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疗法,中医师应该掌握的另一门中医绝技

1、 对脑出血(中风)病人的救治:

凡出血者必昏迷,即刺印堂、太阳、太冲、十指出血1—5滴,可促使早日清醒,减轻偏瘫的程度。记住:凡病人昏迷超过24小时者,偏瘫率在90%以上。如超过72小时,则100%偏瘫后遗症。极难治疗。因此,早日促使病人清醒是万金不传的秘技,病人醒后即取:大椎,曲池,委中,刺血则病人有望康复。

2、 骨神经痛:如属胆经痛者,(大小腿外侧痛)应认真检查阳棱泉、丰隆穴带,有无怒张的血脉,如有往往血出病愈。

3、 凡容易生长疔、痈疽之人,应刺血后心穴。

4、 凡红眼病初起,麦粒肿末化脓者,刺血太阳穴,挤7—9滴血,双脚中趾尖挤3—5滴血则今天刺血,明天可愈。

5、 凡风湿病的腿为重者则在胸三、四、五椎旁开3寸点刺出血,即见大效,数年重症,1—2次即愈者不在少数。

6、 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取脚内庭至解溪上的青筋点刺,外踝间附近点刺出血。胃溃疡则应在条口穴上0、5寸及条口穴下2、5寸范围内找血脉。

7、 慢性肾炎:

(1)臑俞穴刺血有黄水者,黄水尽,人即愈。

(2)肾脏周围。

(3)脐周围刺血(脐中间不能刺)。

8、 肝炎刺血:阳交,足三里,曲泽,阳陵泉,三阴交。

9、 肝硬化腹水:用肝炎的穴位加:肾俞,腰俞,条口穴(上0、5外0、5寸),肝俞。

10、 痔疮特效穴:

(1)龊交穴,(嘴里面)找到白粒点,1—3次即愈。

(2)对肛门红肿溃烂者刺血委中,其痛即减。

11、 失眠:

(1)神门,行间,足三里。

(2)大椎,神道,中脘,刺后拨罐。

12、 颈椎病:压痛点,天宗,肩贞,尺泽穴。

13、 凡胸部内伤必须要刺血:大椎,肩井,然后才是伤部。

14、 肩周炎:肾关穴,(阳陵泉下1、5寸)尺泽穴,1次见效。

15、 急慢性咽喉病:大椎,耳尖,耳背静脉,少商,曲池,太阳,血出痛减。

16、 阳萎病:

(1)肾俞,复溜刺出血,关元,膀胱俞拨罐15分钟。

(2)刺血三阴交,命门,拨罐肾俞,血海。

17、 高血压:太阳,大椎耳尖,耳背静脉曲池,刺血后血压即降,注意:刺血后一小时内不能喝水,否则效差。

18、 哮喘病:大椎,肺俞,风门,膏盲,列缺刺血。中府,大椎拨罐15分钟。

19、 高血脂病:大椎,太阳,腰俞,委中,曲池。

20、 风湿心脏病:阳交,尺泽,太阳。

21、 眼睛羽状一肉:少泽,至阴,耳尖,大椎,隔天一次,十天一疗程。

22、 中耳炎:外踝关节刺血。

23、 癫间:

方1、太阳,曲泽,委中,阳交。

方2、少商,人中刺血。肝俞,大椎拨罐15分钟。

方3、后颈骨低部找出痛点及内关穴用梅花针弹刺出血。

24、 精神病:太阳,曲泽,委中,术冲,阳交,丰隆,心俞,刺血后拨罐。

25、 背诊要点:脊背不应有血管突出,如有则为病灶,久病的人背部必有黑痣。

刺血的不传之秘

久治不愈的疾病,当用什么方法都无效时,就应在双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找那些怒张的血管刺血,可有意想不到之效。这是本人的经验。

刺血一般不要在晚上,应在上中午为好。

刺血络放血法荟萃

1、刺太阳穴络脉法:治疗偏头痛:取太阳穴充盈的血管用三棱针刺之,并加火罐,使出血量有15—30m1。

2、刺耳背筋脉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其治疗方法是:在患者耳背部寻找1—3根较粗且走向较明显清晰的静脉,每次用三棱针点刺l条静脉的远心端放血数滴;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大多数患儿经点刺出血后咽痛减轻,吞咽困难缓解,体温逐渐下降,扁桃体肿大随之消失。

