体型
方回单体型是回纹构成样式中最普遍也最常见的类型,更是回纹最具有代表性的构成形式。
该类型的回纹呈方正形的单体,通过一个中心点由一根线条以干净利落的横竖转折向外延伸所形成,再将此独立单体进行间断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排列。它是以线条的向外延伸营造出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动态感,以单体的方形回纹反复连续营造出纹样的空间流动感。这种类型的回纹从马家窑文化开始出现,广泛地应用在商周青铜器与陶器上。至宋代,由于复古风气的影响,方回单体型回纹在宋代的瓷器和端砚上也常常出现。元代的瓷器则延续这一装饰风格。
减笔组合型
减笔组合型回纹,顾名思义,是指减少回纹囗字笔画后再重新组合的纹样。所以,减笔型回纹在整体构成方式上与方回单体型的不同,主要是体现在囗字转折圈数上。
该类型的回纹减少回环状线条的转折圈数,使得纹样呈现的装饰风格从以前的密集、收缩变得规整、简约,纹样的整体感觉更加倾向于朴拙的自然美感。另外,减笔组合型回纹与方回单体型回纹在构成的单位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比较这两种不同构成形式的纹样,可以清晰地看到回纹的构成形式开始由一个独立的单体变成了由两个单体组合成新的组合型单体,然后以此新单元再进行间隔式的二方连续。减笔组合型回纹大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上,汉代漆器上的回纹延续了这种整齐简洁的风格。
正反“s”型
回纹中正反“s”型构成,可以说是回纹纹样构成发展过程中最精彩的一笔,也是被运用的较为广泛的一种。
正反“s”型回纹将减笔组合型单体之一的回字纹进行反向后便形成“s”型样式,把减笔组合型的构成方式向多样化进行了转变。可见,在减笔组合型基础上只是做一个“s”形结构的小小改变,却马上使得纹样的装饰风格从古朴、庄严的肃穆之感变成了流畅、活泼的灵动之感。“s”型回纹大多出现在明、清两代的玉器以及瓷器上。
一笔连环型
一笔连环型回纹与上述三种类型回纹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是以不间断的线条一气呵成、回环往复而成的。
一笔连环型回纹的线条更加规整严谨,线条的粗细整体划一。该类型的回纹构成形式是由一条齐整的线条进行反复的转折,使得由线条营造出的空间动态感更加灵动、流畅,使观者产生一种循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装饰感受。此类型的回纹从明永乐年间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清末。
从回纹样式的改变我们可以看到,同一种纹样的不同构成形式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界定完回纹的主要类型后,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回纹与旋涡纹、云雷纹、窃曲纹之间的关系,以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回纹符号的能指特点与所指内涵。
回纹是中国典型的几何传统纹样之一,它那种规则有序、富于理性的横竖转折给中国传统纹样艺术史添上了精致庄重的一笔。
回纹源自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陶器上的旋涡纹;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回纹奠定了那个时代最主流的审美样式;西周及战国时期的回纹又发展出新的纹样形式;宋代的回纹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理性回归心理。
当你玩腻了圆珠、桶珠,其实加点回纹,亦会显得更加有意境!
以坚持与品质,回馈坚持与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