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炎林论太极劲二十四种
陈炎林先生,名公,田兆麟的弟子,民国时期著有《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但书中只字未提他的传承来源于田兆麟,因此为后人诟病。
陈炎林认为:太极拳用劲尚巧,不尚拙力。衡量太极拳是否入门,看是否找到太极劲,用巧劲为太极拳初步纲领。他把主要太极劲划分为二十四种,认为:“功夫先练开展,后求紧凑,紧凑得法,再研究尺寸分毫。至于用法,太极拳中任何一势一式,均可参入应用。”先练开展,后求紧凑,是杨式太极拳进阶程序,即先把大圈走好,再收大圈为小圈,最终收放自如,大小任意。杨澄甫将父亲杨健侯的中架进一步开展,向外延展,形成杨式太极拳大架练法,为大众接受,流传广泛。
按陈炎林的排列次序,太极劲分为:粘黏劲、懂劲、走劲、化劲、引劲、拿劲、发劲、借劲、开劲、合劲、提劲、沉劲、掤劲、捋劲、挤劲、按劲、採劲、挒劲、肘劲、靠劲、长劲、截劲、钻劲凌空劲。
粘黏劲,总领其他所有劲,太极拳早称“绵拳”,一个“绵”字,已经把该拳特点交代的清晰明了。陈炎林说:“不懂粘黏,则不能听劲懂劲。”欲得粘黏劲,“先将己身俗气呆力抛弃,放松腰腿,精心思索,敛气凝神以求之。”
陈炎林似乎漏了一个“听劲”,如果把他二十四个太极劲打乱次序,重新排列,除了已经约定俗成的八门劲:掤劲、捋劲、挤劲、按劲、採劲、挒劲、肘劲、靠劲之外,懂与听、走与化、引与借、拿与发、开与合、提与沉、长与截(短)可以一一对应,剩下钻与凌空劲,凌空劲如今已经成了敏感词,暂且不论,钻劲可与挫劲,或者栽劲对应。太极劲变化繁多,引申开来远远不止这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