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 临床资料 

本组78例,男53例,女25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6岁,其中21~50岁62例,占80%;病程最短1周,最长18年。全部病例均经CT确诊。

2 治疗方法 

材料:弯盘1个,16cm镊子2把,剪子1把,9号埋线针数支(单支无菌包装);1/0号羊肠线剪成2cm长,用75%的酒精浸泡备用,真空拔罐1套。

取穴:主穴为患椎双侧夹脊穴。配穴:阿是穴(主要取压痛点,根据被压迫神经走行路线的不同,压痛点也不同,一般在患侧气海俞、大肠俞、患椎下一节夹脊穴、秩边、环中、环跳、髂嵴下4寸处及承扶、阳陵泉穴等)。

操作:患者俯卧位,选好穴位,主穴每次必取,配穴选压痛最明显的1~3穴,用磁针按压作记号,碘酒、酒精常规消毒,将浸泡好的肠线装入穿刺针头内,迅速刺入穴位皮下,再将针缓慢刺入适当深度,提插得气后,边提针边推针芯,将线留于穴位深部。出针后不要止血,等腰部穴位埋完后,用大号真空拔罐将几个针眼罩住,抽气拔紧10分钟,可出血数毫升至几十毫升不等,起罐后将污血擦净,TDP神灯照射40~60分钟,针眼用酒精棉球胶布固定2天即可,3次为一疗程,第1疗程每间隔7~10天埋线1次,以后改为2周埋1次。一般初次得病埋线2~3次即愈,陈旧性多次复发者需治疗2~3个疗程。

注意事项:埋线后针眼5天内不能着水,1周内忌食鱼、虾等发物。遇针眼肿痛明显者可加艾条悬灸,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1~2次,灸数次即可肿消痛止。腰腿痛症状重者,埋线后需卧硬板床休息3~5天,轻者不要求卧床。

3 疗效观察 

痊愈(腰腿痛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正常,各压痛点及放射痛消失,能恢复原来工作,随访1年无复发)63例,占81%;好转(腰腿痛症状明显减轻,直腿抬高试验接近正常,压痛点减少或压痛减轻,能做较轻的体力劳动)15例,占19%。全部有效。本组病例治疗最少2次,最多8次。

4 体会 

本法综合了针刺、拔罐放血、长效针灸、理疗等多种作用,且埋线后不必完全限制活动,适当活动腰部还能起到行针的作用;埋线时因针头粗,进针较深,针感强,拔罐吸出部分瘀血,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使血瘀症状得到改善;加上肠线在穴位内长期刺激,气感直达病所,共同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使椎间盘突出之周围血管扩张,微循环改善,血流量增加,组织间隙水肿消除,病变的髓核收缩,使突出的髓核部分还纳或使突出髓核炎性水肿吸收缩小而解除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压迫,使神经根长期受压所致的充血、水肿和炎症逐渐改善以至消除,从而解除症状得以痊愈。

此法不仅适应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对颈、胸椎间盘突出症也适应,但对髓核全突出者只能减轻症状。对脊柱侧弯者,随着症状的减轻或消失,脊柱侧弯也能得到纠正或改善

骨筋痛帖治疗原理根据中医经络理论,通过经穴贴敷,局部组织在静电场的持续作用下,可改善局部循环,增强局部脉管的通透性,具有经络穴灸的激发效应,对组织细胞进行活化,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疾病

康复推荐中药用:炙附片12克,补骨脂15克,桑寄生20克,狗脊15克,穿山龙20克,车前子20克,路路通15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甘草10克。血气不足加黄芪、熟地;阳虚较甚加肉桂、干姜、鹿角胶;风寒偏盛加川乌、草乌;伴有肢体麻木抽搐加木瓜、僵蚕。

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肾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利水消肿。

【主治】:①遗尿,小便不利,水肿。②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③耳聋,耳鸣,咳嗽,气喘。④中风偏瘫,腰痛,骨病。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大肠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作用】:通肠利腑,强壮腰膝。

【主治】:①腹胀,泄泻,便秘,痔疮出血。②腰痛。③荨麻疹。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八髎 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的合称。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上髎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嵴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一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通经活血。

【主治】:①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②遗精,阳痿。③大、小便不利,腰骶痛。

次髎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第二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通经活血。

【主治】:①遗精,阳痿。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中髎  

【定位】:当次髎内下方,适对第三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调经止痛,通调二便。

【主治】:①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利,便秘,泄泻。②腰骶疼痛。

下髎

【定位】:在骶部,当中髎内下方,适对第四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调经止痛,通调二便。

