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逐渐消失的汉庭和如家?

大家好!我是花果,一名80后酒店人。

逐渐消失的不仅仅是如家和汉庭,包括七天、格林豪泰、布丁等这种类型的经济快捷酒店,现在都会一天比一天更少。

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这就是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产品更新迭代的一个正常现象。

大概二十年前,经济快捷酒店兴起的时候,以统一的标准,亲民的价格,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从当时的市场环境来看,酒店的盈利能力也非常好,投资回报率是很高的。

一家100间客房的酒店,基本上投资在500万左右,就算只有60%的开房率,三年不到的时间差不多也就可以收回成本。

正是因为它的盈利能力好,所以也受到了很多投资人的追捧,2008年—2014年期间,应该是经济快捷酒店开店最疯狂的几年,七天、汉庭、如家,大小城市开得到处都是。

2009年,七天连锁拥有分店数突破400家;2012年,中国分店数量突破1500家;2020年,7天酒店3.0诞生,品牌创新升级全面开展,规模突破3000家。

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在全国近300个城市拥有近1800家如家酒店。2014年,如家酒店以4.2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入选中国品牌100强。

截至2014年9月30日,汉庭酒店在全国282个城市已经拥有1547家酒店,已经形成密布全国的酒店网络体系,已覆盖到中国大部分的地级市。

店越开越多,竞争也就越来越大。竞争越大,酒店的房价跟着就不那么稳定了,初期150—200的价格区间,客人能接受,商家也有很大的盈利空间。

但同类型的酒店数量一旦变多,自然而然的价格战就会上场,于是各家酒店的价格开始逐渐走低,这里面应该数七天是价格浮动最大的。汉庭和如家还稍微要稳一点点,但同样不可幸免。

价格的下调带来的结果就是酒店营收的缩水。

反观成本,这些年,大家都知道房地产市场走出了一根怎样向上的曲线。

所以,酒店经营所面临的租金成本、人力成本、其它运营成本全部都是一年年看涨,而营收却随着价格下跌而往下降。

费用增加收入反而减少,这笔账谁都能算,投资人的利润空间也就被挤压得越来越小。

而且酒店产品随着年限的增长,本身也在慢慢老化。一般五年左右,正常就应该有一次大修或者翻新,否则也很难让客人住得满意。

后期的保养和维护方面的费用必定也是逐年递增的。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以前三年能回本的酒店,现在可能六七年也回不了本,甚至越来越难盈利,亏损的店开始变得越来越多。

做为集团公司的品牌方,对这些问题当然是看得一清二楚。集团公司很很清楚以前的快捷酒店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于是各大酒店集团都开始层出不穷的推出新的品牌。

全新的品牌、全新的风格、升级的设施、更舒适的环境,新的连锁品牌酒店开始崛起。

丽枫、优品、全季、和颐……

因为前期快捷酒店价格的下沉,新推出的酒店完全可以占用以前的价格区间,或者只是适当的提升一点点,毕竟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对生活的品质也越来越讲究,更高一点的价格带也是很多消费者能够接受的。

所以,酒店市场的本质其实并没有改变,还是锦江、华住、如家为首的几大酒店集团主宰着中端酒店市场,但是集团发展的品牌矩阵每年都在更新,集团的重心也在发生变化。

曾经的经济型的主打产品,现在已经被集团内部新的产品所取代。

做为投资人来讲,十年前、或者十几年前投资开出来的酒店,如果是租赁的物业,合同有签10年的,有签15年的,也有签20年的。

时间过得就有那么快,这些物业的租赁期陆陆续续也都到了。以前的物业成本可能几块钱、十几块钱,到期后还有谁能续到这么便宜的物业,少则翻一倍两倍,多的翻四五倍。

租金的上涨成了投资人不能承受之痛。这又从另一方面阻断了快捷酒店继续发展的路途。有很大一部份关闭的店,就是因为物业到期没有续租的原因。

后面的这些年,必定还会有越来越多这类型的快捷酒店会消失。一方面,更多的店面临租赁期结束,另一方面,和品牌方的加盟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因为不管是哪一种合作关系的到期,投资人都会面临新的选择,品牌方会要求旧的酒店做升级改造,续签物业价格的上涨也让投资人不得不考虑产品的替换。

说到底,原有的快捷酒店已经逐渐丧失了它生存的空间。

有的人会说,还是有很多人愿意住这类型的酒店。

这个我也承认,确实有很多消费者,从内心里还是很认可这类型经济连锁酒店的,因为毕竟价格便宜,住着又比那些私人的小酒店放心。

但是我们必须从投资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投资人经营这样的酒店,再多的客人入住,它的盈利能力已经没有了。哪怕它天天满房,与它的投资回报仍然不成正比。

所以,注定这类型的酒店会逐渐淡出这个市场,这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

感谢阅读!@花果的酒店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