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哲学】世界的本质,认识的极限

///

02/01 2021

世界的本质,认识的极限!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现象学的两种还原方法:本质还原,先验还原。

这两种方法,其实都是基于悬置法的,只是在程度上不同。本质还原就是采取了“部分悬置”的方法,是把现象和本质融合起来,把过去的经验认知和个体的存在信念搁置起来,但并没有把认识的主体存在的信念搁置起来,并没有消除“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其实就是第一种还原,也就是“本质还原”,笛卡尔用怀疑主义精神,怀疑过去一切认知的存在,怀疑一些物质的存在,但在怀疑之后,他再也无法怀疑,那个正在怀疑的,正在思维的主体,所以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但笛卡尔这里的怀疑还是不彻底的,因为还有“我思”,思维的主体依然存在。

所以,笛卡尔的怀疑主义,其实是一种本质还原,他并没有否认怀疑主体或者自我的存在。沿着这个思路,胡塞尔的先验还原则更加彻底,它不仅把有关对象、个体、物质存在的信念搁置起来,还要把认识主体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最后达到纯粹意识,也就是先验意识的领域,先于意识存在的领域。胡塞尔经由笛卡尔式的普遍怀疑路径,最终达到了“先验自我”和“先验意识”的领域,我把带到了意识主体之前的世界,这就是现象学还原“回到事情本身”的最终目的,这个过程并不好理解,我来简单回顾一下。

首先,悬置判断,是一种胡塞尔还原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方法,然后,胡塞尔开始了第一步还原,也就是“本质还原”,这里胡塞尔摒弃了我们主观判断、经验认知的影响因素,比如过去的历史经验和我们所理解的自然科学知识等等,把这些东西都先放一边,不作任何预设或在前提假设,让我们回到意识中,在直观中去把事物的本质。

前面我们介绍了,这个过程有点像婴儿出于本能做出判断一样,不带任何主观色彩和前提预设,当然其实婴儿也有一定的主观性,这里暂时不考虑,这是第一步的本质还原。然后其次,胡塞尔更进一步,把意识和思维这个主体也悬置起来,回到意识和主体结合之前的领域,那个先验的、纯粹的意识领域,这里思维和意识是盲目的和随机的,没有任何主体存在,世界就像一片混沌,就像存在主义哲学萨特说的,如果没有“我”这个主体,意识就空气中的一缕青烟,就像一个外在于人和世界的幽灵一样,它无影无相、却又不敢寂寞、四处游荡,它就是:虚无。

但这种虚无的意识和人的结合之后,赋予了人以意义,这是萨特名著《存在与虚无》的一个内涵,这是胡塞尔现象学对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

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经由本质还原到先验还原,最终走到了一个先验的、纯粹的意识领域,称之为“先验现象学”,那在这个领域里面到底是什么呢?胡塞尔认为,纯粹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意向性意识。它具有意向性和构造性两个关键特性。前面我们讲过,意识的本质就是意向性,它天然会指向某物,先验现象学的“意向性”和我们理性思维和意识的意向性是不一样的,它超越了经验现象的意向性。比如我们思念某个人,思考某个事物,这是一般意识对经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因为被我们思念的这个其实已经存在了的。

但是先验意识的意向性不太一样,可以理解为产生主体的意识,这是先验意识构造性导致的,先验意识就像一束光一样,它照亮的那一刻,对象也显现出来,换句话说,是意识构造了事物。所以,我们普通人的意识对象时,对象其实已经存在了,但是胡塞尔先验现象学里面,是意识构造了对象,这是我们胡塞尔先验哲学关键的一点,当然,从这个意义上,其实胡塞尔的现象学也走入了唯心主义哲学的领域。这跟王阳明说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在我心中”是类似的意境,也和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说的:“存在即是被感知”其实是非常类似的。

好了,今天我们基本上抵达了前期胡塞尔哲学思想的重点,从悬置判断,到本质还原,再到先验还原,最终理解了胡塞尔说的“回到事情本真”的深刻内涵。不管胡塞尔的哲学思想是否正确,但胡塞尔构建的现象学体系显然非常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的。他比笛卡尔的怀疑主义走得更远,他的现象学融合了现象和本质,融合的主观和客观,打破了西方几千年的传统“二元论”的思维模式,而胡塞尔现象学的根本,还是追求世界的本质,这一点是没有改变的。

如果说,探寻物理世界的起源是物理学家们的追求,那么探寻世界的本质就是哲学家们的追求,而且每一代哲学就试图颠覆前人,试图进入更深底层,找到更可靠的基础,他们扩展了我们思维的边界和极限,这也正是他们伟大的地方。

好了,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后面将继续分享这本书其他内容,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小播读书

微信号 :xiaobodushu

今日头条:小播读书

抖音快手:小播读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