【主治】:①腰骶痛,小腹痛。②小便不利,带下。

本经所主病候:外经——头、项痛,头、项强痛,眼痛多泪,鼻塞,流涕,鼻血,痔疮,经脉所过的背、腰、骶、大腿后侧、腘窝、腓肠肌等处疼痛,足小趾不能运用,疟疾。  内脏——癫狂,小便淋沥、短赤,尿失禁。  本经主治病证:脏腑、头部、筋病。

肾俞(足太阳膀胱经穴;背俞穴)   位置: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遗精,阳痿,遗尿,小便频数,月经不调,白带,腰、膝酸软,目昏,耳鸣,耳聋,小便不利,水肿,洞泄不化,喘咳少气,头晕。

气海俞(足太阳膀胱经穴)

位置:腰部,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腿、膝不利,痛经,痔漏。

大肠俞(足太阳膀胱经穴;背俞穴)

位置: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痢疾,腰、脊疼痛。

关元俞(足太阳膀胱经穴)

位置:腰部,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泄泻,小便不利,遗尿,消渴,腰痛。

小肠俞(足太阳膀胱经穴;背俞穴)

位置:骶部,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1骶后孔。

主治: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少腹胀痛,泄泻,痢疾,痔疾,疝气,腰、腿疼。

膀胱俞(足太阳膀胱经穴;背俞穴)

位置:骶部,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2骶后孔。

主治:小便赤涩,遗精,遗尿,腹痛,便秘,泄泻,腰、脊强痛,膝、足寒冷无力,淋浊,腹胀。

中膂俞(足太阳膀胱经穴)

位置:骶部,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3骶后孔。  主治:痢疾,疝气,腰、脊强痛,消渴。

白环俞(足太阳膀胱经穴)

位置:骶部,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4骶后孔。  主治:白带,疝气,遗精,月经不调,腰、腿痛。

承扶(足太阳膀胱经穴)   位置:大腿后,臀横纹中点。  主治:痔疾,腰、骶、臀、股部疼痛。

殷门(足太阳膀胱经穴)

位置:大腿后,承扶穴与委中穴连线上,承扶穴下展6寸。  主治:腰、脊强痛不可俯仰,大腿疼痛。

浮郄(足太阳膀胱经穴)

位置:腘横纹外侧端,委阳穴上展1寸,股二头肌肌腱内侧。  主治:臀、股麻木,腘筋挛急。

委阳(足太阳膀胱经穴;三焦之下合穴)   位置:腘横纹外侧端,股二头肌肌腱内侧。

主治:腰、脊强痛,少腹胀满,小便不得,腿、足拘挛、疼痛或痿厥不仁。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穴;合穴;膀胱之下合穴)   位置: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中点。  主治:(主治腰、背痛——腰、背委中求),腰痛,髋关节屈伸不利,腘筋挛急,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半身不遂,腹痛,吐泻,疟疾,衄血不止,遗尿,小便难,自汗,盗汗,丹毒,疔疮,发背,癫疾。

承筋(足太阳膀胱经穴)

位置:小腿后,委中穴与承山穴连线上,腓肠肌腹中央,委中穴下展5寸。

主治:小腿痛,膝酸重,腰、背拘急,痔疾,霍乱,转筋。

承山(足太阳膀胱经穴)

位置:小腿后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腹下尖角凹陷处。

主治:腰、背痛,腿痛,转筋,痔疾,便秘,脚气,鼻衄,癫狂,疝气,腹痛。

飞扬(足太阳膀胱经穴;络穴)

位置:小腿后,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1寸处。  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鼻衄,腰、脊痛,腿软无力,癫狂,头痛。

跗阳(足太阳膀胱经穴;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交会穴;阳蹻脉郄穴)

位置:小腿后,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主治:头重,头痛,腰、腿痛,下肢瘫痪,外踝肿痛,腰、背痛。

昆仑(足太阳膀胱经穴;经穴)

位置:足部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疟疾,脊背拘急,腰痛,足跟痛,小儿痫症,难产,腰、背痛。

仆参(足太阳膀胱经穴;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交会穴)   位置:足外侧,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下肢痿弱,足跟痛,霍乱,转筋,癫痫,脚气,膝肿。

申脉(足太阳膀胱经穴;八脉交会穴——通阳蹻脉;足太阳膀胱经、阳蹻脉交会穴)

位置:足外侧,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痫症,癫狂,头痛,眩晕,失眠,腰痛,足胫寒,不能久立,目赤痛,项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