3、刺舌下络脉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缓解内科急腹痛。

4、刺腘静脉、肘静脉法:单纯性胃炎:在双侧腘和肘窝部找到怒张细小的静脉,也可用腘、肘窝上下静脉或较大血管处。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静脉,放出粘液、黑紫色而易凝血液数滴或数10滴,配合舌下双侧静脉点刺放血。治疗脑后疮:患者站立,医生用手掌轻轻拍打腘窝部,让局部血管充分暴露,在委中穴处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或毫针缓缓刺人腘静脉0.5—1分深,然后将针缓慢退出放血,放血量以血液流到足跟后即压迫止血,约3-4ml。腰扭伤其方法是:令患者俯卧,屈其膝于腘窝正中点定其穴。手指不放,再令其腿挺直,原点处正是此穴,即在腘窝中央,当腘横纹之中点。随后手指沾生理盐水,轻轻拍击委中穴数次,让紫脉浮络充分暴露,再严格消毒,左拇指端固定穴位处,右拇、食指持三棱针对准穴位,在0.3—0.4cm直径范围快速点刺,一般出血量以浓紫色者转红为度。此方法治疗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暑、鼻出血、等麻疹、疗疮下肢静脉炎等疾病均在1—4次内治愈。

5、刺局部静脉法:治疗大隐静脉急性炎。其方法是:在患肢条索状红肿的患处治疗,一般以红肿静脉管道的两端或其分支处,以及最突出的隆起处,用三棱针快速进针。速刺3—5下,三棱针进针深度需穿透静脉管壁,出血后用闪火法迅速将火罐拔于出血部位,此时可见到火罐内开始有血液积蓄,约1分钟左右出血停止。每点放血至少lo的,留罐时间约15分钟,每日1次。下肢静脉曲张半年的患者,用三棱针点刺双下肢疲滞之静脉六、七处,待出血约300ml后,以干棉球止血。l周1次,3次而愈。治疗急性乳腺炎。其具体方法是:取局部结块下方之静脉,经碘酒棉球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刺人使之出血3—10m1,血止后再拔罐5分钟,起罐后再行局部常规消毒。

6、刺经络循行处络脉法:反复感冒2个月之患者,诊其背部与两季肋区脉络浮现而紊乱,尤其背部脉络满布。脉诊合参,诊断为感冒,辨证为肝血淤阻,营卫不和。治以破血逐淤,调和营卫之法。取两侧期门、风门、肝俞6处之静脉点刺加拔火罐放血约100 ml 配合舌下静脉放血5ml,隔日1次,3次而愈。用刺经络走行部位之静脉放血法为一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效果非常明显。该病人因膝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而就诊,后经用三棱针刺太白、公孙之间的静脉放血10数滴后疼痛即刻缓解。

三棱针疗法

用三棱针刺破人体的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叫三棱针法(three-edged needle therapy)。古人称之为'刺血络'或'刺络'(puncturing collateral ),现代称为'放血疗法'(bleeding therapy)。三棱针是一种用不锈钢制成,针长约6厘米左右,针柄稍粗呈圆柱形,针身呈三棱状,尖端三面有刃,针尖锋利的针具。

三棱针古称'锋针'。古人对此十分重视,如《灵枢·九针论》谈到九针中的锋针主要就用于'泻热出血';《灵枢·九针十二原》则提出了'宛陈则除之,去血脉也'的治疗原则;《灵枢·官针》中更有'络刺'、'赞刺'、'豹纹刺'等法的记载。由此可见,古人在刺络放血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也表明三棱针刺络放血法是一种十分重要而又常用的针刺法。

(一)操作方法

三棱针的针刺方法一般分为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四种。

1、点刺法(速刺法)

针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继之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捏紧被刺部位,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5毫米。对准已消毒的部位,刺入3~5毫米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指、趾末端的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头面部的攒竹、上星、太阳等穴。

2、散刺法

又叫豹纹刺,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瘀血或水肿得以排除,达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

3、刺络法

先用带子或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2~3毫米),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当出血时,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泻。此法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

4、挑刺法

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1~2毫米,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也有再刺入5毫米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挑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复盖敷料。此法常用于肩周炎、胃痛、颈椎综合征、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二)适应范围

三棱针放血疗法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消肿止痛等作用。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凡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均可应用。较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疳证、痔疮、顽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三)注意事项

1、对患者要做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思想顾虑。

2、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点刺时手法宜轻、稳、准、快,不可用力过猛,防止刺入过深,创伤过大,损害其他组织。一般出血不宜过多,切勿伤及动脉。

4、体质虚弱者、孕妇、产后及有出血倾向者,均不宜使用本法。注意患者体位要舒适,谨防晕针。

5、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3次为1疗程,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数滴至3~5毫升为宜。

(四)关于出血量

1、在刺络疗法中,出血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原则上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情况而定。

