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鬼神的另类君主:与天斗其乐无穷!

刚刚过去的中元节过得怎么样?夜里回家的小伙伴们有没有撞鬼?要说中国古代的人们那是非常敬畏与信奉鬼神的,传说中元节这天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祭祀鬼神以及先人。特别是古代的君主,对鬼神更是重视,尤其在科学极度落后的夏商周时期,祭祀鬼神更是了不起的大事。但是,偏偏就有这么一个君主,他不但不信鬼神,甚至还射杀鬼神,简直是与天斗其乐无穷。

商朝自高宗武丁中兴之后的八帝中,就没有一个贤君出现,却出现了三个昏君。武丁去世后,他的长子祖庚为王,是位不咸不淡之王。祖庚去世后,他的二弟祖甲立为王。此人昏庸淫乱无比,肇开了殷商没落亡国的先河。史称“帝甲乱之,七代而陨”。

这之后又过了2代,到了第三代的武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了。武乙是商朝的第二十八位君王。由于上两任商王只知享乐,不理国事,当武乙即位时,武丁时期的繁荣已不复存在。不仅百姓的生活陷入困顿,周边的方国也蠢蠢欲动,不时地制造一些骚乱,威胁商朝的边境安全。

商周的青铜兵器

面对这种情况,武乙决心整顿军队,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用武力征服敢于叛乱的方国。经过几年的准备,商朝的军事力量日益增强,于是,武乙选择了一个吉日,首先对西部以旨方为代表的叛乱部族进行征伐。经过数场激战,商军大获全胜,平定了旨方的叛乱。随后,武乙又率军征服了南方的归伯。这样,周围各方国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商王朝的统治暂时稳定下来。

武乙时和周族的君臣关系还有所发展。武乙、文丁时期的卜辞中有“命周侯,今生月无祸”的记载。这是占卜商王要受命周侯作某件事,从现在至下一个月(生月)有无灾祸的卜辞。周族在武丁时期的卜辞中称作“周方”或“周”。周族擅长农业,到戎狄地区,就定居开垦土地从事耕种,所以一直在戎狄地区生活了十几代。入商以后传至古公亶父时,戎狄便多次与古公亶父发生冲突,最后还是受不了熏育部落的排挤,便率领族人离开居住了十几代的豳地(今陕西旬邑西),来到岐山下(今陕西岐山),在那里开辟土地,修建城邑,建立家园,此地就是古书中的“周原”。

后来古公亶父病死,季历即位为周侯。来到岐山下以后,利用周原这片有良好自然条件的土地,大力发展农业,影响所及,连附近地区的一些氏族、部落也归附于周侯。季历即位以后,又加以发展,势力逐渐强大。这时商周关系正处于融洽时期,商王武乙对周侯季历授以征伐大权。于是季历率兵西伐程(今陕西咸阳市)、北征义渠(今宁夏固原),灭了程,活捉了义渠首领。自此周的声威大震,季历为了表示对商王朝的忠诚,在武乙末年带了贡物来到商朝见武乙。武乙见周侯在西部地区虽然势力强大,但还是臣服于商王朝,非常高兴,便赏赐给季历三十里土地、美玉十双、良马十匹。

连续的胜利滋长了武乙骄傲狂妄的情绪。当时,商人非常迷信,所有的事情都听命于神,因此那些执行占卜的巫、卜等都具有很高的地位,常常假借天意钳制商王的行动。这引起了武乙的不满,他决不容许神权干涉自己的王权。

武乙是个很有个性、很有想法的人。常对臣子们说:“我是国王,唯我独尊,他对天帝鬼神产生了怀疑,这世界上哪有什么天帝鬼神啊?”

但大臣、巫祝当然不同意他的观点。武乙企图进一步加强王权,当时巫祝势力极大,经常假借天意钳制武乙的行为。武乙便想方设法打击巫权。有一次,他命工匠雕了一个木偶,状貌威严,冠服齐整,称作“天神”。然后与天神赌棋,命令一个巫臣代替木偶,作为天神来与他赌博,连赌三局,巫臣不敢赢他,天神皆输。武乙指着木偶大笑说:“你既然是天神,怎么会输给我,如此不灵验,还配称作天神?”于是,命令左右痛打木偶,以此来惩罚天帝。

后来有人对武乙说道:“天神都高居于天上,您击败的只是象征着他们在人间的神像,并不是他们本身!”武乙想了想觉得这人说的很有道理,自此便产生了想要和天神斗一斗的心思。可是,天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又高又远的存在,武乙虽贵为一国之君,但也没有办法到天上与那些天神们斗。

正在他为此而苦恼的时候,大臣丙站了出来,并向他提议了一个馊主意,武乙听后异常兴奋。

这天,武乙颁布了一道新的政令,一群旧臣贵族激烈反对,他们说:“这不符合天神的意志。”

武乙就把他们叫到外面去,拈弓搭箭,射向天空,空中竟然淋淋漓漓淌下一阵污血。武乙对大臣们说:“天神也挡不住我的弓箭,谁还能挡得住?”

