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之神”稻盛和夫一句话戳破成功真相:你的思维层次,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2021.7.9    周五

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陷入“不知道怎么办”的怪圈?
先来听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美国有一家知名的鞋厂,由于国内市场饱和,如何在海外开辟鞋市场就变得尤为重要。
鞋厂老板找来两位销售员,指派他们到非洲寻找市场,谁能完成,就能拿到丰厚的报酬。
不久后,第一位销售员打来电话:“非洲这里没有一个人是穿鞋的,我一双鞋子也卖不出去,老板你这不是为难人吗?”
另一位销售员结论却完全相反,十分兴奋地报告老板:
“这里人人都没鞋穿,他们的脚粗糙到长茧子。这将会是巨大的市场!请马上汇款,我们在这里筹建工厂,设计适合当地土著人穿的鞋子。”
最后谁会获得老板的青睐,成功升级加薪,结果是可想而知。
为什么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结果?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是源自于他们认知思维的差异。
我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会不知不觉地塑造出一种适合自己的思考模式,这就是“惯性思维”,比如手机无法开机,我们会立马想到解决办法:
重启试试;
或者电池出了故障,换个新电池。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思考模式可以帮助我们轻易和快速地解决身边的小问题。
然而,一旦问题超出我们的认知范围,而我们又继续运用惯性思维去解决问题时,就可能会变得束手无策,从而陷入一种“思考流于表面”的困境里,怎么用力思考都很难有效解决问题了。
这时,我们就需要升级认知模式,运用深度思维来进行思考了。
而我身边就有一个人,特别擅长突破死局。
生活中99%的无解难题
其实都早就有了答案!
李松蔚
注册心理师
北大临床心理学博士
知乎心理学领域优秀答主
他,是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资深心理咨询师,世界心理治疗学会副主席钱铭怡的得意高徒。
他学了15年心理学,心理学家武志红自称是他的“粉丝”,每次和他对谈都很有收获。
受邀参加《奇葩大会》,他说心理学没有用,但高晓松、蔡康永却一致评价他:
高手,总是以“无用”为用。花摘叶,可以伤人。
他就是国内炙手可热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李松蔚
曾经有一位姑娘跟李松蔚老师大吐苦水,说现在的工作她不喜欢,但能多挣5万块;有一份让她心动的新工作,但薪水不高。
在“喜欢”和“薪水”的两难下,她非常纠结。
李松蔚反问她:就算我建议你换工作,你也不会听吧?
李松蔚直接建议她不要换工作了,准备张纸条,等以后再纠结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纸上只写一句话——“我用现在的人生,多换了5万块钱。我觉得值!”
这么重要的事,他一句话就给人家打发了。
然而没过几个月,姑娘却跟李老师说换工作了!
你可能也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一句话有这么大的威力?
她写到,之前的工作机械、重复、无聊,越干越累,一天天地耗着,年纪轻轻,整个人的朝气却已经磨没了……
但她以前看不到这些,但经过李老师提点以后,她明白,这5万块钱成为了她的“有色眼镜”。
戴着这幅眼镜,她只看到了损失、风险、害怕,而屏蔽了背后被消耗的自己。李老师这句话,恰恰让她意识到,多出的5万并不值得。
有一位妈妈找到李老师,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写作业磨磨蹭蹭,经常东抠抠西蹭蹭,总是坐不住,每天晚上拖到10点多才完成作业,父母全程陪伴都没用。
因为孩子的拖延症,经常被老师在家长群点名,真是无数家长的痛。
李松蔚老师给她支了一招:你把工作带回家,女儿做作业你就加班。注意,不是你陪孩子做作业,而是让孩子陪你加班,孩子作业做得越慢越好。
孩子妈觉得太荒唐了,但还是半信半疑地照做。她本以为孩子会像以前一样磨蹭,没想到孩子三两下就把作业做完了,还说:“妈妈,我觉得我没办法慢下来。”
乍听这办法太不靠谱了,其实背后用到的是心理学中的“悖论干预”
不把“慢”当问题,而是把“慢”变成孩子的能力,这时孩子就可以自由掌控、自己选择到底要不要慢一点。
李松蔚发现,咨询室来求助的人苦恼于各种问题,很多人常常困在惯性思维中,对自己、或身边人发狠使“蛮劲”,最后往往越解决问题越是个问题
孩子不听话,就拼命催促、“鸡娃”,报各种补习班;
工作遇到瓶颈,就埋头苦干,熬夜加班,让自己忙起来;
夫妻感情不和,就吵架、冷战,试图让对方重视自己的情绪;
......
而李松蔚老师擅长的,就是跳出惯性思维的框架。比解决问题重要的,是“结构问题”,看透问题的本质,才能解决问题。
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在《思维方式》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
人生 · 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在稻盛和夫的成功公式中,他认为思维方式应当是第一位,并且对工作乃至人生的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个人卓越的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小到大,几乎没人教我们改如何思考。我们只在考试中寻找标准答案,却不知道如何跳出问题,如何升级思维。
所以一旦面对“标准答案”以外的问题,惯性思维将使我们处处碰壁,花大量时间纠结,却想不出好的解决方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