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智谋:懂得给自己叫停,知止的人生大智慧;
对有智慧的人说智慧,对愚蠢的人说愚蠢,用愚蠢来掩饰智慧,用智慧来停止智计,这是真正的智慧。
汉武帝晚年时,宫中发生了诬陷太子的冤案。当时,太子的孙子刚刚生下几个月,也遭株连被关在狱中。丙吉在参与审理此案时,心知太子蒙冤,他几次为此陈情,都被武帝呵斥。他于是在狱中挑选了一个女囚负责抚养皇曾孙,自己也对其多加照顾。
丙吉的朋友生怕他为此遭祸,多次劝他不要惹火烧身,并且说: “太子一案,是皇上钦定,我们避之尚且不及,你何苦对他的孙子优待有加?此事传扬出去,人们只怕会怀疑你是太子的同党了,这是聪明人干的事吗?”
丙吉脸现惨色,却坚定地说: “做人不能处处讲究心机,不念仁德。皇曾孙只是个娃娃,他有什么罪?我这是看到不忍心才有的平常之举,纵使惹上祸患,我也顾不得了。”
后来武帝生病卧床,听到传言说长安狱中有天子之气,于是下令将长安的罪囚一律处死。使臣连夜赶到皇曾孙所在的牢狱,丙吉却不放使臣进入,他气愤道: “无辜者尚不致死,何况皇上的曾孙呢?我不会让人们这样做的。”
使臣不料此节,后劝他道: “这是皇上旨意,你抗旨不遵,岂不是自寻死路?你太愚蠢了。
丙吉誓死抗拒使臣,他决然说: “我非无智之人,这样做只为保全皇上的名声和皇曾孙的性命。事急如此,我若稍有私心,大错就无法挽回了。”使臣回报汉武帝,汉武帝长久无声,后长叹说: “这也许是天意吧。”
他没有追究丙吉的事,反而因此对处理太子事件有了不少悔意。他下诏大赦天下罪人,丙吉所管的犯人都得以幸存。
多年之后皇曾孙刘询当了皇帝,是为宣帝。丙吉绝口不提先前他对宣帝的恩德。知晓此情的他的家人曾对他说: “你对皇上有恩,若是当面告知皇上,你的宫位必会升迁。这是别人做梦都想得到的好事,你怎么能闭口不说呢?”
丙吉微微一笑,叹息说: “身为臣子,本该如此,我有幸回报皇恩一二,若是以此买宠求荣,岂是君子所为?
后来宣帝从别人口中知晓丙吉的恩情,大为感动,夜不能寐,敬重之下,他封丙吉为博阳侯,食邑一千三百户。
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丙吉出任丞相。在任上,他祟尚宽大,性喜辞让,有人获罪或失职,只要不是大的过失,他只是让人休假了事,从不严办,有人责怪他纵容失察,他却回答说:“查办属官,不该由我出面。若是三公只在此纠缠不休,亲历亲为,我认为是羞耻的事。何况容人乃大,一旦事事计较,动辄严.办,也就有违大义了。”
丙吉性情温和,从不显智耀能,不知情者以为他软弱好欺,并无真才实学,他也从不放在心上,也不会因此改变心意。
一次,丙吉在巡视途中见有人群殴,许多人死伤在地,丙吉问也不问,只顾前行。看见有牛伸舌粗喘,他竟上前仔细察看,很是关心。他的属官大惑不解;以为他不识大体,丙吉解释说: “智慧不能乱用乱施,否则就无所谓智慧了。惩治狂徒,确保境内平安,那是地方长官之事,我又何必插手亲自管理?现在正是初春,牛口喘粗气,当为气候失调,如此百姓生计必定会受到伤害,这是关系天下安危的事,我怎能漠视不理?看似小事,其实是大事,身为宰相,只有抓住要领,才能不失其职。”
丙吉的属官恍然大悟,深为叹服。那些误解丙吉的人更是自愧不已,暗自责备自己的浅薄和无知。
鬼谷子在《决篇第十一》说: “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合理决策会给人带来利益,没有利益他人就不会接受我们的决策。丙吉明白“止”的深刻内涵。
作为一种大智慧, “止”绝不是简单的停止无为。它是一招因时而变、出奇制胜的妙法,也是深合事理、退中求进的处世哲学。对于只知冒进、急功近利者, “止”的运用就尤显珍贵。纵观无数失败者的症结,他们所共缺的不是智慧,就能说明这一点。一个人只要到了能克制智慧,潜藏智慧,进而慎使智计的境界,他的智慧才是最无缺的,他才能在任何形势下应对自如,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