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经从普选向优选的转化,寒门子女通过高考晋升之路越来越难

教育部2月19日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化高考内容改革,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完善高职分类考试招生。

《通知》的主要内容包含高考时间的确定,配备防疫副主考,贫困县脱贫后仍然享受专项计划,高考试题增强开放性,优化考试内容和形式,适当扩大学前教育 护理等领域中高职贯通招生规模。

一、命题:高考试题增强开放性。

在高考命题方面,《通知》明确,要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要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原来只是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考中并没有体现出来,高考分数决定了进入高校的门槛。

1、为了达到考取高分的目的,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是学生的必修本领,多记一道题,就有可能多考几分,多刷几道题,成绩就有可能提升一大截,至于德、智、体、美通通为高考让路。

2、高考试题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是最底层的基础知识,只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学会理解和融会贯通,学会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学会对知识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对知识的总结和提炼,学会通过知识进行思考和延伸。

3、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说明已经正式把综合素质纳入高考体系中,高考成绩里面不只是知识的分数,还有综合素质的分数。

综合素质对于普通高中、乡镇高中的学生而言是短板、是致命的,本身对于高考知识这一块已经让它们疲于奔命,再让它们把音乐、绘画、体育等科目修炼好,难度很大,一方面学校资源的匮乏,一方面学生和家长的认知不足,觉得把知识学好就行,那些东西学不学没用。

二、强基计划:优化考核内容和形式

“强基计划”各试点高校要优化高校考核的内容和形式,充分运用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考查思想品德、专业兴趣、科研志向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等,着力选拔“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要加强与中学的衔接沟通,同时加强学生入校后的培养管理,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设置多学科交叉培养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

1、选拔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这是从普选向优选的转化,之前就有一些省市的重点高中学生有机会参加国家级、世界级的数、理、化、航空航天、电子等项目的比赛,取得一定名次的学生可以直接被相关院校录取,无需参加高考,但这些学生毕竟是少数。

有专业兴趣、有科研志向、能吃苦耐劳的优秀的孩子很多,他们散落在各地,受环境和资源所限,他们没有机会甚至不知道怎么去实现他们的梦想,优化考核内容和形式,为他们打开了一条通道。

2、为学生设置多学科交叉培养的课程体系。培养跨学科、跨领域综合性、复合型人才,这也是优选的一个转化。

三、适当扩大学前教育 护理等领域中高职贯通招生规模

各地各校要将分类考试招生作为高职招生的主渠道。统筹安排高职分类招考计划,重点向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社会民生领域紧缺和就业率高的专业倾斜。

针对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不同群体,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为各类学生接受高职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

完善考试形式和内容,职业技能测试以操作考试为主。逐步取消中职本科贯通招生,适当在学前教育、护理、养老、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中高职贯通招生规模。

1、中考一次分流,大约50%进入高中,继续学习,准备高考,大约50%进入职业高中,学习专业技能。

2、高考一次分流,一部分进入高校继续深造,一部分进入高职学校,成为职业技能从业人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