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335)井卦之反思之卦

易经(335)井水有定而不迁

小时候学过一个课文叫《吃水不忘挖井人》,讲这个井,后来去一些名山大川,有一些地方看到一些千年老井,还在给人们提供清泉。

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学习天道法则,并将基演化出一套天人合一的生存大道,然后这些法则自己演变,并选择寄生的之主,反过来再影响人类自己,人类与法则之间则有了神奇的相生相克的关系。

秦国抛弃周礼而以法治国,法就成立人类自己给自己戴上的命运之枷。所以人类就成为谁能制定法,谁就是利益最大者。

秦始皇将法则之权威推进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二世而亡。众生需要法律吗?需要!

众生喜欢法律吗?

不喜欢。

法从诞生那天起,天然与众生对立,制定法律者都只有自己的立场,剩下的就是妥协与交换,而掌握制法权的人,最终都是有利于自己的统治。

站在治理的角度,杀一个人可以平息民愤,这个人再冤也要杀,那么法律变成懒政的工具。法律如井,挖掘其井并非为了不停地修改,往往就是为了安定一个阶段,或者更长时间,井可以疏浚,也可以修整,但井一旦成型,轻易难改,除非重新挖一个新的井。

井是人类挖掘的,正如法是人类制定的,随着人类的进化,法不停地进化,而这进化的过程又非常的血腥。统御者永远是制度的制定者,一部分就是喜欢给统治的人们打上枷锁,所以才会有各种底层的人无法理解的法则。从而法则掌控与被控制就成为对立的根本原因。

我们把很多改革称为“变法”,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而井告诉我们,制定法律的目标是什么?

井以出泉为功,施德以养人,若枯一井,则会害一村生计。所以在制井之时,以用过程中,要以百年甚至于千年的眼光去看这个过程。就是挖一个新井。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汔,几也。

繘,绠也。

羸,败也。

文王说:井以养民为义。凡称王良法美意,所以利养斯民者,亦犹是也.井体一定而不迁,犹治法有常而不易,虽时势推移,不无因革,而王者大经大法所在,历万世而不可变,故养民者,必恪守成宪,如改邑而不改井然,夫既不改,则无更张之害,亦无创造之利,循乎固然,莫不沾其利泽。不犹井体不迁,无丧无得,而往来者,皆得井其井以为利乎?此守法之善道也。如名为遵守,而德意未加于民,纷更随起于后,犹之汲井者,几至上出,未尽收其绠,而已败其瓶,则垂成之功尽弃,无益有害,凶何如之,此见守法者,尤当慎终以观成也。

井一旦挖成,轻易不要变更,即使城镇扩大也要注意围绕井而规划布局,古来风水先生,也是十分重视井的位置。

当前我们所面对的是全球的价值链重铸的大时代,一小部分制造业回流,电子商务又推动了商务快捷和高效,同时也在淘汰低价值产业。而人类一直就是在相互模仿,相互学习中向前进的。一个文明先进了,其他文明就会纷效仿,在效仿的过程中觉醒。而这个觉醒的过程会朝廷价值链重塑。一开始是效仿者内部重塑,然后是反向反馈给学习对象,当这个反馈是良性的,大家都会共同提升。

我们看到中国在接受了美国为首西方规则之后,带动整个世界快速发展,全球的GDP都得到了提升。当中国发展的过程中被打断,这个时候规则就会因为这个打断而重建,所以全球一体化又会变慢,变成三大经济区,北美、欧洲、大中华区带动其他地区的形式。

我们今天可以提出自己的规则,向世界发起进口博览会这样的大事项,这个规则就是挖井、浚河、大禹治水式的新潮。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孔子说:异木之上而有坎水,津润上行,井之象也,君子体之,以民待君以为养,自处于逸不可也,则以身劳之,如制田里,教树畜,一切身亲其事,谓之劳民,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是也。且民之待养无穷,独任其劳不足也。又必劝勉之,如通有无,勤酬恤,一切多方劝导,谓之劝相,使比闾族党之相亲,贫贱患难之相助是也。盖一则以君养民,而上下之情通,一则使民相养,而彼此之谊洽。不犹井之养物,渊朱时出而不穷乎?

中国的法则是从24个气节,四季等细节里慢慢形成的,五行也好,天干地支也好,说到底都是养民这道,易经运行到井卦,一个大的周期都快完成一大半,慢慢就应该自我省悟,去思考这大道到底是什么?有哪些东西组成,这些组成大道的法则是怎么相互影响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