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七)

由于纪念千古第一文人苏轼诞辰980年,我给孩童们上了《苏轼的样子》一课,通过追问苏轼到底长什么样子的主问题,来牵引学生的知识及感受,教学相长,让我与苏轼也拉近了距离。

苏轼太有名了,被过多的谈起,也就很难有新意了,被过多的解读也算是文化上的一个问题。当然,苏轼的名气不是被造出来的,这种名气名副其实,而且影响深远。他既有“大江东去”的磅礴,也有“猪肉颂”的诙谐;他是《寒食帖》的作者也是“苏堤”的作者;他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中国文人最佳的文化参照及生命意象的呈现,这些东西是玩不了虚的,苏轼的书信中多次出现“呵呵”,既古典又现代,试问有谁不懂“明月几时有”“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情调,苏轼把几个简单的字碰在一起,就能表达出丰富的意境,苏轼化为了代表中国整体文化气象的人物。

我以为苏轼的名气得益于他把儒家与道家思想揉捏到了一个最好的状态。苏轼当过最大的官应该是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文化部长吧,但苏轼仕途坎坷,他总结自己的人生功绩,就是黄州惠州儋州,也就是说自己被贬谪的经历。被贬的地方当然皆是困苦的地方,生活根本不能与当朝为官之时相比,可苏轼通过艺术,通过自己的思想排解掉了这些负面的东西,每每贬谪,每每就有收获,就有人生境界与生命意识的突破,这一点难能可贵。历朝历代有很多画家画苏轼,把苏轼放在山水赤壁中的作品也不甚枚举,有苏轼这个伟大的文化形象与古画的融合,我很容易联想苏轼其实是一个很乐观,很逍遥的人,他为官造福百姓,却不执迷于仕途,他在写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很多的佳作之时,我以为是其背后有一个隐士意识在起作用,在关照他的艺术格调,热衷名利的人不会有这种文学状态及艺术的敏感程度,在古典的意境中,人被无限缩小了,人被隐秘起来了。

说到隐士,我能迁想“终南捷径”,李白在终南山上的“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同时也为了入仕而“金高南山买君顾”,希望通过自己的隐士身份来博取名声,其“天子呼来不上船”倒像是作秀。当然,有些人隐居照样可以影响世界,明四家的唐寅说“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可并不影响唐寅是中国传世的艺术家,风流倜傥,不可一世;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隐居多年而写成《民约论》、《爱弥儿》,从而名声大噪,洛阳纸贵。卢梭更在《日内瓦湖》中提及自己在耕田,而鸟飞到了他的肩膀上——我知道我的肩膀可以扛起任何的勋章,但唯有这一刻才是我人生最大的荣光。每个人对隐居于自然都有不同的见解,我也喜欢有人称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工作室就是画家的隐居地,他一方面沉浸于思考;一方面他是印象派的先行者。隐这个字可以是隐藏、避世、孤独、清高、静谧、冥想、修行等,表达的意思很是丰富。我亦想起元四家的吴镇,他画《赤壁赋图》画苏轼,更喜欢画多幅《渔父图》,空灵,散动,韵味无穷,其诗中提到“孤舟小,去无涯,哪个汀洲不是家”“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都是关于渔父所象征的精神格调的书写,诗画同赏,确实又是一种隐士甚至隐秘的享受。渔父象征着渔隐,隐在山水之中,与天地相融合,渔父一词出于庄子,也倒是道家思想的呈现,道家的做派。犹记苏轼也写过《渔父四首》,更是表达一种隐士情怀,可作一观:

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

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

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每当苏轼遇到人生风雨,总是能“不论钱数”“醉里寻路”“一笑人间”“孤舟南渡”,这种精神格局永远值得人学习。

(0)

相关推荐

  • 《渔父四首》宋·苏轼

    渔父四首  宋·苏轼 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 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 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 ...

  • 李煜《渔父》:一生所求,唯自由而已

    李煜的<渔父>词概括说来:一生所求,唯自由而已. 解读李煜的<渔父>词,可以从古典诗词的意象"渔父"所具备的意义入手. "渔父"之&qu ...

  • 古诗词日历 | 苏轼《渔父·渔父醒》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渔父酒醒时,已是春江正午.梦醒后只见落下的花朵和飘飞的柳絮.酒醒之后仍还喝醉,喝醉之后又会再醒.淡然一笑人世间的纷纷扰扰. 注释 午:正午,晌午. 梦断:梦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七)

    最近在翻<明朝的生活美学--闲情偶寄>,书中刊印了一幅明代仇英的绘画,名字叫做<人物故事图册·竹院品古>,画面雕琢俊秀,古幽非凡.竹院内外,用绘有山水画的屏风隔开.院外有一童仆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二)

    法国的文学家罗曼·罗兰曾在自己的小说<约翰克里斯托夫>中,借主人公的嘴说到: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成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二)

    相传秦始皇有七匹名马:追风.白兔.蹑景.追电.飞翩.铜爵.晨凫,让人浮想联翩,很有画面感,中国文化的烂熟就体现在这些地方,说一个动物说的那么细腻具体,说的那么自在讲究,而马从生理上细分下去,就有:母马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三)

    书架上总有些被遗忘的书,我随手抽了一本名字陌生的,清朝人写的,叫做<安士全书>,我把他比作一本讲因果的故事书,好比<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四)

    我在故宫见过马远零星的几幅水图卷,好似有黄河逆流等,名字记不清楚了,可卷中的飘渺水气记忆犹新,恍若实境,让人很容易想到"马一角"的意象,何为"马一角"?就是说马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五)

    在1672年,明末来华的西班牙传教士闵明我,在自己的著作<中华帝国历史.政治.伦理及宗教概述>中提到:"中国在所有的方面都是优秀的,欧洲到处都是问题.就连便溺,也有优劣.中国人的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六)

    敏感一点,在艺术史上就会有很多自发式问题.比如,那么有自我意识的梵高为何那么地崇拜米勒?米勒着实画的很好,可无论风格还是内容我觉得还不够梵高临摹重复他那么多的作品.梵高在其短暂的艺术生命过程中当着重创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八)

    过去读鲁迅,印象最深的还是<药>,什么明线暗线,华老栓与夏瑜意指华夏愚昧,华老栓为了治孩子的病,带馒头去行刑砍头之地蘸鲜活的人血: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九)

    抗日名将张灵甫跟于右任学过书法,在当时已然是书法高手,他学老师的五言对联"虫书叶字古,风织浪纹轻"遒劲乖巧,热血古意,书法犹如虫在叶中,艺术状态如风浪编织起伏,于武将而言心态这般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