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平说2646期:只教技能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一封汉代家书再次强调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
图片来自网络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2646期#
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是至关重要的,有关于这个话题,前几天咱们“平讲平说”专门讨论过,这几天在给研究生班上课的时候也谈到相关的内容了,围绕这个话题,今天在这里我们来分享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孔臧写给儿子的家书,孔臧是孔子的后人,在汉武帝时做过太常官,为了勉励儿子勤奋学习,坚持不懈,努力追求进步,他在家书中是这样说的,“人之近道,唯问其志,取必以渐,勤则得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能否取得进步,关键看他有没有远大而坚定的志向,只有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只有勤勉努力才能取得更多进步。
接下来就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了,“山霤至柔,石为之穿;蝎虫至弱,木为之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山间的滴水那样柔软,但是能将石滴穿;木里的蛀虫那样脆弱,但是能将木蛀透。“夫霤非石之凿,蝎非木之钻,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刚之体,岂非积渐之致乎?”这句话是对前面比喻的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山间的滴水不像石藻那样坚硬,木里的蛀虫也不像木钻那样坚硬,但是你看看他们凭借微小脆弱的形体能攻破坚硬的木石,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功夫,没有这种日积月累的努力是根本做不到的。
看着这篇文章我们就不禁想起了好几个中国成语,比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铁杵磨针”。在荀子的《劝学》当中也反复强调类似的道理,我记得荀子还讲过一个特别生动的比喻,老先生告诉我们:你看蚯蚓虽然没有尖牙利爪,但是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能够在坚硬的土里边来去自如,靠的就是全神贯注,坚持不懈;但是你再看看螃蟹,虽然那么多腿只能借助在别人的窝里边,他自己连个巢穴都建不成,原因就在于他用心急躁,不能坚持。
在诸多非智力因素当中“坚持不懈、坚韧不拔”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而且这个因素还跟忠诚度、责任感、承诺一致密切相关。所以在人力资源课上我们也推荐了一种面试的方法:就是问一问对面的小伙子,最近半年你有没有某一件小事每天都在坚持去做,如果有,你讲一讲你是怎么坚持的。有人就说了,我每天都坚持吃饭睡觉,这个答案不行,我们要问的不是吃喝拉撒睡,我们要问的是跟工作学习、追求进步相关的那种坚持。比如在本科生的课堂上,要求大家每天记一个收获,比如咱们九思书院所讲的“五个一”,再比如弗兰克林的“美德十三条”,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大家看一看,这些每天坚持的小训练,实际上都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磨练,有了这样的培养和磨练,一个人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实际上学习的过程就是一方面习得技能,另外一方面也要训练非智力因素。这些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情绪、情感、意志、品质、积极性、主动性等等等等。所以好的教育一定是要教书育人的,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提升技能,更要关注心灵的成长、非智力因素的磨练。所以只教技能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只求分数的教育,那是残废的教育。如果只教书,不育人,把教育培养工作理解为简单的应试训练,那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老师家长还有团队管理者都要有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