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精通》| 潘旭解读
关于作者
罗伯特·特威格尔,毕业于牛津大学政治系、哲学系。他有多重身份,是畅销书作家,也是探险旅行家,还是一位终身微精通实践家。曾为牛津大学、宝洁公司等多家机构讲授自由博识、领导力相关的课程。
关于本书
《微精通》提出了一个颠覆人们常识的观点:哪怕你只有三分钟热度,也足够学会一门新技能。作者发现,要想摆脱介于“精通”和“不会”这种尴尬的状态,就得抛开1万小时定律,先从“微精通”入手,在具体的事上达到一个最小化的实践闭环。
核心内容
一、什么是微精通?为什么微精通值得我们去了解?
二、怎么做才能实现一项微精通呢?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潘旭。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微精通》。这本书很特别,它提出了一个颠覆人们常识的观点:哪怕你只有三分钟热度,也足够学会一门新技能。
这和我们过去听到的观点确实不一样。以往我们都觉得,想要掌握一门技能,最起码一开始你得投入很大的热情,然后是刻苦练习、花时间死磕,做一个自律的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这样,勤奋坚持,持之以恒,还有最近几年提出来的“1万小时”定律等等。
但是,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学不会,坚持不下去,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我们对学习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我们把学会一样新东西的过程想得太难了。
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特威格尔,毕业于牛津大学政治系、哲学系。他是一位作家,也是一名探险旅行家。要说起他感兴趣的事,那真的是太多了,比如怎么成为街头摄影师、怎么做面包、怎么在高速驾驶做一个180度大转弯、怎么做木工、怎么学日语、怎么自己做衬衫等等。而且到最后,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事他都学会了。
那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作者就总结出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微精通”。他甚至还给自己取了个有意思的称号,叫“终身微精通实践家”。
接下来,我就分成2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我们先说说,什么是微精通?微精通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部分,我们来弄清楚,怎么做才能实现一项微精通呢?
好,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微精通?
注意,这个词很奇怪,微精通应该怎么定义?你看,它既不代表你不会,也不代表你精通。它和浅尝辄止,或者一知半解又不一样。比如,写小说,你只会遣词造句,学射箭,你只会拉弓,这些都不叫微精通,而是叫浅尝辄止,也就是你只掌握了这个技巧的某一个环节。
而微精通指的是,你能针对一门手艺,完成一个最小化的闭环。什么意思呢?比如,写小说,你可能未必懂得每一类小说怎么写,在写这个环节你可能掌握得并不多,但是,你能完整构思一个自己的故事,并且把它拿给别人看,不求畅销,甚至不求出版,哪怕只有少数几个读者也行。你看,从构思到写作,再到被读者阅读到,这就是一个小说所需要的,最小化的闭环,再比如,射箭,不管你射得准不准,起码得完成拉弓,瞄准,射击,这么一整套流程,这才算一个最小化的闭环。而微精通,指的就是,你能达到这个最小化的闭环。
好,说完了什么是微精通之后,我们得先回答一个问题。微精通到底有什么用?为什么微精通值得我们去了解?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它只是在释放你的好奇心,让你去尝试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事,其实还没那么简单。你可千万别把这本书看成是一本很浅薄的技能类小书,认为作者只是在教你怎么画画、怎么做衬衫、怎么手工酿啤酒之类的。
我读完这本书,有一种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从本质上来说,微精通不仅仅是一种释放好奇心的方式,更是一种饱含勇气的人生姿态。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种感受,就是我们的父辈往往什么都会一点,越往后一代一代,我们在平时生活中掌握的小技能越少。出现这种情况,可不是简单因为我们这代人懒,而是因为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了。任何一个具体的小事都能衍生出一个具体的职业来替你完成,解放你的时间。具体到什么程度呢?比如说有专门的收纳整理师、玩具修理师、遛狗师、陪跑师、甚至还有职业的砍价师等等。
那在分工越来越精细这个现象中,其实传递出来两个信号。一方面,代表这个世界正在向好的一面发展,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另一方面,还会伴随着一个副产品。我们可能都没察觉到,自己的思维和心态其实已经被一面面的墙挡住了向某方面精通的可能性了。
在我们想要学习某个技能的过程中,这些细分职业都在告诉你,专业的事交给我这个专业的人来做,你不必为此费心了,而且你可能很难像我这样专业。长此以往,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会越来越狭隘,就像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里提到的一个概念,叫“铁锤人倾向”,意思是:在只有铁锤的人看来,所有问题都特别像钉子。
而这本书就是想通过实现微精通,帮你推倒隐藏在我们内心里的这堵墙。表面上看,微精通的好处是能够让你多学新东西,多用脑。但是实际上“微精通”代表了一种自我完善的乐观主义,它能够帮助你摆脱世俗观念上的一些束缚。你可以像孩子一样睁大眼睛观察世界,不再自我设限,不再认为自己的好奇心是幼稚肤浅的。我想,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这么一个人,哪怕你们不熟悉,你也会从心里觉得,这种爱折腾的精气神真好。
到这,如果我们再切换一个视角来看这件事,就更有意思了。从技能上来说,微精通看上去就是让你多了一门小手艺,会砌墙会修自行车会做木工之类的,好像成不了什么大事。
但是假如一个人的一生都这样度过,他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样?
