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走三桥”
《清嘉录·走三桥》中讲:
“走三桥”的目的是“以却疾病”,于是有的地方又称之为“走百病”。明朝陆伸《走三桥》诗:
细娘分付后庭鸡,不到天明莫浪啼。
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引苏州吴江人周用《走百病行》:
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
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
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
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
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
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
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
▲ 图为第一代外白渡桥,建于1856年,原名威尔斯桥,从外滩英领事馆北望虹口,拍于1858年10月,图片来自Bath Royal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Institution
不过,上海城里人“过三桥”大多会选择走东门外的“学士桥”(又称“陆家石桥”,在东门外十六铺)、长生桥和如意桥,因为这三座轿的桥名寄寓——升官、长寿、发财,犹如中国吉祥三星中的“福禄寿”。
当然,其他地方妇女“走三桥”也会因地制宜,秦锡田《周浦塘棹歌》:
元宵例合走三桥,环洞新桥只二条。
词中的“环洞桥”即“度民桥”,“新桥”即“裕民桥”,均是横跨周浦塘的桥,现在早已找不到了。
“走三桥”是元宵颇流行的风俗,这可能是江南多水,多河流,而桥则是克服水阻的最有效的构筑物。清末,上海“走三桥”之风俗仍盛行,《图画日报·上海新年之现象·走三桥)的配画诗讲:
正月半夜走三桥,笑把邻家妹妹邀。
携手姗姗过桥去,凌波微步不胜娇。
一桥才过一桥连,步步高升直到巅。
难得良宵风景好,一行一步一流连。
行行已到第三桥,桥下潺湲涨暮潮。
倩影欲临春水照,故凭桥槛俯纤腰。
归途笑指月光寒,此月应教阿姊看。
字里行间已很难感觉到“过三桥“有“以却疾病“的目的,更有点像节日的外出游行活动。
▲ 黄浦江上四座大桥的美丽夜景,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卢浦大桥,总设计师林元培,图片来自档案春秋
“走三桥”,见薛理勇《上海掌故大辞典》620页
薛理勇
1947年9月出生于上海。1981年大学毕业后即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参加筹建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上海历史,中华文化风俗历史研究。现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等。已经出版的著作有《外滩的历史与建筑》、《上海租界史话》、《上海洋场》、“薛理勇说老上海丛书”等约六十余本;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词典》《上海掌故大词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