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仁厚:牟宗三先生与心性工夫

一、引子 
    在牟先生任教台湾师大之时,有人问他如何做工夫?他的回答竟然是“我不做工夫”。少顷,才又说:我只做“开朗”二字。更早在八年抗战之中期,牟先生在重庆勉仁书院随侍熊十力先生。有一位老者对牟先生说,你要学宋明理学,就必须先学静坐。牟先生劈头便答道:“静坐不能增加我的道德感,我为什么要学静坐?”从上述二则话语,显示牟先生对儒家一般的所谓工夫,似乎不无轻忽的意思。其实并非如此。今天,第十一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在台北召开,适逢牟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我想先就儒家心性工夫的意义畧作说明,然后再述解牟先生的工夫实践。 

二、儒家心性工夫简述 

道德实践如何可能?道德实体如何起用?这二句提问,正是有关工夫的问题,也是实践入路的问题。实践,可分为主观面的实践,和客观面的实践:

(1)主观面之纵的实践,是上达天德以与天道天命通合为一。这里所要求的,是成就生命之「质」的纯一高明。(高明以配天)。 
    (2)客观面之横的实践,就人间而言,是“联属家国天下而为一体”;就万物而言,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里所要求的,是成就生命之“量”的广大博厚。(博厚以配地)。

儒家讲内圣外王,内圣之学要求成德,外王方面要求成事功,二者皆重实践。唯外王事功方面的客观实践,重点不在成道德,必要时,它可以运用谋畧,而多有开合变化与权宜方便。不同于内圣工夫之坦坦康平。因此之故,平常所谓实践工夫入路,多就内圣成德一面进行讨论。总起来可以分为两路:

(1)由本体开工夫——由本体呈现而开显工夫进路。 
    (2)由工夫证本体——在工夫实践中体证(体现)本体。

儒家所说的本体,从超越义说,是指天道诚体;从内在义说,是指仁与心性。依儒家的义理,超越义的本体与内在义的本体,其实又是上下通贯的。既可以讲“由超越而内在”,如孔子“天生德于予”,便是由天而人,由超越而内在。同时它又讲天人合一(合德),所以也可以讲“由内在而超越”,如孟子“尽心知性以知天”,便是由人而天,由内在而超越。

如此说来,本体与工夫,二者实相即而不相离,所以后儒便说“即本体即工夫,即工夫即本体”(即字,犹今口语:同时是)。也说“即体即用,体用不二”。又说“承体起用,即用见体”。因为,不承体,则将难以成德成善;不起用,则将无从证见道体之生化大用。须知“体”本身是潜隐自存的,必须有一步工夫使它由隐而显,呈现起用来成就价值。这样,才能证实儒家讲的本体,不只是指潜隐自存的实体本身,而更着重于那个持续呈现起用的实体(生化流行、繁兴大用的活体)。

三、儒家工夫的类型 

儒家的心性工夫,实因义理之分系而各有专属。自来有“程朱”“陆王”之分,又有“濂、洛、关、闽”之说。但程朱、陆王二系之分,实于义理之分判有不尽(只讲了心性为二、心性为一,未及以心着性)。而且平常所谓“程朱”,其实是以一程(伊川)概括二程,大程子被讲得不见了。伊川朱子讲“性即理”而排斥“心即理”,成为“心性为二、理在心外”的系统。陆王的“心即理”则同时承认“性即理”。因为陆王是本于孟子“仁义内在”而说“心即理”。不但程明道可以承认(明道讲孟子“尽心、知性、知天”时,也说“只心便是天”。本心便是天理,理内在于心,当然可讲“心即理”)。周、张虽无此语,但也可无异议。唯北宋理学只有义理之开展,尚无系统之分化。因此,儒家心性工夫之类型,也要到南宋才朗现出来。

洛学南传,分二支结集于李延平与胡五峯。二人皆精到中肯,而能开出确定之工夫入路。 
    (1)李延平从《中庸》入。主静坐以观喜怒哀乐未发前之大本气象。这是“超越的逆觉体证”(逆,反也。如孟子“反身而诚”之反)。从反观自省中证见本体。这是静复以见体,是慎独工夫所必函者。 
    (2)胡五峯从《孟子》来。其工夫是就良心发见处,直下体证而肯认之以为体。这是顺孟子“求放心”与程明道“识仁体”而来。是“内在的逆觉体证”。延平之静坐,是与现实生活隔离一下。此隔,即是超越。不隔离现实生活而“当下即是”,此便是内在。超越的体证与内在的体证,同样都是“逆觉”工夫,也可以说是逆觉的两种形态。在南宋理学分系之前,一方面有延平、五峯同时开出逆觉体证的两种形态(皆属纵贯系统);一方面又有朱子承伊川而开出“即物穷理”的横摄系统。据此可知儒家内圣成德之教,不但内涵充实丰沛,而其义路亦确能不偏不倚,坦荡平正。

