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自律,是孩子一生的幸运
沈从文曾说过,征服自己的一切弱点,正是一个人伟大的起始。热情既使人疯狂糊涂,也使人明澈深思。
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也曾这样写道: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重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而同样的话,早在八百多年前,北宋理学家朱熹便已经说过了,他说: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
同样的,家庭教育的关键,也是从教会孩子如何自律开始。
01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我最近让一个8岁的小男孩圈粉了。
他叫迪迪,早晨6:30起床,刷牙洗脸,然后晨读。就这么一件事,坚持了400多天。
孩子的妈妈说,一开始也很难。妈妈就每天陪着一起读,时间久了,就习惯成自然了。
刚开始孩子喜欢看电视,后来在妈妈的带领下,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到了一年级以后,家里的电视就再也没有开过了。
有时候迪迪看到感动处,还会拿着书一直追着妈妈跟她分享。
心理学家塞德兹说:
“人如陶瓷,小时候会形成一生的雏形”
人生来都是贪图享乐、渴望自由的。尤其在孩子时期的时候更是天性解放。这个时候他们好动、鲁莽、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也没办法长久的坚持。
《清华学霸教子经》里有这样一句话:
“父母要明白,孩子小时候缺乏自制力,对学习等艰苦的事情,不主动是常态,主动是非常态。”
这个时候孩子不主动学习,写作业拖拖拉拉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作为父母,如果放之任之。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肆无忌惮,放纵自己。
你不推一把,孩子永远不会自己向前走。
自律不是孩子天生的品质,而是靠父母后天的培养。
还记得之前很火的那对在地铁上读书的母子吗?
地铁上靠着门边坐着一位母亲,一手捧着书,一手抱着孩子。孩子也同样拿起一本书在认真阅读。
岁月静好的样子。
小男孩被母亲搂在了怀里,书本挡住了他的脸。我们却依稀可以透过书本看到他的专注。
孩子的母亲说:孩子们不听我们的,他们只是在模仿我们。
诚然如此,没有哪个孩子天生自律。
一个拥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孩子,大多离不开他背后的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想让孩子成长成什么样子,你就要先把自己变成什么样子。
02 孩子自律的习惯,越早培养越好
每一个自律自觉,并且常年坚持的孩子,都是父母“逼”出来的。
就像高考状元杨晨煜的妈妈所说:
“一定要在孩子没有自主思考能力时,帮助他养成习惯;
监督的过程很痛苦,因为你得时时刻刻盯着他;
但定型之后,孩子未来的路会很好走。”
孩子培养自律的最初阶段,一定是在父母的介入下养成的习惯。
董卿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被父亲严格要求,每天都要抄成语,背古诗。天还没亮就起床跑步。
一直到现在,她依然是每天睡前坚持一小时的阅读。
在她的卧室里,没有电子产品,只有书。
她的父亲对她的教育一直都很严厉,但是这份严厉的背后,其实是父亲卓越的远见。
让孩子将自律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说过:
“一种好的习惯在孩子幼小时很容易形成,但在他们长大后就很难养成。反之,孩子如果在小时候就有很多不良习惯,长大后也难以改掉。”
给孩子过多的自由,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不负责任。
因为一个不自律的孩子,在人生的赛道上只会越跑越慢,最后被人远远甩在身后。
因而孩子自律的习惯,越早养成对孩子越好。
主动学习的习惯
想要让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不是靠打骂和不停的耳提面命。
而是靠提前和孩子制定规矩,并且严格执行。
郭晶晶在生活中对于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视。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可以称之为不择不扣的“虎妈”
她给孩子定下规矩。要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才能玩。作业没做完之前,就算是爷爷霍震霆想来看望孙子,都被拒之门外。
她说:“希望孩子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能随心所欲。这样孩子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
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帮其制定相应的规矩,并且严格执行。
比如作业写完才能玩,比如看电视一次只能看十分钟。
让规律来约束孩子,往往比父母追在背后打骂来得更有效。
管理时间的习惯
拖延大概是绝大多数人都会犯的一个毛病了,成人都难免,更不用说孩子了。
可能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周一要交的作业,总要等到周日晚上熬夜才能做完。
玩了一个假期,直到最后一天才想起来作业还没做。
爸妈不催着起床,就觉得迟到几分钟也无所谓。
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
孩子小的时候自己很难区分什么时候该玩,什么时候该学习。也不知道作业没做完,上学迟到会产生什么后果。
而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的。
在孩子小的时候,教会他如何去管理时间。
陪孩子一起制定计划,并且监督他完成。充分尊重孩子的建议,并且帮他做补充。
让孩子在一点一滴的规划中累积成就感,并养成自己管理时间的习惯。
坚持阅读的习惯
关于阅读的好处,我们已经说过很多了,相信很多人也都明白。
陪孩子阅读,在家里制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这些都不难。
难的只是坚持。
只有父母真心喜欢上阅读了,才能培养出热爱阅读的孩子。
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孩子未来的一生。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
03 抓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有儿童心理专家进行过一份研究,研究发现孩子在6岁之前会经历非常关键的多种敏感期。
而秩序敏感一般在孩子2岁半左右的时候出现。并且可能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形成属于自己特有的秩序。
比如,外出回家的时候,一定要是他来开门,如果不是,他可能会把门关上重新开一次。
比如,玩具或者鞋子一定要摆在固定的位置,如果不是,他就会嚎啕大哭。
再比如,吃饭的时候,他一定要用自己可爱的熊猫碗,如果不是熊猫碗,他可能会拒绝吃饭。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重要阶段。固定的秩序常常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全感。
这是孩子在探索世界时所形成的一种内在逻辑。
如果在秩序敏感期内,能好好的保护孩子的秩序感。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孩子便会从这种固定的外在模式中脱离。而形成内在的自我管理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律。
而这一阶段,如果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只是单纯的被误以为是“不听话”“闲着没事”,甚至受到批评和责骂的话,便很容易破坏孩子的内在秩序。从而阻碍孩子追求完美的秩序感,扼杀孩子的自律性。
因而父母应该抓住这个时间点。尽量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从而帮孩子从小培养自律性。
这其实也并不太简单。
首先就是,要接纳孩子的偏执,不能强制的去阻止他的秩序。
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因为这时候的孩子还太小,无法正确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有时候只能用哭闹来表示不满,父母只能慢慢来引导孩子表达清楚。有的时候还要靠猜测才能明白孩子的想法。
这一点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家庭中,是很难做到的。
另外就是尽可能提供有序的生活环境。保持规律的生活,也可以帮孩子的生活增加一些有趣的仪式感。
比如,在睡觉之前,让宝宝拉上窗帘,关上灯,晚安月亮,晚安星星,晚安小熊,晚安小床。。。
比如,让孩子在固定的椅子上吃饭,有属于自己的小餐具。
最后,可以恰到好处的利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培养一些好习惯。
因为这个时间点,正确引导的话,培养好的习惯更容易。
自己整理衣物,早晚自己刷牙,自己穿鞋袜,自己收拾玩具。
当这些引导形成一套固定的程序,慢慢的,孩子的习惯也就养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