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石 || 荣塘望郭泉井:龙剑故地风千古
西晋太康元年(280)迁县治于丰水以西(今荣塘镇),改“富城县”为“丰城县”。永平元年(291),时任县令雷焕挖狱基得春秋时期干将、莫邪雌雄宝剑,丰城因此闻名遐迩,荣塘也因剑闻名,被称为宝剑故里。后因朱熹于龙光书院倡学,写下著名的《心广堂记》一文,荣塘更成为文人雅士游学朝圣之地。
距荣塘集镇里许,有一个村庄叫望郭桥。相传,此地原有一桥,站在此处便可清晰看到旧县治城郭,故此得名。泉井村便位于望郭桥对面的田垄之中,村民为聂姓。聂氏之起源,据说始自于春秋时期卫国大夫食采于聂地(今河南濮阳),于是以封地为姓。其后子孙繁衍,不一而足。有一位叫聂友(字文悌)的,世居浙江钱塘,任丹阳太守,卸任后迁于淦阳(今新干)。聂友传八世至聂昭,任临川太守,寓于临川。十三世万二、万三从临川商山迁于清江板山,十六世聂斯立从板山迁至荣塘泰山,因此地有较大泉井,故称泉井。聂斯立被奉为泉井聂姓一世祖。后来聂姓人口不断增加,第六世聂伯宁在附近开基,建立新的村庄,为了区别两地,称老居为老屋,新居为新屋。这就是泉井聂姓的大致渊源。
泉井距荣塘集镇不过二三里之距,受剑气龙光之熏染、翰墨书香之教化,也是人才辈出,俊彩星驰,“显文章者有人,倡理学者有人,忠贞侠烈而庙祀者有人”,也算是一块风水宝地。明代景泰五年(1454),泉井学子聂元(字存善)进士及第,为这块龙光射斗之地增添了一抹亮色。聂元从小精研诗书,心气高傲,颇有宝剑故里的侠烈之气,参加完考试之后,正值中秋月圆,想到远在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殷殷期盼,顿生翱翔青云、建功庙堂之豪气,希望更有一个更高更大的平台,施展自己的平生抱负。感慨之余,写下一首《望第》诗:
聂元中进士后,先历任大理寺右丞、云南佥都御史(正四品)等职,成为泉井读书人的楷模。此后,聂氏族裔亦耕亦读,诗礼传家,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演绎着奋发向上的人生传奇。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时令丰城知县周光斗召集诸生,开科试艺,当他看到一位学生秀丽华藻的文章时,非常高兴,毫不犹豫拔为榜首。这位学生就是泉井人聂英。聂英对于能够遇到周光斗这样的“伯乐”而感到高兴,视其为恩师,而周光斗也非常喜欢勤奋好学的聂英,二人关系密切,成为莫逆之交,经常在一起谈诗论道,赏奇析疑。三年后,周光斗因工作失误被解除职务,仍与聂英往来不断。康熙丁酉年(1717),聂英等人重修泉井聂氏族谱,周光斗欣然命笔作序,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聂英的曾祖父聂应祥,是明代末年的贤士,不仅施粥济困,仗义疏财,还在康熙十二年担任过丰城县城的修复工作,受到上谕褒奖。时任县令莫凤鲲(广西人)联合当地乡绅,向朝廷奏请封赐,聂应祥以年迈体衰为由固辞不受,这种淡泊名利的行为更是受人敬重。聂英的父亲聂启泰(字泰来)也是个传奇人物,在九岁的时候被乱兵所掳,因为会骑马,乱兵都很喜欢他。次日早上天还没亮,乱兵拔营离去,觉得聂启泰只是个孩子,所以放松了警惕。在过桥的时候,聂启泰翻身下马,躲在桥下面,逃过一劫,顺利回到家里。可见人生在世须知有舍有得,吉人天相原是天分所至。
古话说,英雄惜英雄。和聂英一样与达官显宦相友善的聂姓族裔还有很多,如聂子杰,就曾与寓居于丰城的蔡秉公(南昌人,康熙二十七年进士,历官台州知府)相交甚厚,与丰城本地人雷曾(东城巷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后知巴东县)也是关系非常好的朋友,后来他们的孩子也同窗共读,成为世交。
在此后的数百年里,泉井聂姓族裔尊师重道,和邻睦族,帮困济贫,励志进取,为子孙后代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聂英在《泉井世居记》中写道:“士乐紘诵,农务耕勤,为商为贾,咸以礼义相尚焉。虽不敢自称为名族,亦犹然秉礼之家也。”大意是说,读书人很懂礼节,种田人安守本分,哪怕是做商贩的,也懂得礼尚往来的道理。虽然不敢自称为名门望族,也算是秉持礼义的世家。可见,聂姓族裔向来恪守耕读传家、崇义尚礼的家风族训,有着读书人与生俱来的高贵和正直。
耕读传家的风气到现在依旧盛传不衰。聂光国,字联榜,1925年出生,世代居住在泉井新屋。聂光国先生自幼家境贫寒,家里人含辛茹苦供养他读书。聂光国先生也很争气,早年以学行优等考入南昌师范高师部。毕业后,先是在荣塘小学教书,没多久奉调丰城二中,任总务主任。1977年奉命筹建丰城三中,是丰城三中重要的创建人之一。从教三十八年,聂光国先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桃李遍天下,受到世人尊敬。在他的影响下,子女数人均励志奋发,个个都成为栋梁之材。丰城教育名师廖彩龙先生曾赠诗曰:“含辛茹苦垒巢心,解衣推舔犊情。慈亲懿德垂风范,长教后人思无垠。”
进入祠堂请族谱,村民都要上香鸣炮,然后才小心翼翼从阁楼上取出谱箱,其表情肃穆凝重,倍显尊祖敬宗之虔诚。如此严谨的家风,令人油然而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