① 体质:一般外轻力壮,气血旺盛者出血量可稍多,年老体弱,小儿妇女则出血偏少。

② 部位:头面、四肢指(趾)部出血量宜少。四肢部出血量可略多。

③ 病情:阳证、实证、热证、新病刺血量偏多;阴证,虚证、久病则出血量宜少。

2、在具体操作时,对刺络出血量一般分为四种不同类型:

① 微量:出血量在1滴左右,包括局部充血,渗血以及《内经》中所载'出血如大豆'、'见血而止'及'微出血'等情况。微量放血主要用于较大面积浅表疾患如神经性皮炎,下肢慢性溃疡,银屑病,白癜风,末梢神经炎,顽癣以及慢性软组织劳损,头痛,不寐等,常使用皮肤针散刺。

② 少量:出血量一般在10滴左右,(大约半毫升),少量血主要用于头面以及四肢指(趾)部穴位的一些急性、热性病如盛冒,急性结膜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腺炎,疟疾等。常使用三棱针速刺法。

③ 中等量:中等量出血是指放血量在10毫升左右。主要用于一些外科感染性疾患以及部分急症如疔,疖,痈疽,乳腺炎和急性软组织扭伤,中暑,各种痛证,精神系统疾病等。常在四肢部用三棱针点刺法。

④ 大量:出血量超过15毫升,达几十或者上百毫升,甚至更多者的大量出血。这种方法多用于一些慢性全身性疾患和部分急证实证,如中风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癫狂等。放血时可以用三棱针缓刺加罐或注射器抽吸。

针刺是艺,深功藏之,指间显术,揣摩在心,研习不辍,乃可精之。毫针纤细,指力为要。临症持针,手如握虎,力系千钧,更要轻巧,灵活运用,疗效乃神。

1针刺手法独特

邱老认为,影响针刺治疗效果的因素较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针刺手法。邱老的针刺手法融合了历代多种复式手法而自成一体。他针刺过程及针刺手法的主要特点如下:

针刺顺序通常达变

针刺顺序之常是自上而下。例如针刺头部、上肢、下肢穴时,根据《内经》先阳后阴的原则,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其针刺顺序先头部、次上肢、后下肢。

针刺顺序之变一是根据病情治疗和针刺目的之需要,二是根据气机变化及病情变化之趋势,灵活调整。例如治疗气虚下陷者,则自下而上针刺,以诱升清阳之气;治疗气机上逆病证,则自上而下针刺,以引导气机下降而起降逆之功;凡疾病自下而上发展的,则应先刺其下穴,后刺其上穴;凡疾病自上而下发展的,则应先刺上穴,后刺其下穴。

针刺手法别具一格

进针快速,刺用三才。针刺破皮迅速,力求无痛进针。然后按《内经》“三刺”法,逐层推纳,缓缓而入,静候其气。得气后作多种针刺行针手法,提插捻转、摇针同时进行,时而配以飞法,以调整刺激量。为加强针感,邱老提出每穴作用如单兵作战,宜较长时间行针,每穴一般行针约1分钟或更长时间,总体穴位如同战役。

行针守神,恰当补泻。平心静气,屏息调气,神态自若,操作轻巧。腕、指协调,运力针尖,押手针旁、目不旁视,并根据患者感觉,调整刺量。多取复合手法,更多用疾徐补泻、紧按慢提、紧提慢按,或阳中隐阴,或阴中隐阳,盘法摇针,恰到好处。即守神与针法相结合,针法依穴位的可刺深度,分浅刺(五分)、深刺(一寸)两层操作,先在浅层行补法——紧按慢提九数,再进入深层行泻法—紧按慢提六数。或反其道而行之。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角度手法,自相呼应。针刺角度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并相应调整针刺手法。当平刺时,手法多用赤凤迎源,或用苍龟探穴。斜刺时,多用青龙摆尾;直刺时采用龙虎交战,或子午捣臼,或白虎摇头。提插、捻转频率、幅度和摇针方向、力度、速度等随证而施。随机调气,进气、留气、抽添,依病情而定,从不拘泥一法。只有采用与机体相适应手法与刺激量,才能获取理想效果。针刺手法,原则上是虚证、寒证宜补法,实证、热证宜泻法,但对某些特殊病症则应结合采用特殊方法,如高热、急性出血以提插为主,结合捻转泻法,对剧痛、痉挛、抽搐则以捻转为主,结合提插泻法。

关于复式手法的补泻,常用的是“烧山火”、“透天凉”。“烧山火因针刺引起局部血管扩张、充血,故有热感;“透天凉”因局部血管收缩而贫血,故发凉。此法必须是反应敏感的患者方有效应,临床上难以看出特殊作用,故不宜强行采用。

