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BC-基于中美文化交流与教育的探索
思想者札记(ID: swot0101)——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2019年,每周一、三、五晚8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周一发布“思想者互动群”群友的文章,周三发布本号主翟海潮写的思想者札记,周五发布翟海潮最新著作《企业百论:从创业到企业长青》的精选文章。
注:本文是陈力超先生主持“思想者互动群”主题讨论写的总结文章。陈博士成长于医学世家,来美前曾在郑州大学医学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1998年来美后获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工作10余年。2012年创立BostonWise(美国博睿)公司,提出iABC的教育理念。他是Mathematics and ScienceSociety for Youth(青少年数学科学学会)会长,美中医学交流协会(ACMES)执委会委员,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IECA)和美国寄宿学校联盟(TABS)会员。
1938年,哈佛医学院开始了一个对哈佛大学268名本科男生(包括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肯尼迪)的长期追踪研究,即著名的格兰特研究(Grant Study)。80年后研究人员仍对健在的老人做定期随访, 研究发现:温暖的人际关系(Warm Relationships)比金钱、名誉、社会阶层、智商、甚至基因,更能影响人一生的幸福和健康。
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并把人格的完善和发展作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庸》里把知、仁、勇称为天下之“三达德”。
无独有偶,在西方,自柏拉图起及后来的基督教文化里,把智慧、节制、勇敢和正义称作枢德(Cardinal Virtues)。即使在儿童文学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东西方对人类基本美德德共同追求。比如在著名童话《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中,稻草人想要一个大脑,铁皮人想要一个心脏,而懦弱的狮子需要的则是勇气。
在地球村日渐成形的当代社会,树立全球视野的重要性益发突出。国际观的发展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体验外在世界,从其它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而且可以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有效地交流和传播本国文化的精华。
因此,我们认为21世纪的全球公民应该同时追求国际视野和个人品质的完善,提出教育就是发展青少年的国际观(InternationalPerspective),培养他们的能力(Ability)、仁爱(Benevolence)和勇气(Courage),用英文的首字母缩写就是iABC。
iABC理念中的前两个字母关注于如何“成才”的问题。我们希望帮助青少年树立国际视野,积累知识和技能,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拥有创新和独立思辨的能力,为人生与事业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iABC理念中的后两个字母关注于如何“成人“的问题,即是要帮助青少年培养独立人格和道德追求,成为能以坚毅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仁人志士。
我对中美交流和教育的探索,始于2007年翻译卡内基梅隆 (Carnegie Mellon)教授兰迪Randy Pausch的最后的演讲(The Last Lecture:Really Achieving Your Childhood Dreams)。我也因此收到不少来自国内家长和同学的鼓励和感谢。这件事情让我看得跨文化交流和分享的力量和价值。
在2008年北京奥运前,看到西方很多人士对中国缺乏了解,又开设了一个向西方人士介绍中国人的看法和意见的英文博客愚公移山(Fools’ Mountain)。到2012年,成立了美国博睿(BostonWise)来专注于搭建跨文化双向交流的平台。我们发现,当人们越了解其它文化,就越能够看到自身文化的特点, 同时也就越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
在人工智能(AI)高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职业可能被机器取代。但AI 没有想象力,也缺乏爱心。所以21世纪的教育,单纯的获取和积累知识已经越来越不重要。而对创造力和品格的培养将是未来教育成功的关键。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Tony Wagner 教授提出21世纪所需的根本技能是知道如何提出最有趣的问题 (The essential skill of the 21st century is knowing how to ask themost interesting questions )。包括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等多所美国大学和中学也在招生中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考量。
美国是世界公认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最吸引中国学生的的留学目的地。全美一年的教育支出大约是1.2万亿美元,绝大多数来自州政府、地方政府和私人资金。
多方的教育投入给美国教育的多元化打下了基础。美国的私立学校尤其发达,从蒙特梭利(Montessori)、华尔道夫(Waldorf)这类学前教育机构,到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麻省理工(MIT)、斯坦福(Stanford)等世界顶级大学,父母可以为孩子在任何一个年龄段为孩子找到理想的学校。
人们在考虑留学时,往往最关心的是英语、学业和生活能力的准备,但对中国文化知识的储备和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则常被忽视。曾经有一个申请宾大计算机系的研究生请我他给指导申请文书。他在文书中写他是一个很负责的人。然后举例说,学校有一个政策是要所有学生到体育馆锻炼,然后老师就安排他每天去看有谁去,并把没去的学生名单汇报上去。他说这项工作很枯燥,但他还是尽忠职守,把这个工作完成了。
我说美国招生官看了以后可能不会有你期待的反应。因为第一,别人锻炼与否是个人自由,你不能强行干涉。第二,你是被安排去做这件事,看不出你个人有主动精神。第三,你打同学的小报告,给老师告密。这在美国文化中是很可耻的行为。你的文书,美国人读了以后,很可能不觉得你是认真负责,而是会觉得你是体育馆纳粹。
国内很多家长在考虑子女留学时,有名校情节。我非常能够理解。不过我也常和他们分享,重要的是上到一个适合的学校,让孩子为未来打下基础。如果您的孩子现在上了哈佛大学,那当然是一件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但如果10年后您自豪的还是孩子上了哈佛大学,那就是一件相当可悲和遗憾的事情了。
非洲谚语说:“独行速,共行远”。中西方都有悠久的教育和文化传统。如果双方的教育工作者能加强交流,互相学习,我们下一代都将会获益匪浅。人类的未来也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