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为什么让孩子主动学习这么难?速读速记帮你解析诸多现象背后的基本逻辑

兴趣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为什么让孩子主动学习这么难?速读速记帮你解析诸多现象背后的基本逻辑

从小,我们就知道要培养兴趣,在学校培养,在家培养,还有少年宫、各种兴趣班。孩子成绩不好,老师也说要兴趣引导。专家讲座也不断讲,注意培养兴趣。

但是兴趣究竟是啥?一般人好像又说不清楚。

百科的解释: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

兴趣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获得知识的兴趣是直接的,为了获得知识而学外语的兴趣则是间接的。兴趣有个体在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也有在一定对的情景下由某一事物偶然激发出来的。

兴趣会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却不一定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兴趣具有社会制约性,人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其兴趣就会有不同的特点。‍

一般这种解释都比较学术,不太容易懂。

我们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那怎样才能产生这种心理倾向呢?

我总结孩子的兴趣来自于三种心理状态,满足感、成就感、优越感。

百科解释:

满足感是人类等生命体的需求得到实现时的感受。

成就感 释义:指一个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即愿望与现实达到平衡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

优越感指显示蔑视或自负的性质或状态,是一种自我意识。大多数人都会不同程度地拥有某种优越感,比方说职业优越感,长相上的优越感等。一般指自以为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以及其他方面长于别人、强于别人的心理状态。

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认为,人的总目标是追求"优越性",是要摆脱自卑感以求得到优越感。‍

这个过程是递进的,从满足感到成就感,再到优越感。只要满足这个三个条件里的任何一个,都会激发孩子的兴趣心理。

人天生的喜欢做两件事1.追求快乐2.逃离痛苦。

追求快乐都好理解。比如,天天做个临时工,一月一千多,有人觉得这也太辛苦了,但是当事人却觉得是快乐的,不做这个才是辛苦的。再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历史,各种历史书、历史典籍、名家讲座都看,名人典故张嘴就来。有些人就觉得这也太枯燥了,没意思。

所谓的看别人痛苦,是站在自己的视角看的,你之砒霜,他(她)之蜜糖,不同的境遇,不同的人,兴趣自然是不一样的。就好像有人喜欢吃榴莲、香菜、臭豆腐,有人就完全接受不了。

逃离痛苦呢?貌似不好理解。

其实,我们来看孩子的表现,也就很容易理解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学习差就是懒、没脑子、不用功,未来没希望的代名词。

所以在无数次环境、观念的影响、灌输下,孩子心理的价值观是认同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之所以认同这个,还不好好学习的原因是,孩子习得性无助(知识点)了。

他(她)不知道怎么办?很痛苦!怎样才能逃离这个痛苦呢?

假装不在乎,对抗,学习社会习气,懒散,打瞌睡,暴饮暴食······,等等,都是为了解决这个巨大的心理压力,不然,他(她)的选择会是自杀(案例很多了),杀人(案例也很多),抑郁、精神失常。总之,这就是他(她)逃离痛苦的办法,但都不是好事。

好,话说回来,只要抓住追求快乐,逃离痛苦这两个基本心理需求,要想激发孩子的满足感、成就感、优越感还是很容易的。

经常听德云社相声你会发现,好的捧哏演员很会激发别人的满足感、成就感、优越感。

在生活中,你要做好孩子的捧哏演员,成就、光辉、瞩目、荣耀都给逗哏演员,你做个默默无闻的配角就好。

家长要了解、接受一个事实,亲子关系跟别的亲密关系不一样,是以分离为目的的爱,孩子长大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仪式,是从依赖到独立的成人之路。

不管你有没有做好准备,孩子都会长大,所不同的是,教育是不可逆的,你的心法不对、技法也跟不上的话,不仅你会为不好的结果埋单,孩子也会为这个埋单,监护人的作用意义就在于扶上马送一程,看他(她)远去,去追求他(她)的诗和远方。

好了,对于兴趣的激发,你有了解了吗?

对,我们要激发孩子的满足感、成就感、优越感,他(她)也许会为了某个老师,某个同学,或者某个理想去甘愿忍受别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嫌弃,还是义无反顾的做某些事。

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他(她)、接受他(她)、支持他(她),做他(她)可靠的后盾。家的意义就在于此,心安之处即为家。

你让孩子心安了吗?你心安吗?

点“在看”明天风和日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