2针刺得气有悟

得气是针刺的反应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为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之一。针刺,对人体也是一种刺激。因此当针刺入人体后,医者和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的感觉。下针后医者觉得针下沉紧,并有不同程度的抵抗与吸力感;病者有酸、麻、胀、痛以及凉、热等感觉,甚至有向四周或上下传导感觉,两者综合而称为得气,或曰针感。有了针感,说明人体接受了刺激而发生了反应,并随机体敏感性强弱,出现轻重不同、快慢不一的感应。一般来说,身体强实者,反应就强,故针感强而迅速;反之,身体虚弱者出现感应轻而缓慢。

得气不等于效应

古人认为,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迟效,气不至而不已。这种认识无疑是正确的。邱老还认为,得气仅仅反映机体接受了刺激,并不完全等于疗效。严格地说,得气本身不意味着治愈疾病。并且有的针法,患者并无明显的得气感觉,但也能取得好的疗效。例如,皮内针、腕踝针,虽然得气感不强,甚至无任何针感。但临床疗效却也较显著。他在临床和动物研究中观察到,如果仅有得气反应而不施行针刺手法,在生理、生化指标上,并不出现明显变化。只有在一定的得气基础上,施行各种恰当的针刺手法,达到一定的刺激量,不断地激发人体功能,使病理状态向正常生理状态转化,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得气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针刺有效的唯一标志,只能认为是产生效应的反应之一。

得气的方法

得气虽不等于疗效,但它是取得疗效的基础。当针刺腧穴时,可以激发经气。具体针刺得气有其具体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治神。邱老认为,《内经》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及“粗守形,上守神”中的所谓治神,主要是指医生针刺操作时的治神,即医者下针后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细心体察针下感觉,观察病人的感觉,两者密切配合。

其次,候气。邱老指出,针刺后不得气,可留针片刻,以待气至,如仍不得气,可轻轻捻转或提插,反复行针,以求得气。

再次,守气。指守住已得之气。邱老要求慎守勿失,使已得之气保持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不要随意变动针尖方向。在有强烈针感时,将拇食二指紧握针柄,按针不动,使针感不断扩散,充

分发挥其作用。

最后,行气。邱老称之为运气法。即针刺得气后,使针感向上下传导或四周扩散。《灵枢·官针》说:“切而转之,其气乃行。“采用捻转等法,但使针感传导。亦可采用调整针尖方向与使用提插等法,使针感传导,意在调节针感。充分发挥针刺效

应,提高疗效。

得气的调节

邱老在针刺操作时,十分强调针刺得气的调节。他认为得气的强弱、扩散、传导与持续时间,必须严格掌握,做到恰如其度,适中病机,才能充分发挥良好的作用。

得气强弱调节:对初次接受针刺或体质衰弱的病者,针感不宜过强,针刺后徐缓行针,行较轻的提插捻转法,使针下保持较好的针感,患者感到轻松舒适为度,即使需要较强针感时,也应逐步加强,从轻到重,切忌突然疾刺,引起不良反应。若针刺后得气微弱,达不到治疗要求时,宜反复行针,持续不断,以加强针感,即古人所谓添气或催气,如下针后得气强烈,病者难以忍受,应立即暂停行针或将针稍向上提出,待针感缓解后,再继续行针。

得气方向调节:为使针感传导,邱老一般多用“三法”。一是”左右捻转法”。邱老灵活发挥古代针刺左转右转手法,认为拇指左转为阳,针感可上行;右转为阴,针感可下行。拇食指捻转时,拇指向前推,食指向后退,针力偏重于上,可使针感向上传导,如拇指向后,食指向前,针力偏重于下,则针感向下传导;二是“上下斜刺法“。针尖方向,一般向上斜刺,则针感向上;向下斜刺,则针感向下。如上述操作调节无效时,可留针片刻然后再予行针。三是”穴周按压法”。欲使针感向上行的,紧压针穴的下方;要向下行的,紧压针穴的上方,一般都可获得成功。若要使得气向四周扩散,进针后,应将针左右均匀地捻转,或将针尖上、下、左、右轻轻提插,缓慢行之,则针感逐渐向四周扩散。

得气部位调节:穴位相同,针感方向不同,效果有异。例如环跳穴,治腰腿痛,则要求向髋关节上下方深刺,使针感分别向上下传导,以达腰腿;治髋关节痛,针尖应对准髋关节中心深刺,捻转行针,使针感仅在髋关节局部扩散、停留。又如取背部俞穴治疗内脏痛证,针尖应向脊柱方向斜刺、深刺,反复提插,可使针感向胸胁部传导;如治疗脏腑虚证,得气尤宜保持在穴位局部。