四、牟先生的工夫指点 

在上文引子中,一开头便举述牟先生二句话:一句是不做工夫,只做“开朗”二字。一句是“静坐不能增加我的道德感,故无须静坐”。

其实,“开朗”二字,正是绝大的工夫。而道德感之不断增强,也正是内圣成德最为充沛的力量。 
    孔子曾经说过:“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隐蔽、隐藏,必成隐私。隐私乃是生命的暗角,藏垢纳污,吞食光明,莫此为甚。“无隐”即表示孔子生命中没有暗角,生活言行,全幅敞开,皆与二三子共见共闻。这生命的“无隐”,即是生命的“开朗”。在这里,全是光天化日,没有人欲之私。于是,当前之“开朗”与前圣之“无隐”,正好显发出心性工夫之“古道照颜色”。 
    至于牟先生说他不做工夫,乃是尅就世间那些杂七杂八的所谓工夫而言。那些工夫,常只是曲道偏方。而从事那类工夫的人,也不免夹带私心以自便。所以牟先生当头便说他不做工夫。然而生命的学问重实践,实践就必须有工夫入路。所以少顷之后,又正面说出他只做“开朗”二字。在这里,有遮有表,仍归周全。 
    第二句说静坐不能增加道德感,这是儒者的发声。儒家是道德的进路。凡是不能增强道德感,不能激发道德意识的种种讲说与践履,皆将不能获得儒者的青睐和首肯。而“静坐”只是一种方式,采用与否,各随其宜。李延平之静坐是“静复以见体”,从静坐隔离中证见天理本体之后,还须“冰解冻释”(化冰为水以润物),使“理融于事”。如此,才能回归现实生活,进行具体的道德实践。 
    落实于生活的心性实践,则自孔子以来,如“视、听、言、动”之“合礼”与居处之“恭”,执事之“敬”,与人之“忠”,以及曾子之“吾日三省吾身”,孟子之“善养吾浩然之气”,大学主诚意,中庸主慎独,易传“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这些都是工夫上的话。当然应该随时惕励,力行实践。 
    说到这里,我忽然记起牟先生早年提示的几句话,他说:“青年人做工夫,与中年以上直接就心性下手者不同。青年人生命畅旺,要努力开扩自己,不必为成规成矩所拘限。要勇于挺显文化理想,要提起理智兴趣以寻求义理系统。一个人的学术成就,也和道德成就一样,都是生命的光辉。”这几句话,最为中肯,亦最为当机。无论我们做老师的,做学生的,都该谨记践行。

五、心性工夫的开扩:三统并建 

牟先生气性高狂,才品俊逸。他的生命形态,不同于“温、良、恭、俭、让”。他无论讲学论道,著述抒义,皆以光畅中国哲学之传统,昭苏民族文化生命为职志。其学思之精敏,慧识之弘卓,以及文化意识之緜穆强烈,皆非时流之所及。他一贯地超脱工夫的形式,而直从文化意识以显发出学思慧光。 
    首先,他分儒学为三期。先秦儒学为第一期,宋明理学为第二期,当代为第三期。第三期的儒学,不只是“道统”的问题,还有“学统”“政统”上的问题。以前,只讲道统,道统涵容学统,所以圣贤之道同时也就是圣贤之学。学与教是合一的。但百余年来,西方强势的科技文明,猛烈地冲激中国文化。这种希腊传统的知识性的学问,在中国没有发展成为文化传统。由于科技之不足,使得道统(文化大统)中本所涵蕴的“开物成务”、“利用厚生”,也难以繁兴大用,利济群生。这样的文化情势,逼迫我们必须自觉地调整民族文化心灵的表现形态,使知性主体从德性主体的笼罩之下透显出来,以“主客相对、心物相对”的形态来表现,来展开认知活动。如此,中国文化便自然可以自本自根,逐步发展出科学(知识之学)。这是对圣贤之道与圣贤之学的一步重大深远的疏导,也是由内圣通向外王的一步工夫之开扩。

