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感七十七——澄沙之味
我承认我开始进入衰老期了,每天都很疲劳,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这样说有点夸大其词和不负责任,几乎每个日渐衰老的人都能默不作声地接受这个事实,为什么我要显得非常特别呢?
今天想看有点淡淡烟火气的温情的电影,关掉了《解救吾先生》,打开了《澄沙之味》。
铜锣烧店主千太郎正在做铜锣烧,难以忍受几个少女的聒噪,每人送了一个小礼物让她们离开了。我特别喜欢这种感觉,有态度,有腔调,执着自己的事情,对别的都很漠然。千太郎意外招收了76岁高龄的老太太德江作为兼职,因为德江做的豆沙馅太惊艳了,用德江的话说:“铜锣烧的灵魂是豆沙馅。”
两个都有着不愿被提起的过往的人相聚在一家叫“铜锣之春”的铜锣烧店。
我们现在普遍呼吁“匠人精神”,什么是匠人精神?在这部电影里就有一种诠释,德江老太天不亮就开始做红豆馅,一直到中午11点出售,用一种十分敬畏的心态对待食物,她会说如果立即煮豆子那就太失礼了,应该让这些豆子适应一下这些糖……德江老太会对着红豆说话,像照顾小孩子一样,隔着屏幕,我似乎闻到了红豆酱的香气,那是真的……电影情节看起来稀松平常,一个失意的中年男人,一个汉森病老太太,围绕一家铜锣烧小店,充满人间温情和敬畏之心。
好吃的食物需要时间和心意酝酿发酵。
德江老太,千太郎,初中生若菜,三个毫无交集的人,不是爱情友情亲情,是人与人之间的最最质朴的感情。他们就是活在我们周围的普通人,电影有一种和缓的亲和力,意味着他们身上的幸运和不幸运都会发生在我身上,谁都没有高高在上。
由于德江老太的到来,“铜锣之春”热闹起来,关于这个老太太的不利传言也纷至沓来,老板娘告诉千太郎,德江是个麻风病人,而且警告他仍然欠着老板的钱……
电影用了一种纪录片的手法,人物之间的台词随意闲散,不强调节奏氛围,像是路人之间无意发生的生活片段,没有刻意设置的悬念,但串联起来仿佛就是生活本身。两个在生活中并不那么光彩的人,相互慰藉,莫名的感动,我不想错过每个细节,千太郎上楼梯的脚步声,锅里煮豆子的声音,连听声音都让人感动……
千太郎仍然顶住压力让德江老太留下来了,他似乎开始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但是,周围的人似乎知道了这家店的秘密,生意越来越不好……
我惊诧于日本电影的细腻温情,如何把朴素简单的故事情节表达得平淡不乏味,轻盈不故弄玄虚,这部电影没有把麻风病人当作一个弱势群体去表现,而是把他们当作一个正常的社会群体,挖掘他们身上隐藏的智慧。
德江老太给千太郎写信:“我们想要远离是非,过自己的生活,但有时会被这个社会的愚昧所伤害,有的时候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智慧。我相信,有一天,你一定能创造出自己的铜锣烧,有信心走自己的路。”
因为想念,千太郎和初中生若菜都在德江老太身上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力量,他们一起去探访德江老太住的麻风病村,见到了她,还给她带去一只小鸟。千太郎因为没有好好保护德江而自责流泪,而德江安慰他那棵樱花树很漂亮,那段时光很美好。
每当剧情往好的方向发展时,就有一个突如其来不能抗拒的变故打乱节奏,老板娘硬安插自己的外甥到店里,还把店重新装修,更加不幸的是,德江老太去世了。
德江老太在大半生没有自由的病人生活中,学会听风听雨听小鸟“说话”,从自然风物中领会隐秘的语言,排解病痛带来的绝望。即使如此,她仍然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意义,用自己的力量鼓励悲观绝望的店长千太郎,一切不留痕迹,如风声飘过。
我最近经常在思考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遇到了这部电影,真的很幸运。一切幸运降临,无不是背后长期的艰辛付出,哪个看似通透的“明白人”,无不是痛着,醒着,坚持着,把痛苦笑着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