得气的分类

邱老认为得气尚有谷气和邪气之分。谷气即正气,谓针刺得气后,应体察是邪气还是谷气。《灵枢.终始》说:“邪气之来紧而疾,谷气之来徐而和”。指出进针得气的针感强烈,针下涩滞,甚至难以行针,病人难以忍受者为邪气。反之,进针得气后,针感徐缓,病者有轻快感或症状减轻者为谷气。

根据临床所见,凡属急性疼痛,如胃脘痛、胆结石、肾结石之绞痛,或内风暴动,四肢抽搐,以及高热患者、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进针后常会引起强烈的反应,而出现针下痉挛收缩,以致紧涩疼痛。所谓邪气,殆即指此。在这种情况下,应稍停针,并在针穴,周围或上下方轻轻揉按、循摄等,然后行针。针刺以后,症状缓解,则针感转为柔和,即针下既不紧张,亦不空虚,保持缓和的针感,即所谓谷气,正气。

邱老的针刺手法虽源于古人,但又有所创新。在针刺手法上以针刺有序、“三才一体“、守神为尚为原则;在针刺得气方面,不仅要观察得气的反应,分析不得气的原因,更重要的还要掌握得气的方法、调节和分类。这些都对针灸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额头上的腰痛穴

中老年人犯腰痛病的渐渐增多,经常点揉额头正中可缓解腰痛。

据调查,63%以上的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腰痛。中医认为腰痛多由肝肾亏虚、气血瘀滞不通所致,额头正中的腰痛穴能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经常按揉该穴,对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脱出、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等引起的腰痛有明显疗效。

方法:端坐,以拇指指腹点揉额头腰痛穴(眉心和发际连线的中点),由轻到重,逐渐加力到额头酸胀为佳。然后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各揉1分钟,同时慢慢活动腰部,以疼痛能忍受为度。每日3~5次,两周左右可见效,长期坚持能逐步消除腰痛症状。

手臂上的腰痛穴

位置:曲池穴下2.5寸、手三里下0.5寸。图中红色穴位处。只要是腰痛,急、慢性腰痛都能有所缓解。

手背上的腰痛穴

腰痛穴位于双手背侧,二、三掌骨与四、五掌骨之间,由掌指关节到腕横纹的连线中点处,左右各二个。

急性腰痛时,在此四点附近找最痛的部位,痛处即为此次的腰痛穴。

操作方法:拇指指尖对穴位进行用力的垂直按压,每次3~5秒放松再按压。同时在可承受范围内活动腰部。

杨甲三教授在腰痛的辨证治疗方面,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多有发挥。将其分为寒湿腰痛、湿热腰痛、血瘀腰痛、肾虚腰痛、风寒腰痛、痰湿腰痛、劳损腰痛、闪气腰痛八种类型进行叙述。

1.寒湿腰痛

症状分析

腰部疼痛、重着,脊强拘急,转侧不利,遇阴雨则痛势更剧,得温暖则痛减,或腰中冷痛,体重腹胀,小便清白,苔白腻,脉沉濡。查腰部无固定压痛点。

寒湿侵袭腰部,阻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不通则痛。寒湿为阴邪,寒性收引,湿性粘滞,静卧则湿邪易于停滞,故静卧疼痛加重,遇阴雨则寒湿更甚。热能散寒胜湿,故遇热则减。苔白腻,脉沉濡,亦为寒湿之象。

药物治疗

治法:拟益土制水之法,温中以祛内寒,健脾而燥内湿。

选方:肾着汤加味。

干姜,甘草 茯苓 白术 肉桂,泽泻 杜仲 金毛狗脊。下肢牵引痛减干姜,加独活、防风、当归、芍药、细辛、牛膝。

方义:此方无表药,适用于内存寒湿者。用干姜、肉桂之辛热祛除寒湿,白术之苦温以胜湿,甘草之甘味以和中补脾,茯苓、泽泻之甘淡以渗湿。以上诸药均属温脾阳化内湿之品,是益土制水之法。再辅以杜仲之味甘辛性温、狗脊之味甘苦性温人肾经而温补肾阳。这样既健脾而又温肾,脾肾兼治,有相得益彰之妙。腰痛常引下肢作痛者,此为肢体经络亦存寒湿入侵之症,故加表药独活、防风之祛风胜湿,当归、芍药之补血养筋,细辛温通经络,牛膝引诸药下行而舒筋活络。

针灸治疗

治法:以脾经原穴及脾俞穴为主,参以局部加灸,温健脾阳,散寒胜湿。

处方:太白,脾俞,三阴交,阿是穴。

方义:足太阴脾经主土,太白是脾经之输土穴,是土中之土穴,也是本经之代表穴,功能健脾化湿。太白又是足太阴脾经之原穴,脾俞是脾脏经气输注之处,二穴相配是俞原配穴法。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不化,湿盛则脾土被困,再加上外来寒湿之邪的侵袭,则更伤脾阳。

