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老行业之五十三】针匠
针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最早的针是骨针,我国山推洞人的遗址中就出土过骨针。随后又产生了木针、竹针、象牙针和铜针,最终出现了金属针。在秦汉时代,古代人用金属针缝衣服。在古埃及的废墟中有人曾经发现过石针的踪迹,罗马时代用铁针和铜针。现在用的钢针,人们认为由中国人最早发明。
那么,古人怎么制作出那么细小的缝衣针呢?难道真的是像李白遇到的那个老婆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把铁条一点点地磨成针吗?这也实在是太不可靠了。
针不是用铁杵磨出来的,而是用铁丝做出来的。专门做针的人就是针匠。旧时的针匠都是手工制针,明代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古人如何制针。
《天工开物》记载的抽线琢针
针一般有三种,最细、最短的是小针;稍微粗点、长点的是大针;还有一种更粗更长、用来缝被子和蚊帐的,叫行针——这三种针都称作缝衣针。
针匠做针的时候,把有细密小眼的钢模板固定住,让铁丝穿过小眼,一头用钳子夹住,使劲儿拉细。开始一两公分,很好拉,但随着铁丝越拉越长,从几米到几十、上百米,就越来越费力了。
拉细的铁丝,针匠用剪子“咔嚓”“咔嚓”绞出不同的小节,再用小锉子,把铁丝一端锉成一个小尖。锉的时候,针匠左手食指和拇指捏住铁丝灵活地旋转;锉好针尖,再用精致的小铁锤,把另一头敲扁;敲扁之后,针匠左手捏针,右手提转子,点一滴清油,提起转子挨到针屁股上,随着“呼呼”声起落,一个针眼就转好了。
转针眼是最难的。钻好针眼,还须把毛边的针屁股锉光滑。和锉针尖一样,针匠一根一根地锉。
打磨好针尖、针眼,处理好针屁股,没有刚度,还不叫针,只能是半成品,还需要锻烧。半成品要放药水里浸泡了,按照小针、大针、行针一小包一小包地包缠好,用砂罐装起来,放在专门的煤炭灶里锻烧一段时间。时间一到,针要出炉,针匠便用长镊子从灶里夹出红彤彤的砂罐,倒入旁边盛满水的大锅里。只见火星飞溅,像天女散花,锅里“嗤嗤”地冒着白烟,很是壮观。随即,针匠从锅里选一根出来,用力一掰,“咔嚓”一声就断了——这就是淬火。淬火到位,针脆,就好;如果不脆,这一罐针就完蛋了。
淬火后,有了刚度的针还很黑,要磨。将几人才能围抱的树一分为二,做成一个案板,纵放一排针,撒上一些铁砂子,将手掌覆盖在针上,一来二往,把针磨得透亮。长年累月,那个树面被磨出深深的沟槽,针匠的手掌也裂口纵横,像老槐树的皮。
这就是手工针匠制针的过程。后来有了机器洋针,彻底颠覆了手工制针,所以手工制针如今早已成为历史,手工针匠更是难觅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