再来,是“政统的继续”。牟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政治,只有治道而无政道。“治道”指治权运作的轨道。宰相制度可为代表。“政道”指政权移转的轨道。我们检视中国历史上政权移转的方式:一是“禅让”(贤者为君,很好,可惜禅让未成制度)。二是“世袭”(父子相继,是制度,但那是家天下的制度,不能天下为公,故儒家反对家天下而赞成革命)。三是“革命”(革命顺天应人,也很好,但汤武革命的结果,还是家天下。而且革命必须动刀兵,这也不好)。四是“打天下”(枪杆子里出政权,更不理性了)。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政治的政权移转,没有建立客观法制化的轨道。因而形成“朝代更替、治乱相循”,“君位继承,骨肉相残”,“宰相地位,受制于君”的三大困局。而近代西方发展完成的民主政体,却正好提供了客观法制化的政权移转之轨道,可以消解这三大困局。同时使儒家“修德爱民”的“仁政王道”,也可以落实于民主政治,而逐步求其实现。这也是从“道统”而开显出来的法制化的“政道”。这种客观的实践,也同样是从内圣通向外王的另一步工夫之开扩。

我曾以“大的理解,大的著作”为题,介述《牟宗三先生全集》的出版。今天,我仍然是从“大的理解,大的工夫”来指述他的新儒三统所开显的工夫形态(一是道统的光大,二是学统的开出,三是政统的继续)。当代新儒家的文化使命,正是落在这“三统并建”上。同时,这三统并建的架构,实可容纳所有大学与所有科系的全体师生,都可各有门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参与中国文化的复兴。所谓“涓涓之流,可成江海”。任何人的点滴成就,都是文化的成果,都是价值的精华。第三期的儒学发展,不应该只是儒家学者的事,而是人人都要分担的文化责任。希望国人同心同德,勇于献身,以合力汇为新时代的文化巨流。

(本文为2015.10.25第十一届“当代新儒学国际会议”大会发言文)

(0)

相关推荐

  • 四书为什么如此重要?这与佛道有关

    经典是什么? 恐怕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不过,作为一个中国人,四书五经应该是大多数人眼中经典的代表.只是光阴流转,我们日常学习的东西早已经改变太多,"四书五经"已经退化成一个单 ...

  • 《复性书》说什么?

    编者按:在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里,儒家思想放射出的璀璨光芒,照亮了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轨迹.凤凰网国学特此推出专题<穿越两千五百年,寻找儒家14位圣贤>,呈现中南大学刘立夫教授&q ...

  • 蔡仁厚:进德修业的形态与时宜——从牟宗三先生的性情说起

    案:本文系蔡仁厚教授于牟宗三先生逝世三周年忌日鹅湖人文讲座之讲词. (一) 大家都知道,"鹅湖"从开始以来,就具有一种"学园"的性格.学园里面,有精诚的贯注,有 ...

  • 蔡仁厚先生:王阳明致良知教的主旨

    编者按:中国文化是一种实践的理性,而不是认知的理性,在王阳明的致良知教得以充分的开显.古圣先贤立身行道,道成肉身,用一生的行仪见证自己所坚守的真理.今人的道理"知道"的不少,却和生 ...

  • 【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举世公认的智慧宝典!- 蔡仁厚

    蔡仁厚,1930年出生,历任台湾文化大学.东海大学哲学系教授.籍贯江西,长于台湾,弱冠之年从游于牟宗三.唐君毅诸大师之门,矢志弘扬生命的学问,六十年来笔耕不辍,学术专门领域为先秦儒学.宋明理学.中国哲 ...

  • 蔡仁厚先生|孔孟荀哲学·自序

    本书简介 <孔孟荀哲学>是蔡仁厚先生所著,对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作统括性.基础性论述的一本书.本书"并非专重于对各项观念理论作特为深细的层层探索,而比较着重于基本纲领及其义理的疏导 ...

  • 蔡仁厚先生 | 新儒家小品《罗田岩之忆》

    罗田岩之忆   --对田园家人与故乡风物之感怀   文/蔡仁厚 (当代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 归去来辞 成公亮 - 古琴音乐-广陵琴韵② 想到罗田岩,就不免想到故乡风物,更不免想起田园家人. 我家 ...

  • 蔡仁厚教授 | 小小生死海,岂容头出头没!——蔡仁厚教授写给林安梧先生的一封书函

    <人生月刊>蔡仁厚教授纪念专号   怀念我们的<人生>师友 小小生死海,岂容头出头没! --蔡仁厚教授写给林安梧先生的一封书函 编者按:该书函是一九八二年三月廿八日蔡仁厚先生回 ...

  • 十神之心性解读

    人的心性性格主要是从十神中解读出来的. 天干透出的十神, 也被解释为天性的自然流露, 此天性有"破则立"的关系,如印克伤, 伤克不了官, 正官心性现, 还有不破也立的关系, 如日元 ...

  • 八字十神心性是如何划分的,你了解多少?

    八字中有不同的用神,对于不同的用神之间,也是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代表着不同的性格.那么八字十神心性是如何划分的,对于这些知识,你具体都了解多少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八字算命中来往下看看吧! 一.比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