《素问·咳论》曰:“治脏者,治其俞。”故以太白用补法,健脾化湿,温补脾土。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的会穴,能健脾化湿,治肝、肾二经病患,对寒湿入肾所致的腰痛更是适合。阿是穴灸刺,就是在腰部疼痛处以中间带两头排刺三针,加灸温散局部寒湿。

2.湿热腰痛

症状分析

腰脊胀痛,痛处觉热,或关节红肿,手按得温痛均不减,烦热口渴,小便短赤,烦躁便闭,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壅滞,经脉痹阻,且湿热之邪极易流注关节,故关节红肿,腰脊作痛。热为阳邪,故痛处有热感。湿热耗灼津液,使津不上承则烦热口渴,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亦为湿热之象。

药物治疗

治法:坚阴胜湿。

选方:四妙丸。

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

方义:腰为肾府,肾欲坚,故以黄柏之苦味坚阴清热。益脾能制肾水,故以苍术之苦辛健脾燥湿。辅以薏苡仁之甘淡除湿清热。牛膝活血通经,引诸药下行。

针灸治疗

治法:化湿清热。取足太阳膀胱经。

处方:肾俞,委中,小肠俞。

方义:肾俞是肾脏经气输生之处,有泻结以清下焦湿热的作用。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之合土穴,是肾经与脾经的联系点,故有健脾化湿清热作用。委中又名血郄,本病“皆内有风湿之邪,及血滞于腰脊之内,一泄此穴,气血邪热之在上者,尽泄于下矣”(《经穴解》)。故此型腰痛最适宜放血疗法。二穴相配是表里俞合配穴法,有泻腑补脏的功用,再配与火经有关的小肠俞,可泻小肠之火助清泄下焦湿热。

3.瘀血腰痛

症状分析

痛定不移,如针刺样。大多有外伤史,按之愈甚,转动痛甚,昼轻夜重,或便黑尿清。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

外伤后,瘀血阻滞经脉,致气血不能通畅,不通则痛,且病有定处,如针刺样。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昼轻夜重,均为瘀血内停征象。

药物治疗

治法:补血养阴,行气止痛。

选方:活血四物汤。

当归,川芎, 生地黄,芍药,肉桂,桃仁、红花、延胡索。俯仰艰难,闪挫痛,加木香、茴香、甘草。

方义:当归为血中主药,通肝经,能补血活血。生地黄为血中血药,通肾经,能补血养阴。川芎为血中气药,通肝经,能行血中之气。赤芍为血中阴药,通脾经,能和血止痛。以上四物治血各有特点,合用统治血证百病。桃仁、红花、延胡索行瘀活血以止腰痛。血脉凝涩,遇温则行,故配以温药肉桂暖肾阳,促进气血之运行。闪挫痛者,属经气不和,气滞血瘀,故加木香、小茴香之行气,气行则血活,通则不痛。

针灸治疗

治法:局部取膀胱经穴止痛,以远道配穴祛瘀生新。

处方:腰部痛处阿是穴(用圆利针刺后加拔火罐),委中(三棱针放血)。

方义:阿是穴是在痛处取穴,即以痛为穴,采取圆利针浅刺后加拔火罐,借真空吸力吸取局部瘀血,局部瘀血有所出路,新血方能畅行。腰背部是膀胱经所过之处,故取膀胱经穴委中,采用三棱针放血,以泻腰部瘀血。委中与阿是穴配伍是局部远道相应泻血的疗法。

4.肾虚腰痛

症状分析

痛势绵绵不休,腰腿酸软无力,不能久立远行,痛处喜按,或伴有气短、耳鸣、遗精、尿频等症,此为最常见之肾阳虚。如面颊赤红,掌心发热,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肾阴虚。

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肾之精气亏虚,腰脊失养,故痿软无力。肾虚则腰不耐劳,故久坐久劳后诸症加重。脉尺部不足亦为肾虚之象。

药物治疗

治法:益阴补肾。

选方: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 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心热,舌绛脉细,加龟板、知母、黄柏。气短尿频加肉桂、杜仲、补骨脂。

方义:六味地黄丸是纯阴重味润下之方,能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手足心热,舌绛脉细,属肾阴亏损,故加龟板滋阴填肾,知母、黄柏坚阴燥湿。气短、尿频属肾阳虚,故加肉桂、杜仲、补骨脂之助阳温肾,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针灸治疗

