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三则:生机、匠心与新旧
论生机
感觉自己真切活着,这便是生机.
我们不都是活着吗?
所以,答案没这么简单.
生机,是不会停止生长.
尝试新事物,不重复,不偷懒,每件事都投入满满的热情,一点点收获都容易满足,容易开心.
跟孩子录音频读书,深刻体会到好老师的不容易,看起来简单的对话,背后需要很多浓缩的东西,不博不足以支撑.
哪里是我带她们学习,分明是她们带我完成角色体验.
读书群也不再给自己加戏码,本就不专业,但以真诚,日日正道而行,大家仿佛更有默契.
庄子读不懂,每晚看几行,往往放下的时候比拿起的时候更多,但放下并未真的放下,自从开始读庄子,才懂得中国文化要靠“悟性”的,而记诵是“开悟”的前提.
感觉生活中都是能量加持.
这大概就是生机吧,充满生机的事物,会抓住一切养分,成长自己.
2021.3.4公园里的迎春花,最爱这一张
匠心与自然
书法课上,老师讲述了艺术家创作背后的秘密,他们在公众场合的一挥而就,从来都不是那么轻易得来的潇洒,背后是几十遍草稿作为支撑.
艺术更多来自于勤奋和巧思,这大概是对我最大的启发,启发带来的行动力就在于,凡事如果做不好,先想自己大概还是时间不够,精度不够,因此又很少纠结付出与收获的不匹配,这样非常节能.
处处是匠心,便处处是自然.
所以匠心是一种习惯,凡事爱琢磨,不将就,久而久之,出手就会带气质,很多功夫都在出手前,世人容易看见成就表演性的一瞬间,却不愿意去细想背后无数个琢磨的过程.
今日去颐和园,雾霾天,边聊天边拍照,并没有时间细细构思,结果出人意料,是因为第一眼,今日的颐和园,就是江南水乡的味道,烟雨朦胧,于是,看到的便少了平日里作为皇家园林的大气厚重,灵动之气盖住了恢宏之气,往日春波荡漾的昆明湖,异常静穆,无风,杨柳依依变成了亭亭玉立.
不敢说自己拍照有匠心,但确实每次拍照,都会动一点脑筋,有一番深切的感受,经由感受传达至眼睛,举手间就是想要表达的心中影像.
两个耳机:新与旧
新买了一个头戴耳机,很开心,睡觉前试听了一下,当时感觉音质特别好,异常空灵,我差点被催眠.此外,新耳机还送了很好的收纳皮套.
再看那个旧的,发现它原来很旧了,有一处还破了皮,当时的感觉就是,随时可以丢掉了.
第二天,戴着新耳机,一边拖地一边听音频,却不再是沉浸式世界,终于知道,论降噪效果,新不如旧.
于是,我又拿起旧耳机,却突然对它产生了满满的旧情,它虽被磨破了皮,却不影响它的效果,是我作旧了它,它是我的知己,我甚至开始厌恶断舍离,因为这一观念让很多没有使用价值的物件无处藏身.
仅仅是一天一夜的时间,我对新与旧的评价竟如此起落,盯着它们看时,我仿佛在看一个寓言.
一个关于生活的寓言,我们都有过很多次这样的新旧体验,以前我就很奇怪,为什么我的手机都是在新手机拆包的那天变得彻底没法用了,我总感慨新手机来得真及时.
很多时候,东西并没有那么不堪,人、工作、生活,都并没有那么不堪忍受,反而可能是:
离心已驻,万事不遂.
是你对于同一件事物的注解变了,变化才成为必然,但我们的看法,又常常何其主观,何其迷茫.
新的东西,迎合了我们的新鲜感需求,我们为它镀了金,光芒万丈来到眼前,目的就是占领新的位置.
有的东西最终可以被检验,有的东西却不再被验证,于是,新与旧,结局大多总是确定的.
我却欣赏那守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