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成长 | 吴昕自嘲自卑型人格:长大后自卑的孩子,小时候都是怎样的
01
“我是典型的自卑型人格。”
这是吴昕在《脱口秀大会》上的开场白,而这也是人们对她一贯的印象。
因为自卑,吴昕现在主持时还会有盯着地板的习惯。
她说:“如果观众反应激烈,就会越说越好,不然,盯着地面的时间会越来越长。”
而且,她还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网上成千上万的评论,她都会逐一翻完,就为了从中找到一条夸自己的。
“如果有人夸我,我能拎出来记半辈子。”吴昕说这话时,双眼有隐隐泪光,强颜欢笑,实在让人心酸。
因为被攻击“腿粗、土气”,她大把大把地吞下林林种种的保健品,就为了变瘦变美去讨好每一个观众,健康却被医生多次警告。
吴昕的自卑成了她的心魔,正如教育学家索洛维契克对自卑的看法:一个人如自惭形秽,那他就不会成为一个美人。
所以,主持人选拔大赛亚军出道的吴昕,因为自我否定,在一边盯着地板陪笑。
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而言,自卑意味着他们不再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只会一味地逃避,以为已经将自卑感驱逐出去,殊不知这种心理会伴随着孩子一辈子,成为孩子们人生中难以跨越的难题。
02
家长的打击,是孩子自卑的根源
有这样一份调查问卷《父母的哪些行为让你觉得自卑》,得票最高的三个答案分别是:装穷、在别人面前说孩子不好、总跟人比较。
不少父母不是不知道孩子自卑跟家庭教育有关,但他们容易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教养孩子应该遵循打击教育。
装穷,是因为不想让孩子骄奢浪费,感受生活的不易;说孩子不好,是因为不能让孩子因为一点成绩就放松;跟人比较,是想让孩子纵向比较,力争上游。
家长们坚信,在孩子“飘”的时候一定要压一下,否则孩子就会骄傲,这是千万个家庭的缩影,却深深地刺痛了每一个孩子的自信心。
因为家长们的打击是建立在,家长认为孩子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希望能得到正向作用,殊不知,这样的反向激励法已经超出了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范围,孩子反而斗志消沉,认定自己就是不如人。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德勒曾说过:没人能够长久忍受自卑情结的侵扰,他会让你变得彷徨、颓废、退却,甚至,还会因为无法承担内心的压力而走上极端。
孩子的心理防线并不像家长想象的那般强大,一方面家长想要孩子保持自信迎接每一个打击,另一方面,孩子已经陷入了“我不如人”的困境,我们很容易看出,反向激励只会加深这种矛盾,让孩子走上自卑之路。
03
自卑的孩子长大后,难以幸福
《我家小两口》里戚蓝尹长相甜美,是很多人心中的电竞女神,可她在节目里的表现,却让人觉得卑微。
每次老公若风外出时,她都会追着出去反复问他:“你还回来吗?回来后还爱我吗?”即便得到肯定的回答,依然眉头紧皱不敢放松。
明明晚上练琴下课时遇到暴雨,她多次暗示,狂发几十条微信:“别人都成双成对,下大雨了,有点冷呢……”始终不敢提“老公来接”,自己顶着风雨回家。
她很彷徨,一想到辞职在家带孩子没收入就会泪光闪闪,担心老公嫌弃她,总想要复出赚钱证明自己,才能心安。
大张伟说她:“怎么那么作呢?”
其实她不是作,而是从年少时一直跟着她的自卑感作祟。
7岁时被丢在学校寄宿,宿舍同学一起孤立她,让她以为被欺负都是自己太差劲了,于是她开始躲到游戏世界里,因为在那里没人能看到她真实的样子,终于可以用虚假而又完美的角色来交朋友了。
自卑的种子在小戚的心中种下,长大了依然不安,害怕这幸福随时会失去,于是小心翼翼地反复向爱人求证:你是爱我的吧?
