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名中医李琦:膜性肾病水肿的病机及辨证分型

中医自古无“膜性肾病”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常以高度水肿和大量蛋白尿为特征,中医将本病归入“虚损” “尿浊”“水肿”等范畴。临床多采用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研究发现中医中药在减少膜性肾病患者尿蛋白、水肿及改善肾功能方面有较好的效果,本人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中医中药治疗膜性肾病常常收到较好疗效。

《素问·通评虚实论》认为“精气夺则虚。”蛋白尿为机体水谷精微外泄。精微物质流失,可归属于“虚损”,其与脾肾亏虚关系密切。脾不敛精,肾不固精,则使精微物质外泄,而成蛋白尿。

《素问·水热穴论》里提道:“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 故水病下为甫浮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

《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张景岳则在《景岳全书·水肿》提道:“大人小儿素无脾虚泄泻等证,而忽而通身浮肿,或小便不利者,多以饮食失节,或湿热所致。”

亦在《景岳全书·肿胀》说:“凡外感毒风,邪留肌肤,则亦能忽然浮肿。”“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表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土为水之制”“肾主水”,脾虚则水湿失运而停于内;肾虚则主水无权,气化失司,故而出现水肿。因此,补肾健脾为治疗大法。

膜性肾病水肿的病机

膜性肾病的水肿,离不开肺脾肾三焦的气化功能。

肺主气、主通调水道,若风邪犯肺,肺失宣发肃降,水液输布排泄障碍而至水肿;

脾主运化,可将水谷精微和水液布散周身,若脾气不运,土不制水,则水湿痰饮积聚,更致水肿;

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及其开阖功能,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均受肾阴肾阳的资助,若久病过劳,伤及肾脏,则肾失蒸化、开阖不利,水液泛溢肌肤而致水肿。

三焦的功能为疏通水道、运行水液。若三焦水道通畅则精液源源不断渗入膀胱,三焦失常则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肿。肾虚为诸脏虚的核心病位所在,湿热是致病之标,且贯穿于病程的始终。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失于流畅血行迟缓,易于形成血瘀,即久病多瘀、久病入络。

故肾虚为本,病理变化离不开肺脾肾三焦气化功能,湿热与瘀血也是两个重要致病因素。

膜性肾病水肿的辨证分型

1.风水相搏型

临床表现:症见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利水。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加减(炙麻绒、石膏、生姜皮、白术、大腹皮、茯苓、桑白皮、黄芩、防风、连翘、麦冬、生甘草)。

若风寒偏盛,去石膏、连翘加桂枝,荆芥,防风加量以祛风散寒;若风热偏盛加桔梗、牛蒡子、芦根,以清热利咽。

2.湿热壅盛型

临床表现:症见遍身浮肿,皮肤绷紧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

治法:分利湿热,化湿行水。

代表方:疏凿饮子加减(赤小豆、羌活、大腹皮、秦艽、茯苓、豆蔻、猪苓、黄檗、生大黄、薏苡仁、六月雪)。

此方为水湿壅盛,表里俱病的阳水实证。若口干咽燥,可加竹茹、芦根。

3. 脾肾气虚型

临床表现: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脘腹胀满,疲乏无力,面色无华,四肢倦怠,小便短少,大便不成形或溏稀,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治法:健脾益气,固肾利水。

代表方:黄芪六味合参苓白术散加减(黄芪、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牡丹皮、党参、白术、杜仲、甘草)。

4. 脾肾阳虚型

临床表现:症见水肿反复难消,面浮肢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晄白,尿量减少或反多,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代表方:二仙六味合真武汤加减(仙茅、淫羊藿、生地黄、茯苓、牡丹皮、山药、山萸肉、白术、桂枝、半夏、白芍、炒薏苡仁)。

5. 瘀水互结型

临床表现:症见水肿延久不退,下肢肿甚,腰部酸痛伴血尿,口唇青紫,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苔白,脉沉涩。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利水。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丹参、益母草、茯苓、桂枝、猪苓、白术、灯盏细辛)。

对于久病水肿者,若无明显的水瘀之象,临床上亦可以使用益母草、桃仁、红花等药增加利水消肿的功效。

本期专家:李琦

云南省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重点中医专科、云南省中医名科肾病科学术带头人。

擅长:肾病、肾结石、蛋白尿、肾功能不全、泌尿系统感染、IgA肾病肾功能不全、腰痛、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肾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