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走三桥”

▲ 2021牛年豫园灯会,图片来自上海黄浦
正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日,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月亮是“太阴”,代表女性,理所当然,元宵的风俗活动往往与女性有关。在上海及江南地区,“走三桥”是元宵十分重要的活动。
▲ 豫园九曲桥,1930年代

《清嘉录·走三桥》中讲:

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矫而止,谓之“走三桥”。

“走三桥”的目的是“以却疾病”,于是有的地方又称之为“走百病”。明朝陆伸《走三桥》诗:

细娘分付后庭鸡,不到天明莫浪啼。

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引苏州吴江人周用《走百病行》:

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

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

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

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

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

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

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

苏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
在宋代以前的著录中没有关于“走三桥”的记录,估计“走三桥”风俗起源于明代,以后蔚然成风。
▲ 上海县城图,图片来自1871年《同治上海县志》
上海是江南水乡,河道密布,水渠纵横,上海县城墙周仅9华里,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而城里就有肇嘉浜(今复兴东路)、方浜(今方浜路)、侯家浜(今侯家路)、薛家浜、中心河等许多条河流,仅在肇嘉浜上就有曹家桥(今曹家街口)、庄家桥(今庄家街口)、虹桥(今望云路口)、阜民桥(今光启路口)、鱼行桥(今灵济街口)、蔓笠桥(今抚安街口)等十几座小桥,在方浜上也有西马桥(今西马街口)、东马桥(今松雪街以东原有东马街,已废)、广福桥(今广福弄口)、陈士安桥(今旧校场路口)、馆驿桥(今馆驿街口)、如意桥(今安仁街以西)、葛家桥(今协大祥号西侧)、长生桥(今四牌楼路口)、益庆桥(今宝带弄口)等十余座桥,平均不到200米的河段上就有一座桥,间隔近的仅百米就有一桥,所以,上海人要跨三座桥实在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 原肇家浜(今复兴东路)上有一座木质大桥因近江海南关而称“大关桥”或“关桥”,至今在白渡路附近还有关桥码头等俗称地名。
▲ 外滩洋泾桥,北面为公共租界,南面为法租界,右侧木杆是早期的外滩气象信号台(1884-1907),图片来自国家图书馆

▲ 图为第一代外白渡桥,建于1856年,原名威尔斯桥,从外滩英领事馆北望虹口,拍于1858年10月,图片来自Bath Royal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Institution

不过,上海城里人“过三桥”大多会选择走东门外的“学士桥”(又称“陆家石桥”,在东门外十六铺)、长生桥和如意桥,因为这三座轿的桥名寄寓——升官、长寿、发财,犹如中国吉祥三星中的“福禄寿”。

▲ 明信片《上海轿子》,背景为清末上海县城内的石桥
▲ 万云桥,即学士桥,在小东门外。桥南为上海县城,桥北为法租界,俗称陆家石桥。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陆深捐银四百、米千石建。图片来自1909年《图画日报》
▲ 陆家石桥的南面通咸瓜街,北面通洋行街。图为《海上花列传》“赵朴斋咸瓜街访舅”的插图,背景即陆家石桥

当然,其他地方妇女“走三桥”也会因地制宜,秦锡田《周浦塘棹歌》:

元宵例合走三桥,环洞新桥只二条。

吾愿苏家桥改建,三桥走遍路迢迢。

词中的“环洞桥”即“度民桥”,“新桥”即“裕民桥”,均是横跨周浦塘的桥,现在早已找不到了。

▲ 题桥镇裕民桥,图片来自张乃清《上海乡绅秦荣光 秦锡田》

“走三桥”是元宵颇流行的风俗,这可能是江南多水,多河流,而桥则是克服水阻的最有效的构筑物。清末,上海“走三桥”之风俗仍盛行,《图画日报·上海新年之现象·走三桥)的配画诗讲:

正月半夜走三桥,笑把邻家妹妹邀。

携手姗姗过桥去,凌波微步不胜娇。

一桥才过一桥连,步步高升直到巅。

难得良宵风景好,一行一步一流连。

行行已到第三桥,桥下潺湲涨暮潮。

倩影欲临春水照,故凭桥槛俯纤腰。

归途笑指月光寒,此月应教阿姊看。

莫使姊夫嫌寂寞,早回好共月团圆。

字里行间已很难感觉到“过三桥“有“以却疾病“的目的,更有点像节日的外出游行活动。

上海城市高度近代化的进程,必然会对产生和流行于农耕年代的风俗以强大的冲击,而到了清末民初,上海的许多河道被填平筑路,那些传统“走三桥”的桥也被拆除而消失,上海人的元宵“走三桥”风俗也随之慢慢地消失,“走三桥”曾是上海人元宵习俗,如今,它早已在人们的记亿中谈化、消失。不过,许多上海人仍保持一种与“走三桥”相似的习俗——即新生儿满月的那一天,孩子的长辈也许会抱着小孩去过三座桥,而如今,拥有小车的家庭越来越多,人们可以抱着小孩开汽车去过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卢浦大桥,这应该是昔日“过三桥”的遗风,但这一习俗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称谓。

▲ 黄浦江上四座大桥的美丽夜景,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卢浦大桥,总设计师林元培,图片来自档案春秋

“走三桥”,见薛理勇《上海掌故大辞典》620页

薛理勇

1947年9月出生于上海。1981年大学毕业后即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参加筹建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上海历史,中华文化风俗历史研究。现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等。已经出版的著作有《外滩的历史与建筑》、《上海租界史话》、《上海洋场》、“薛理勇说老上海丛书”等约六十余本;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词典》《上海掌故大词典》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