这种自卑感会随着孩子长大,生根发芽,深入骨髓,成为一生的痛。
自卑在心理学上是一种软弱的心理,因此自卑的孩子不敢去肯定自己,想要而不敢争取,久而久之,幸福就会悄悄溜走。
04
三招,让孩子从自卑到自信
斯坦福大学曾对儿童自信心发展做过跟踪调查,发现儿童自卑的性格形成与原生家庭有着紧密的关系。
一个自信又阳光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细心栽培的家庭,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们克服自卑的情绪呢?
01
合上说“反话”的嘴
不少家长总喜欢用反话来鞭策,肯定从来都是吝于给孩子的,而这正是滋生孩子自卑的温床。
我曾在一次小学家长会散会后,听到班里成绩前几名的学生家长数落自家孩子。
一个家长戳了下儿子的头,“他太蠢了,乘法表都还不怎么熟。”
另一个家长也不服输,揪着女儿耳朵,“我家那个才是,又笨又懒,在家里一点活都不做。”
突然,那几个家长问起我妈我的情况,我的心跟着急了,那几个同学是班里的三好学生,被批成这样,那我哪还有什么好话。
可我妈偏骄傲地说:“这次考试进步了5名,课代表也当得不错,老师都表扬了。”
我紧绷的神经一下子就松了,自己的小长进被肯定了,比我拿了第一名还要高兴。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原生自卑”,它是指孩子在童年时期感受不到家庭教育的满足,始终认为自己比别人差。
如果孩子一直听着家长的反话,久而久之就会认为家长说得真对,与其用反话反向激励孩子,不如直接给予孩子正向肯定,告诉孩子:你不比别人差。
02
你的欣赏,就是孩子自信的钥匙
父母的言行,总是对孩子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爸爸去哪儿》的天坑杯足球赛中,需要孩子们到满是淤泥的泥潭里参与足球比赛。
一开始曹格的两个孩子并不情愿,站在泥潭边上扭扭捏捏,哄了半天就是不肯下去踢足球。
可当孩子们勇敢迈出第一步,走到泥潭里时,曹格立马高呼:“真棒,love you.”回到孩子身边,给了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
受到爸爸热情鼓励的Joe还在足球比赛里表现神勇,不顾脏脏的泥地,满场奔跑。
Joe哥哥的表现,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镜映现象”,当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出不屑冷淡时,孩子就会自卑抑郁,而当家长对孩子赞赏时,孩子就会受到鼓舞,自信心大涨。
所以当孩子将努力的成果展现到家长面前时,不要压抑表扬孩子的情绪,用热烈而真诚的态度,更能让孩子培养自信。
03
教给孩子直视自卑的勇气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人人生而自卑。
既如此,我们不妨教给孩子直视自卑的勇气,自由成长。
知乎上有一个网友,讲述了一段自卑被治愈的经历。
小学时,网友Yuki是一个“地包天”突出的女孩,因为弱视不得不戴上丑丑的眼镜,这样的外貌,让她拥有了一个歧视性的外号“四眼蛙”。
那段时间,Yuki一听见“四眼蛙”这三个字就抱头痛哭,连路过池塘听见青蛙的叫声,都要慌张逃跑,最后自卑得躲在家里不敢见人。
Yuki的妈妈知道了以后,花了大量的时间帮助她摆脱自卑。
妈妈会找出美人老去的照片,还会陪着她看残奥会的运动健儿如何在赛场上拼搏,告诉她,比起在意稍纵即逝的容貌,更应该注重内心的强大。
渐渐地,Yuki终于重拾自信,不再为镜子里的自己感到悲哀,反而勇敢地站到演讲台上讲述自己的经历,收获掌声。
自卑是常见的心理状态,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只有接纳自卑,才有进步的可能。
微软中国CEO吴士宏曾说过,自卑是促使她不断往上走的动力,当突破了自卑的局限后,才有升华,而有了自信与勇气,才能做更多的事。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道光,自信的孩子会让这束光更加耀眼,但自卑是一层遮光布,会暂时挡住孩子发光。
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牵着孩子的手,一起掀开这层遮光布,让本就是光的孩子,更加璀璨夺目。
作者简介:小美,理性又暖心,与你一同育儿,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