你会发现,微精通实际上是在给自己的人生建立一个抽奖系统。每个小手艺都像是一张张彩票,你可能根本不知道未来它会在什么时候兑现中奖,发挥出惊人的作用。
比如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毕业演讲中说:我凭着直觉和好奇心所干的事情,此后很多都被证明是无价之宝。
乔布斯大学辍学后,因为不用按照正常流程选课,他就跑去参加了书法课。他发现,大学里的每张海报和每个抽屉标签上面的字都写得很漂亮,而自己所在的里德学院的书法课又恰好是全国最好的。于是,他学会了各种不同的字体,以及如何根据不同字母组合来改变字间距,让版式变得更好看。正是这次体验,让他感受到了书法的美好、历史感与艺术感是科学所无法捕捉的。不过当时,乔布斯并不指望书法能有什么实际应用的价值。
直到十年后,乔布斯进入IT行业,突然发现可以用到自己曾经在书法课里学到的东西来做字体设计。第一台苹果Mac电脑的字体设计和间距就融入了大量书法中的元素,那是市面上第一台拥有艺术字的电脑。当时的企业基本上都是按照客户的需求去设计产品,但乔布斯的苹果公司却是按照艺术的标准去设计产品,也正因为如此,苹果的产品拥有了一大批铁杆粉丝。
乔布斯说:我读大学的时候,还不可能把从前的点点滴滴串联起来,但是当我十年后回顾这一切的时候,我发现,原来它们紧密相连,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
再比如任天堂的初期创始人横井军平,他毕业于日本同志社大学电子工学系,在任天堂负责扑克牌流水线的维护保养工作。他的业余爱好特别多,比如弹琴、跳舞、潜水和鼓捣一些玩具之类的。早期的任天堂是个在日本卖花札纸牌的公司,靠专营权赚钱。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都不玩花札纸牌了,当时任天堂也没有什么电子项目,正在考虑转型。
某天横井军平在工休时,就利用废弃材料做了一个奇特的装置,是一个按动按钮后可以自由伸缩的机械弹簧手臂。正当他在工厂里得意地向同事们演示着这个新玩具的时候,装置突然发生了故障,顶端的拳套部分在外力作用下一下子飞了出去,打在了一个匆匆穿过走道的中年人身上,当大家看清楚这个人是社长山内溥时,都吓得不敢作声。
结果没想到,社长不但没生气,反而认为这个发明创造很有意思,让横井军平拿着这个机械手臂下班后去办公室找他,看看能不能把这个做成一种玩具卖出去。后来,这个玩具就成了横井军平在任天堂打造的第一个爆款产品,叫“超级怪手”,它在日本1966年的圣诞节前后总共销售了140万个,也成了任天堂在整个六十年代后半期中最耀眼的产品。
任天堂就此转型为玩具公司,而横井军平呢,靠着自己在玩具上的微精通,担任了公司的产品研发负责人。紧接着又发明了“超级棒球”,“超级潜望镜”等玩具,帮助任天堂在电子娱乐产品行业逐渐发展壮大。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191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阿列克谢·卡雷尔,因为他小时候经常帮助母亲手工缝制一些图案赚钱,在缝东西这件事上实现了微精通,以至于后来他把这项技能用在了外科手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再比如196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路易斯,因为早期在技术制图和木工方面实现了微精通,这些技能日后帮助他能够搭建出自己想得到的任何实验装置,最终在实验粒子物理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你发现没,我们前面说的这么多微精通实践者,他们区别于普通人的关键在于,他们真正在意的并不是这个技能有没有用,而是自己建立的这个抽奖系统有多大。他们关注的是我有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抽奖系统不断迭代,这个系统的边界能拓展多大,自己能不能变成一个有趣的人,自己能达到一个什么状态。所以,哪怕你运气不好,没有什么大成就。但你不觉得人生因为多了这个抽奖系统,而变得更精彩了吗?
