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老宅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老宅
陕西 周吉灵
生我养我的老宅已经经历了近二百年的风雨苍桑,尽管别离它已有三十多个年头,但每年总想回去看一看,因为那里寄存着我灿烂的童年,孑留着已经作古的爷爷、父亲、母亲的灵魂。
老宅是房下一富户人家的遗产,修建在十九世纪初,四合院井,青瓦高架,飞檐翅角,雕梁画栋,禽兽陶俑倚梁坐脊,是一座上厅两相前正房的典型陕南古民居。院落内方方正正,青石板铺地,缝隙间用卵形石子整齐的镶嵌成园形、棱形等规则对称秀美的图案,屋檐下宽阔的石阶,全由四棱上线的钱儿青石条砌成,方正沉稳,砌成了上中下三阶式地基,气势恢宏,错落有致。特别是上房的厅堂地面,全部由当时最先进的桐油加石灰和瓦碴浇铸而成,油光滑亮,平整如镜,超过了现代水泥地板的光洁程度和机械磨制的地面质量。尤其是四面窗户全部由木质透雕飞禽走兽图案构成,四墙到顶全部用卵石加泥浆砌就,白灰粉面,线条勾画,分外流畅,是家乡方圆百里内外最为典型的氐族建筑遗风杰作。冬暖夏凉,宽敞明亮,视觉开阔,没有南方古民居窄井缝天之感,更没有北方古民居不方不正印象,因而至今还住着八户人家,容纳着上百口人在此生息,人丁极为兴旺。
记忆中我就生在上房正堂右侧主人卧室的土炕上,姐姐住在楼上的绣房里,爷爷、哥哥都住在正堂左右的偏房里。由咿呀学舌到基本懂事,我在生我的土炕上,隐约曾听到过红卫兵到院中打砸抢的刺耳声和遮门闭户贴大字报的叫嚣声,每每此时母亲总是抖嗦着紧紧地抱着我,把我埋进土炕的被窝里,捂着我的嘴巴,并一再悄声叮嘱不敢有半点哭喊,以至于老宅的门窗上至今还遗留有大窟窿小眼睛。后来的后来我才明白,我父亲曾是解放后家乡的乡长,文革后期被当作当权派,以莫须有的罪名残酷纠斗致死,那时我才孕育不到五个月。母亲只好拖着身孕支撑起全是老幼无力的十口之家,当时的困苦是可想而知的,而我就在这生不逢时的年岁季节里出生了。
记忆中母亲总是天天到队里干活,我只有用腰带一头系在窗上,另一头拴在腰里,在老宅的土炕上渐渐长大,有时声嘶力竭地爬上爷爷那已经弯成九十度的背上,在老宅院井里期盼日幕西山时母亲急匆匆回家的身影。随着岁月的流失,年岁的增长,我便整天和同院的孩子在老宅的石条上溜滑滑梯,有时围在爷爷的身旁听那过去的事情。
后来,母亲把我送进了学校,连取什么名字都没管,便匆忙赶去参加集体劳动了,而我就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时代里,靠吃野菜、咽粗粮,顺利地渡过了学生时代,到今天我还有那种见了野菜、野果便有饥不择食狼吞虎咽的习惯,好像那种醇香永远装在我心里始终有一种迸发的欲望。
岁月如逝,走出老宅已有近三十多个年头,当初分家时还给我了两间老宅的房屋,尽管离我很远,但每年总要回去几次,起初是为了看我年迈的爷爷,后来是去看我蹒跚的母亲,再后来就是去看哥哥、姐姐和侄孙,但最主要是去找寻儿时的那种一无所知、毫无忧虑的岁月。
那次,我坐在老宅的厅堂,暖阳已悄悄照在身上,恍惚中儿时与小朋友玩尿泥巴、捉迷藏的情景又浮现眼前,还有爷爷在老宅里咽气前在我怀中久久不肯闭上的眼神,把我脑海撩扰得混乱一片,理不出一根头绪。我就在这种思想中从日出至日落静静的回味着,当一轮圆月升起时,我才猛然醒悟:哦,又是一个日月轮回。
那天我又回老宅,屋上的瓦缝间已长出了杂草,窗棂上的灰尘已积起了厚厚的一层,前门的过道杂草满地,狼籍一片,院内静悄悄的,只有一群群鸡鸭在亲密的嘎嘎叫着。我想,人们不会再去参加集体劳动吧?也可能全都外出闯荡去了!这时,一条狗远远的迎来扑吠着,摇着尾巴,一种安详静谧的气氛袭上心头。
我忽然想这么古老的宅子,如果它有生命早应该让他好好歇息了,或者成为古董恭奉起来,永远珍藏在我心底。
周吉灵,男,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签约作家、陕西散文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秦岭印象》主编、汉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散文选刊》《读者》《文化艺术报》《延河》《特别关注》等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史等作品300余篇200多万字。著有散文集《华夏龙脉大秦岭》《给力西部》《武兴国志》等。其作品荣登2011年全国散文排行榜,曾获海外华语散文创作奖、陕西作协全国征文奖和首届蒲松龄散文奖等。
附:【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田光兰
制作:陈彩洁
1、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2、由于征文来稿很多,微刊由每周一、三、五出刊暂时调整为每周一、二、三、四、五,大赛结束恢复为每周一、三、五出刊。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