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导读(十一)

第二部分  总论道的性质与运用

一、文士之道篇(第11—13章),总体论述了大道的性质及治国方法的理论依据等。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原文】

三十辐,共一(gǔ)毂,当其无,有车之用;(shān)埏(zhí)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yǒu)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1)三十辐:一个车轮支撑轮圈辐条的数目。辐,车轮上插入轮毂以支撑轮圈的细条。

(2)毂:即车轮中心穿车轴的圆木,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外为辐所凑,而中空虚受轴,以利转为用。

(3)埏埴:即用抟土和陶土做成饮食用的器皿。埏,借为“抟”, 用水和土。埴,陶土。

(4)牖:窗户。

(5)无:这一章三个“无”,均作“空虚”解。

【译文】

车轮上三十根辐条聚集在一个车轴上,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行进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能容纳物品,发挥器皿盛放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能有房屋居住的作用。所以,“有”带给人便利,“无”发挥了效用。

【解读】

本章论述了“有利无用,辩证于心”,阐明了道德经的视角——从“无”的角度认识世界。

实有之物常被重视,而虚空价值总被忽略,本章的核心问题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人利用事物“有”的那部分,却不知道这功用正是“无”造就的。老子巧妙地将“无”的价值展现出来,举例说明“有”和“无”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才构成了能为人类所利用的世间万物,阐明了“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关系。我们处在“有”的层面,所以,解决矛盾时要以“无”为本。

天地之道,妙在虚中,太虚无垠,能容无尽藏,能生无尽化。虚则灵,无则化,有则滞,实则死。圣人效之,虚其心而用其无,空其心而养其神,冥其心而同其天,故能广大莫及,高明莫测,而神通自生也。夫有非本有,有生于无;无非真无,无生万有。其主旨仍在直指人心,宜守虚无为教。虚其心,所以为大也;无其心,所以为用也。虚则空灵自在,无则寂然不动。空灵自在,则神智清明,寂然不动,则感应万千;神通发焉!神化生焉!不神而神,不用而用,无为而为,无化而化,斯为道妙。

心杀境则活,境杀心则死;心杀物则生,物杀心则死。故曰心死则神活。大凡事与理之入于心而不能出于心,住于心而不能空于心,亦自心光不明,性光不耀,而神光不生也。故曰:“有心常不用,即用亦无心,无心即无用,无用亦无心。”无心生大用。心本无心,以用为心。用止则心自止。我无种种用,自无种种心,则自无种种物、境、欲、法。物碍心,境碍心,动心起念,亦无不碍心。而不能清明在躬,虚灵自生矣。

此心如能湛然虚寂,窈然静定,萤然灵明,廓然无对;行所无事,不与物驰,不因境生,不滞理欲,动静不失其常;用而不用,不用而用,则自为无用之妙。无之以为用者,即以无为用,以虚为用。扫其现象(有),而用其真体(无),故可万用而无穷。用无为,无治,无欲,无知,以至于万象万理,莫不皆然。总是离有起用,务为之于其未形未兆、无象无状之始之无时而为之,方为妙用。故曰:无用而无不用,无为而无不为。大之而无天无地,无象无物,无始无终,无生无灭;小之而无意无念,无识无知,无欲无心,无人无我。词有异同,道无而致。良以无中有无穷妙理、生意、真趣、化机、气象、功用。

无用即无心,无心即无用:因为物碍心,境碍心,动心起念,亦无不碍心。境杀心则死,物杀心则死。大凡事与理之入于心而不能出于心,住于心而不能空于心,亦自心光不明,性光不耀,而神光不生也。虚其心,无其心,不用心,则种种物、境、欲、法亦空空如也。大之天地、象物、始终、生灭;小之而意念、识知、欲心、人我亦空空如也。无之,自能不与物驰,不因境生,不滞理欲,动静不失其常。以无为用,即扫其现象(有),而用其真体(无)。自此便挣脱种种现象的束缚,挣脱物质世界的束缚,超入于道德世界与精神世界。则心体自如道体,虚灵不昧,广大莫及,高明莫测,而神通自生。空灵自在,则神智清明,寂然不动,则感应万千;神通发焉!神化生焉!不神而神,不用而用,无为而为,无化而化。

无可以看作是为了超脱现象、超脱物质世界,从而更接近道体,使人心灭而道心生,从而神化生!无可生万有,并非空无一物,其中有无穷母力。事理入于心而能出于心,住于心而能空于心,使心体始终虚灵不昧,寂然不动。入而能出,住而能超,不执不滞;不与物驰,不因境生,不滞理欲,动静不失其常。如此便近于虚心无心无用矣!道德与精神为本体,物质世界为现象。超脱物质世界,而以道德世界、精神世界为用。道体虚无,故用无为、无治、无欲、无知,以至于万象万理,莫不皆然。老子所谓用反,柔弱、不争、守雌、退藏,主下等阴的特性,皆可统称为“无”。而无非真无,中含妙有,是有与无的统一。

在现实生活中,究竟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只有始终保持虚无的态度,做到“有功”而不自居,“有才”而不自傲,“有力”而不乱用,这样才能达到“以无为有”的境界。因为有和无是互相转化的,我们拥有的东西也会瞬间化为乌有,只有保持虚无的心态和境界对待自己拥有的东西,才能真正地拥有它们。就治身、治国而言,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于自身和国家长治久安、持久的繁荣和稳定更重要。

【故事天地】

神医扁鹊

有一次,齐国的国君要封扁鹊为“天下第一神医”。然而扁鹊却坚决不受,说自己并不是天下第一,自己的两个哥哥医术都比他高明。国王闻之稍感不解,问道:既然你的两个哥哥的医术都在你之上,为何此二人名不见经传?

扁鹊答道:“我二哥扁雁能够治大病于小恙,还在那些重大疾病只出现微小症状之时,就加以诊断并及时根治。所以他只是在家乡的村里小有名气,村里人知道有小毛病可以去找二哥。而大哥扁鸿的医术更加出神入化,能够防病于未然,只要看人一眼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人可能得什么毛病,然后在其得病之前就及时治疗。所以只有家里人知道大哥的医术最高明,连村里人都不知道大哥的水平。只有我扁鹊,既不能治大病于小恙,又不能防病于未然,等到我妙手回春时,病人已经病入膏肓了。所以我两个没有名气的哥哥才是神医,而我只是名满天下的名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