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该怎么入帖?临帖到什么程度才叫“入帖”?

一、帖的“出”与“入”

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书法学习的入帖问题,还涉及到了与之相关的出帖问题。“入帖”和“出帖”,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

就整个临帖活动来说,“入帖”是书法临帖的初始阶段,而“出帖”是书法临帖的后续阶段。历史上关于书法临帖如何“出帖”、“入帖”的详细记载,见于王铎。

王铎说:“学书之始也,难以入帖;继也,难以出帖。”他的学书方法是“一日临池,一日应酬请索,以此相间,遂为常规,终生不变。”

在这里,王铎认为学习书法有两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入帖”,另外一件困难的事情就是“如何出帖”。他给出的方案就是“以此相间”、“终生不变”。

二、话语来源

但是这段话的来源可靠性还需要经过一番论证,最早刊刻这句话的,是清初刘廷献编撰的《广阳杂记》,这本书是“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后世认为这本书所及早内容杂乱,但是非常细致,应该是可信的。

在这样一本“杂书”中,记载了一名叫做“杜移年”的人曾经认识王铎,他曾经间接的引述过王铎的话,即:

杜移年早岁曾识王孟津,述其言曰:“书法之始也难以入帖,继也难以出帖。”可谓入理深谈矣,然诗文又何独不然耶!

这里面,“王孟津”不必多说,就是王铎本人,至于这个“杜移年”到底是谁,还有待考证。他转述的这句话只有我们前面看到的那句话的前半句。后半句的来源,是另外一本书,叫做《书法秘诀》。

这本书现在已经无从考证是谁写的了,但是里面内容详细清楚,多谈论翰墨之事。与其说是一部书法论著,倒不如说是读书笔记的汇编。比如里面就有一段摘抄自董其昌的《画禅师随笔》,所以,从来源上讲,较为可信。这里面就记载了关于王铎的另外一段话:

凡写字,先小字后大字,先缜密后纵宕,理所必然。王觉斯字,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大抵临摹不可一日间断耳。

这个版本和之前我们在刘廷献的《广阳杂记》中看到的有些许差异,但是这句话基本意思完全一致,不仅有前面一段,而且后面一句也完全接续上了。

这应该是关于王铎这段话比较完整的一个来源考证。由于我们只能间接推测这是王铎本人的书学理论,所以在原则上对其他可能性给予保留,但表述时,仍然是看作王铎本人的观点。

三、入帖与出帖

这段话其实蕴含的信息非常多,我们需要逐个剖析。

首先关于“入帖”,王铎认为这是我们“学书之始”遇到的一个问题,这就规定了入帖所划定的时间范围,即初学书法的这一段时间内,“入帖”将是学习书法的主要任务之一。

那么,王铎对入帖的难易程度做出的判断是“难以”。但是王铎在给“入帖”划定时间范围和难易评估之前,并未详细的告知我们到底如何才算入帖。

同样的,王铎对于'出帖'的表述亦是如此。“继也”,表明是学习书法的后续阶段,“难以”同样是在难度上的一个主观判断。同样没有详细清楚的说明什么是“出帖”。

我认为,王铎在这里面所涉及到的“出帖”、“入帖”的概念。基本上可以和我们临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形似、神似问题相对应。入帖,就是先达到形似,在形态外表上达到相似;出帖,就是达到神似,即在原先的基础上达到内在精神气质的统一相似。

实际上,这两个过程要想做到,都非常难。

四、有没有限度和标准?

它的难,不在于它需要达到的标准有多高,而是说“出帖”“入帖”根本就没有一个可以衡量的标准,它就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境界,所以这样的境界,是最难的,也是最不容易达到的。

这一点从王铎后面那句话中的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来——

以此相间,遂为常规,终生不变。

什么是“常规”。所谓的“常规”,实际上就是一种日常的行为,一种习惯的、自然而然地事情就好像我们吃饭、穿衣一样。实际上,王铎这就把书法的临帖、学习变成了终生的事业,即“终生不变”。

所以,临帖的“出”和“入”,实际上是伴随着书法学习者、书法家终生的事情,没有说我过了哪一个阶段 ,就不用去写字、临帖了。

所以,入帖也好,临帖也罢,实际上真的没有一个标准就可以准确的衡量,很多有关书法的事情都是如此,我们希望有一个标准告诉我们:你是书法大牛,你是书法大家,他是书法大师,你现在水平楷书已经学的不错了,可以去学习行书了……

但实际上,没有固定的标准,也没有固定的界限,因为书法的学习,是终生的事业。

五、成功的方法

但是,临帖能够自由的“出入”,还是有一定的方式方法的,王铎在这里提供的就是一种相间法,即——

一日临池,一日应酬请索。

临池,就是临帖学习,而“应酬请索”是一个比较形象化的概念,是指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书法的练习创作。

这样交替的好处就在于,一来可以检验我们前面学习过的东西有没有掌握,二来在创作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在下一轮的“临帖”学习中得到解决和强化,所以在这一个循环往复地过程中,自己学会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