万维钢老师曾经说过这么一个观点,我很喜欢,也分享给你。他说:每个人都说人生是场长跑,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不仅仅是说前面跑太快后面就没劲了,而是后面你可能要换比赛项目,你要尝试各种不同的跑步方式,甚至改变你对“跑步”这件事的认识。
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来弄清楚,怎么做才能快速实现一项微精通呢?
估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感受,干什么事三分钟热度,干完就拉倒。但是怎么把这个三分钟热度充分利用好,实现一个最小化的闭环呢?
作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摸索总结。他发现,自己曾经陷入一种特别矛盾的状态中。一方面,他觉得要想学会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好像都得花很长时间。所以如果自己不能坚持下去还不如趁早就别开始。另一方面,他又经常对很多事情感兴趣,心想着:如果我也会这个就好了。
在这种介于“精通”和“不会”的尴尬状态中,作者发现,要想实现“微精通”,就得先从实践一件特别小的事情入手,你在这些小事上获得的乐趣,会激发出自身惊人的学习潜力。微精通的有限性,恰恰能让你对这个世界保持兴趣。
作者在这本书里提出了四个关键点:找到入门技巧、获取背景支持、创造明确回报、建立可复验性。我们来分别解释一下。
先来看第一个关键点,就是要找到入门技巧,识别出这项技能的重点,避免快速消耗前期的热情。过去我们一说到入门技巧,都特别容易想到先找本书,了解点理论,知道点方法。说白了都是从思考开始。
但是你注意啊,这本书特地强调了四个字,叫“入门技巧”。“技巧”的意思就是不要先从方法开始,要先从实践开始。所谓的入门技巧,是先从一个你能做成的事开始。
比如,亚历山大·霍普金斯虽然是世界上一流的中世纪风格乐器制作者,但是他从青少年时期开始自学做小提琴的时候,也经历了一段非常难熬的时光。他没接受过培训,一开始上手的时候,买了一本乐器制作相关的书,但是看了很长一段时间,怎么琢磨也没弄懂。
于是失落了一阵子后,他决定先靠大概的感知,照着图片自己试着做做看,结果第一次做出来的小提琴惨不忍睹,根本拉不起来。但是后来,当他回过头再研究那本书的时候,才终于看明白了一些。
作者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坚持不下去,大部分原因就在于和这件事刚开始接触的过程中,往往都先从基本功和理论基础学起,久而久之,产生出一种失落感,感觉这件事和自己一开始的想法相差甚远。
但是实际上,每种微精通都可以找到 “入门技巧”。这些技巧就相当于一种内部信息,你大可以先找到一些行业高手,跟在他们后面简单做一次,使自己刚开始的尝试就高于新手的平均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引导我们走向微精通的道路。
在某些微精通实践中,入门技巧占比很大,是整件事情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在另一些微精通实践中,入门技巧能够起到一个前期推动的作用,使我们能够投入地做事情。即使前期不能够很快完成,起码可以提高速度,让我们有耐心忍受长达几小时的练习。
比如学过车的人,估计都知道,对于新手来说,侧方位停车是一项很难的微精通。手脚眼不仅得同时配合,而且你还得对车轮和马路的边缘有一个大概的感知。但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通过考试呢?这就离不开教练在车窗上做的各种标记,我们通过快速掌握入门技巧,记几句口诀,就立马实践了侧方位停车这项微精通。反复练习过一段时间后,培养出了车感,我们基本上就可以不看标记,只靠自己的判断,恰好使车停在平行于街边的路沿了。
再比如公开演讲是一项很难的微精通,对于缺少经验的人来说,要求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找个什么话题开口就讲,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么难的事其实也有入门技巧,那就是站在台上,马上真实描述自己的所思、所感、所做。
如果站在台上紧张,没准备好,那就直接告诉观众,如果给的主题是一个自己陌生的领域,就可以直接说清楚自己在这方面的局限性,到底懂多少。一旦掌握了这些技巧,开始说话了,你就会发现,也许下一步还可以和观众互动,请教他们的看法。公开演讲这事好像也没那么恐怖。
好,说完了第一个关键点,找到入门技巧。那第二个关键点,是要获取背景支持,来设计助推,也就是让你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多那么点动力。