治法:从肾论治,壮水补肾。

处方:肾俞,太溪。肾阳虚加热灸。肾阴虚加复溜。腹胀加三阴交。腰痛引胁腹仰俯不利加中封、带脉。

方义:肾俞是肾脏经气输注之处,太溪是肾经之原穴,二穴为伍,有益阴补肾之功。肾阳虚者加灸有助阳温肾的作用。足少阴肾经属水,复溜是肾经之经金穴,水经中之金穴,与手太阴肺经相联系,肺属金,为肾水之母,金能生水,故肾阴虚者取肺经有关的复溜穴。痛引胁腹,仰俯不利兼属肝经,故加足厥阴肝经之中封、足少阳胆经之带脉。

5.风寒腰痛

症状分析

卒然起病,腰痛拘急,痛引及项背,甚则尻、胭、周身关节均痛,腰间畏寒,得温则腰痛减轻,苔薄白,脉弦紧。

足太阳膀胱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入胭中……以下贯脯内”。足太阳经脉为风寒邪气所阻,轻则腰脊强痛,项背强几几,重则项如拔,脊痛,腰似折,胭如结,脯如裂,寒性收引,则腰痛拘急。朔风、寒流侵袭腰部,故腰间畏寒。寒邪得温则散,故腰痛得温则减。苔薄白、脉弦紧亦为风寒之象。

药物治疗

治法:祛风散寒。

选方:独活寄生汤。

独活 桑寄生,秦艽 防风,细辛 当归 芍药 川芎,地黄,杜仲,牛膝,人参,茯苓,甘草,桂心。

方义:独活散寒祛湿,专入下肢,与秦艽、防风祛风湿,止痹痛;方中四物汤养血调血,通经止痛;细辛发散风寒,且能止痛;杜仲、牛膝、桑寄生补益肝肾,助阳散寒止痛;桂心温通血脉,散寒祛湿。

针灸治疗

治法:祛风散寒,疏通经脉。

处方:肾俞,命门(二穴加灸),风池,阳辅。

方义:肾俞、命门如上所述。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经穴,是手足少阳与阳维之会穴,乃风邪人中流注之处,为搜风要穴。阳辅为足少阳胆经之经火穴,乃本经所生。清·岳含珍所撰《经穴解》中云:“……少阳本经为木,而中有相火,此穴乃为经火之穴,故少阳经风邪、寒邪、火邪,一切有余之症皆取此穴者,以泄本经之有余也。所谓盛则泄其子也。”

6.痰湿腰痛

症状分析

腰部有形作痛(如条状、菱形、三角形等结节,多位于腰骶部),疼痛绵绵不已,肢体倦怠,面色萎黄,苔腻,脉滑。

痰湿素盛之体,复感外湿,两湿相合,粘结为痰核,故腰骶部出现结节。湿性粘滞,故疼痛绵绵不已。湿邪困脾,化源衰少,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失于滋养,故四肢倦怠,面色萎黄。苔腻,脉滑亦为痰湿之象。

药物治疗

治法:燥湿化痰。

选方:二陈汤加味。

茯苓,陈皮,半夏,甘草,独活,苍术,牡蛎。

方义:二陈汤为治痰湿之基本方。半夏辛温而燥,功擅燥湿化痰;陈皮理气燥湿,使气顺而痰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炙甘草调和诸药。治疗腰痛,必加用独活引药下行,散风化湿;苍术健脾燥湿;牡蛎咸寒入肾经,以软坚散结,壮骨益肾。诸药合用,使痰化湿利,经脉通畅,通则不痛。

针灸治疗

治法:健脾化痰,散结通络。以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

处方:肿块结节处,太白,丰隆。

方义:结节处直刺,不捻转,直至结节底层,而后再行捻转提插手法,提插时要保持在一定深度,即病变部位的深度,得气后将针提起向五个方向刺入(合谷刺)。合谷刺是与脾相应的刺法,可健脾化痰,促进结节消散。太白为脾经之输土穴、原穴,针用补法,可健脾化痰,与胃经络穴丰隆相配是为原络配穴法,可加强健脾化痰之功,且丰隆为治疗痰病之要穴,《玉龙歌》载:“痰多宜向丰隆寻。”

7.劳损腰痛

症状分析

腰疼痛,固定于脊柱两侧,静卧疼痛不减,晨起疼痛明显,轻度活动后疼痛减轻。

劳作时腰部长期固定一种姿势,使腰部某处肌肉长期负担过重,气血供给不足而致病。动则气行,血亦随之而行,故轻度活动后受累肌肉气血供给略有改善而疼痛减轻。

针灸治疗

治法:舒筋活络。

处方:阿是穴(大分刺、小分刺)