武乙“革囊射天”

原来武乙在颁布新令前,知道会遭到旧大臣的反对。于是他就采用大臣丙的意见,就让人用皮革做了一个大袋子,里面盛满了牲畜的鲜血。悬挂在空中,武乙用箭射穿了皮囊,血自然会流下来。

武乙“革囊射天”,反映出在殷商王朝的中后期,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帝权威开始发生动摇,世俗王权在与巫权的激烈斗争中更加强化,同时也反映了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在逐步增强。

武乙敢于藐视天帝鬼神,这让大臣们对他产生了一种畏惧感,人们对天帝鬼神的迷信开始淡化,从侧面讲应该说是一种进步。

关于武乙的死因,至今有着两种说法。由于武乙酷爱狩猎,因此经常沉溺于游猎之中。有一次,武乙到河渭之问去田猎,天空突然乌云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而且乌云越来越浓密,一时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巨雷霹雳,震得如山崩地裂似的。等天空放晴,大臣们发现武乙被霹雳击死,其尸体惨不忍睹。众臣见武乙被雷打死,各人向前视之,背上有朱批十六字云:

侮弄天神,污血射空。法犯雷震,永堕阴中。

众臣看见,各皆大惊,正欲收尸归葬,雷又大作,众臣骇散,复批十六字云:

天地无私,报应分明。示众三日,方许殓殡。

众臣见天雷批示,不敢有违,只候至第三日,同太子太丁收尸回宫殡葬。但这种说法后来有人觉得是当时的巫师以及大祭司等人编造出来,借此来说明他亵渎鬼神,最后遭到鬼神惩罚的。

还有一种说法,武乙是死于对外的征伐战争中。武乙晚年的时候仍然醉心于杀伐,常常在渭水流域作战,所以这种说法是很有可信度的。

然而武乙的不正常死亡,就给迷信很深的商人提供了关于他触怒“天神”而受到诛罚的借口,那些大臣对他反对得更加起劲。

对于武乙的评价,由于古人觉得他这种杀鬼的行为过于激进,都比较负面。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帝武乙无道”。范晔《后汉书》中则说:“武乙暴虐”。司马贞直接在《史记索隐》里提出:“武乙无道,祸因射天。”

不过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虽然神鬼之说大多被人质疑,但武乙的事情仍然会被翻出来作为教育君主不可肆意妄为的教材。

张居正在给万历皇帝编撰《帝鉴图说》中是这么叙说武乙的:

夫人君无不敬也,而敬天为大。《书》日:“钦若吴天”;《诗》日:“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命不易哉。”若以天为不足畏,则无可畏者矣。武乙之凶恶,说他不但不怕人,连天也不怕。故为偶人而戮之,为革囊而射之。呜呼!得罪于天,岂可逃哉?震雷殒躯,天之降罚,亦甚明矣。

意思就是说,作为一国之君,如果连上天都不觉得畏惧,那还有什么值得顾忌的呢?《尚书》中有“钦若吴天”的记载,就是告诫君王们,既然是天子,就要因循着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行事,首先要敬畏皇天后土,以天下为念,百信为念。否则,必然遭到重谴。

《帝鉴图说》中关于武乙“革囊射天”的插图

张居正这样说,其实无非是在劝诫万历皇帝,不要以为做皇帝就可以随着心意来,希望他有所顾虑,此刻与鬼神关系已经不大。

虽然武乙死后,大多数商人仍旧崇信鬼神,但武乙“射天”等行为作为开端,商朝社会中开始出现怠慢鬼神的现象,并且这种现象还越来越突出。这是社会发展,商人认识上取得进步的结果,具有进步意义。这也是商王为摆脱鬼神控制而对社会上的鬼神观念和神权势力进行的攻击。这种现象的出现也预示了商朝的神权政治在朝王权政治转化。可是由于那时鬼神观念和神权势力强大,这也被看成是商朝亡国的主要因素之一。

参考资料:

《帝鉴图说》张居正(明朝),《刻在甲骨上的文明-商》 李伟智,《甲骨文与殷商人祭 》 王平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