比如说你如果要学习音乐,买一个适合自己的装备不仅会让你的体验感更好,还会塑造一种仪式感,让自己更专注于其中。「得到」App上有一位老师,叫许岑。他从26岁开始学吉他,花了4万多块钱买了把吉他,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这个学习举动显得刻意。许岑老师坦言,买吉他的钱其实当初还是和朋友借的,但是正是因为这把很贵的吉他,让他觉得自己每天如果少弹一会就是一种浪费,帮助他形成了一种专注力。
获取背景支持不仅限于装备,还包括周围的环境和人。先说一个我听到的有意思的小故事。有位同学的朋友在北京开车,但是汽车导航却是粤语的。有人就好奇啊,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朋友就说,他靠这个导航来学习方言。通过导航,他已经学会了河南话、温州话。现在,听了半年,广东话也差不多了。反正北京的路他也比较熟,不会出错。
你看,这不就是典型的获取背景支持来实现微精通吗?喜剧演员史蒂夫·马丁学习班卓琴的过程中也是这样,他在家里每个房间都放了一把琴,甚至包括浴室。
我们需要给自己创造出一个环境,来辅助自己对抗做这件事的压力。如果你要减肥,那就可以清空家里的零食、卸载手机里的外卖软件,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健身朋友,这些背景支持都能够对我们实现目标产生助推作用。通过改变自己的环境,来让这些环境反过来督促自己。
除了“找到入门技巧”和“利用背景支持”,实现微精通的第三个关键点在于创造明确回报,获得正反馈,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受,明明这件事我也非常感兴趣,很喜欢学,但是越往后,拖延症就会表现得越明显。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不在于这件事本身,而在于我们学习这件事之前,压根没有仔细考虑过怎么解决收不到正反馈,或者收到的反馈太少的问题。如果我们学习一样新技能,但是拿不出什么不错的作品或者无法获得一些明确的回报,长此以往,失落感和挫败感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我们放弃。
我们想要把学到的东西马上用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一些具体的效果,才能够让这件事不断地持续做下去。比如作者提到,自己在学习街拍的过程中,创造出的明确回报一方面可以来自所有可以展示照片的地方,比如各大媒体社交平台,或者一些杂志、图库网站之类的,另一方面可以来自身边朋友同事或者社交小组的反馈。
另外,根据我自身的经验,除了以上这些途径,以教为学也是一个创造明确回报的好方法。无论你掌握了什么微精通,一旦你把自己变成老师,主动找一些途径教别人,哪怕你是边学边教,甚至是没有报酬,这个良性循环产生的效果也是巨大的。这是一种积极地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别人,用别人的注意力帮助提高自己的意志力的好方法。
最后,如果想实现微精通,建立可复验性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微精通必须能被不断重复,最重要的是,你能越做越好,通过一遍遍实践,看到自己的持续进步。
作者曾经给自己布置过一个微精通的任务,就是无论什么时候去咖啡店,都要画出那个店里的杯子、勺子和餐盘。有时候他会画得很精心,像静物写生一样,有时候却非常匆忙,随便划拉几笔画出草图,连1分钟都用不了。但是作者发现,只要自己不断重复这个简单的过程,就能感觉到自己越来越自信,观察力也越来越好,能注意到更多周围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设定具体的时间和可重复的模式,赶走那种担心自己画错或者画不好的自我怀疑的心态。
到这里,这本《微精通》的精华内容,我就已经为你解读完了。再强调一下,微精通并不意味着你要花很多时间,终身投入,而是指基于这些微小的开端,最起码你可以重新感受到,生活中的机会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为什么不试试呢?
最后,还想和你聊聊我的一些个人感悟。读完这本书,你肯定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作者的终极目的并不是让我们成为一个什么都会一点的人,而是更想向我们传达一种学习的姿态和乐观的精神。就像书里提到的:悲观主义是个骗子,它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却不让我们参与改变。
微精通能击退悲观主义,帮助我们实现真正的改变。某个时刻你可能会因为遭受磨难而感到沮丧,觉得自己浪费了人生,但是你会回想起来:起码我能做这个,至少我做过那个。
所以,千万不要错过生活中任何一件可以实现微精通的小事,因为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放在人生这个抽奖系统里,也许就是你的幸运号码。
最后,再多说一句,这本书的全版电子书,已经附在文稿末尾,欢迎你去读一读。
撰稿、转述:潘旭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