方义:两块肌肉之间谓之大分,一块肌肉中的肌纤维束之间谓之小分,刺分肉间即《灵枢·官针》所载九刺中的“分刺”,针之可舒筋活络,疏导气血,因为劳损肌肉本身已经受伤,而针刺本身为创伤疗法,所以手法宜轻,以免损伤加重。

8.闪气腰痛

症状分析

有明显外伤闪挫病史,腰部无明显肿胀压痛,当体位变动或深呼吸、咳嗽、喷嚏时感到剧烈刺痛。

外伤闪挫后,致络脉气滞血阻,活动后,外周络脉空虚则疼痛加重。

针灸治疗

治法:通经活络,行气活血。

处方及刺法:远刺近动法。腰两侧痛则用攒竹,脊中痛则用人中。痛处轻刺法或刺络法,远刺委中放血,局部扬刺拔罐。

令患者直立,双脚略分开,浅刺远离腰部的攒竹或人中,进行捻转泻法,边令患者活动腰部;或浅刺压痛点,边行捻转泻法,边令患者活动腰部。

扬刺为《灵枢·官针》十二刺之一,即正入一针,旁人四针而浅,后代演变为梅花针,刺后拔罐放血10mL左右。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

(0)

相关推荐

  • 针灸止痛的治则与技巧

    痛是一种自觉反应,这种痛在生活体会和疾病过程中经常可以碰到.针灸止痛简便.快捷.有效,又无毒副作用,因此,可以预言,它在人类征服疼痛的斗争中,必将成为一种利器.无论是急性痛,还是慢性痛:是功能性痛,还 ...

  • 暗示、安慰剂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一.对痛的语言暗示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1.针刺中对痛的语言暗示对针刺镇痛的作用:针刺10分钟,61例痛阈平均数为193.77克,之后在测痛过程中主试者不断地对受试者说:"要注意,就要痛了,就要 ...

  • 金针王乐亭常用针灸方

    王乐亭擅长以金针医病,所以在群众之中素有"金针王乐亭"之美誉.1956年王乐亭除任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之外,还曾任北京第二医学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中医学会理事.北京针 ...

  • 针灸基本功:针刺的深浅及注意事项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针刺深浅,各有分寸,书本上颇不一致,而且穴道繁多,不易记忆.临床医生由于师承不同,经验各异 ...

  • 刺血疗法,你所应该掌握的一门中医绝技!

    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 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庖丁解剖学和您一起学解剖临床! 一,刺血心得手抄本 1. 对脑出血(中风)病人的救治: 凡出血者必昏迷,即刺印堂.太 ...

  • 刺血疗法,你所应该掌握的一门中医技术!

    一,刺血心得手抄本 1. 对脑出血(中风)病人的救治: 凡出血者必昏迷,即刺印堂.太阳.太冲.十指出血1-5滴,可促使早日清醒,减轻偏瘫的程度.记住:凡病人昏迷超过24小时者,偏瘫率在90%以上.如超 ...

  • 刺血高手:刺血疗法收藏版!!!

    刺络放血 刺血俗称"放血",又称"刺血",或称"点刺"就是用锋利的器械(一般指三棱针而言),在患者体表上某一部位刺破血管,使之流出一些血液, ...

  • 小儿常见病的刺血疗法

    小儿常见病的刺血疗法

  • 刺血疗法治百病:荨麻疹(一)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古称"瘾疹".本病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上,无论男女老幼均可发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病因] 原因甚多,概括言之,其因有三:①皮肤有湿, ...

  • 二十四种疑难杂症的刺血疗法

    刺血疗法在继承祖传绝技的同时,通过历代传承数以十万计的临床实践,以及长期的治疗观察和经验积累,从而使这一古老的疗法又得以进一步地发展.从<内经>记载只能治疗三十几种疾病,发展到能治疗人体九 ...

  • 急性咽喉病的刺血疗法

    I导读:小编在临床遇咽喉急症,局部放血亲测有效,正如文中魏老言"治疗咽喉急症,首当刺营放血,血出则热毒外泄.经络畅通.咽喉肿闭自消."(编辑/青立) 魏稼刺营治疗咽喉急症的经验 作 ...

  • 刺血疗法治百病:荨麻疹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古称"瘾疹".本病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上,无论男女老幼均可发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病因] 原因甚多,概括言之,其因有三: ①皮肤有湿 ...

  • 刺血疗法秘诀:血络为主穴位为辅

    刺血疗法秘诀:血络为主穴位为辅! 本院刺血科治疗取穴有其特点,与一般针灸专著所载不同,最常用的只有数个,少而精,但是疗效却好.下面着重介绍刺血科常用的穴位及主治. 最常选用的穴位是:头部的太阳.上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