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343条-346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精彩发言
各位老师、同仁们好,《伤寒论》是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塑造了几多名医,书中的每一个条文、每一个方子都意义深远,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导我们临床实践,让我们在临床中能够如鱼得水,为了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造福百姓这一共同目标,我们今晚是再次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书中的每一个条文,以期获得仲师的真传。
我们逐条讨论,先讨论343条,请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343、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林利城: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这是阳气衰败,阳气浮越的表现,这时候可以灸厥阴经以回阳,一般认为可灸太冲穴。如果仍四肢厥冷,这是亡阳不能恢复,预后差,属于死证。
天津猫猫:脉微、手足厥冷、烦躁,这是阳气欲脱的表现,是将死的欲兆。张锡纯说:“凡脱,皆在肝。”故炙厥阴肝经。但这不是厥阴病,而是太阴病。
为什么要用炙法?不用针法、汤药?我个人觉得原因有以下三条:第一、汤药太慢。抓药、煎药、晾凉、服下需要太多的时间,不适合急救。第二、炙法与针法相比,本身就具有温热性。第三、《扁鹊心书》曰:“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灼艾就是艾炙。《伤寒论》中也写道:“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炙之。”炙什么地方呢?胡希恕认为是“太冲穴”。临床上也可以考虑同时炙“神阙穴”和“关元穴”,详见《中医急诊学》。
庞冠松:脉微,手足厥冷,烦躁,为脏气衰竭重证,宜灸厥阴,灸了还没回阳,那就死证。此为阴盛阳绝的危侯证。
林佳明:脉微厥冷烦躁的预后,手足厥冷脉微太阴病虚寒,阴寒内盛,如有烦躁,比较严重,可能是阴盛格阳,虚阳浮躁,阴阳离绝,艾灸厥阴,艾灸后手足温,阳来复,依然手足阴,脉微绝,属于死症。
燕子:伤寒六七天的时候,只是脉微、手足厥冷,烦躁,还没到脏厥的时候,炙厥阴(太冲穴),若厥不还者,已发展为脏厥,死证。
344、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林佳明:烦躁不得卧预后,下利厥逆,为里虚寒,伤寒发热为有表,出现烦躁不安,为孤阳浮外,心神浮越,死侯。
林利城:伤寒发热,表示外有邪气,厥逆、下利,是里虚寒的表现,如果烦躁不得卧,那就是阳虚虚阳浮越的表现,预后差。
燕子:伤寒发热,外邪盛,下利就是胃虚,谷气不达于四末则厥,胃虚失去收摄就下利。
345、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林佳明:下利甚,阳气衰,阴液也即将孤绝,厥逆不止加之有伤寒发热,虚阳外浮了
林利城:伤寒发热,这是有表证了,下利得厉害、厥逆,这是里虚寒证,而且阳衰至极,预后极差。
庞冠松:发热,为外邪未去。下利至甚,厥不止,为阳亡阴竭。
天津-猫猫:这一条是对上一条的重审。虽然没有躁不得卧的症状,但下利重、厥逆重的患者仍然有死亡的可能。
燕子:伤寒发热,四肢厥冷不止,下利至甚,有下脱之象,非死不可。
346、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林佳明:伤寒六七日不下利,发热而利,表示病情恶化,里虚重,而汗出不止,津液更伤。
林利城:伤寒六七日,原来没有下利,后来发热下利,这是表里同病,应该是桂枝人参汤证,但里虚的厉害的话,就需要急则救里。若汗出不少,亡失津液,这是脱证了,是里虚得厉害了,预后极差。有阴无阳,阴指邪气,阳指津液。
天津-猫猫:患者原先不下利,后来发热的同时下利,这就有阳气欲脱的可能性。这与太阳病有相似之处,鉴别的关键是汗出不止。汗者,心之液。过汗者亡阳,所以患者有阴无阳,有死亡的可能。
燕子:太阳伤寒,六七日前本该不利,但却发热而利,说明正邪交争时,邪胜正败,发热是邪,利是正不守,下利伤人津液,汗出更伤人津,既下利又汗出,这是虚脱现象。阳指津液,无阳指津液亡失殆尽,胃败,死证。有阴无阳,有邪无正。
各位老师、同道们,今晚我们就讨论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精彩的讨论,期待下一次的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