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山小种红茶历史考证

国内国外关于武夷红茶外销年代的记载,都说明正山小种红茶应是出现在16世纪中后期至17世纪初之间。首先正山小种红茶应是安徽祁门红茶的鼻祖。1876年,皖籍崇安县令余干臣告老还乡时将崇安桐木关的红茶的茶种和制作技艺带回到了安徽祁门一带,并在祁门至德渡街设红茶庄试制红茶,获得巨大成功,产生了如今闻名于世的四大世界红茶之一的“祁门红茶”。
而国内现有的宜红、宁红、滇红、粤红等的产生也都是在红茶的制作技艺由武夷山区传出后逐渐发展并成熟的。至于后来产生了世界四大红茶另外三种——印度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及斯里兰卡高地红茶,甚至后来的肯尼亚红茶等等,都是在中国武夷山桐木关的红茶栽培、制作技艺传出中国后才逐渐发展成熟的。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叫做罗伯特.福均的英国人(Robert Fortune)。
福均也算是一个中国通,在1842—1845年间,他曾作为英国园艺会的领导人在中国呆过。他掌握了中文、了解中国的习俗并且熟悉植物。因此,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看中,于1848年被派往中国的著名产茶区—黄山。他从黄山获得了大量的茶树品种与制茶技术。1849年2月,他致函英国驻印度总督,他希望能到著名的红茶产区—武夷山去考察一下。获准后,他同雇佣的中国随从到了武夷山,并从当地人那里打听到了一些茶叶秘密,特别是了解到茶叶的发酵处理。
了解了中国的著名茶叶产区的茶树以及茶叶生产技术后,福均准备回到印度,但他的茶叶技术仍然不能够生产出优质的茶叶。他知道只有中国的种茶和制茶人,才可以将茶叶生产的技术完整地传授给印度人,只有他们,才能在印度制出第一批优质的茶叶。
于是,他招聘了8名武夷山桐木关的工人,并于1851年3月把他们以及偷得的茶叶树种带到了加尔各答,最后落户到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阿萨姆。三年后,福均完全掌握了茶树的种植与制茶的技术。从此,印度阿萨姆红茶横空出世,印度、锡兰等英国殖民地的红茶逐渐成为世界红茶的主流。
“正山小种”红茶在五口通商前被欧洲人称之为武夷茶叶(WUYI BOHEA)。都是由山西商人(俗称山西马帮,近代山西省常氏庄园就是经营武夷茶叶的代表)经由桐木关---→江西铅山河口---→九江---→武汉---→天津或大同---→内蒙---→前苏联直至鹿特丹。再由荷兰商人售往欧洲大陆各地。最先它是以治病功能在药店出售。
1650年之前,“正山小种”红茶的经贸权可以说完全被荷兰人所垄断,但英国东印度公司看好中国武夷的茶叶市场,于1644年在厦门设立贸易办事处,开始与荷兰人在茶叶生意上短兵相接。1652年至1654年,英荷两国终于兵戎相见,爆发了第一次“英荷战争”。1665年至1667年爆发了第二次英荷之战,由于英国再度获胜,从而摆脱了荷兰人而渐渐垄断茶叶贸易。1669年英国政府规定茶叶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从此,英国政府由厦门收购武夷茶,大量将“正山小种”红茶输入欧洲市场。
红茶在17、18世纪已是我国高度海外贸易化的商品。“正山小种”红茶繁荣至18世纪初叶,大批的传教士及贸易商追根溯源来到“正山小种”红茶的原产地——桐木,进行考察及传教,并根据桐木原住民方言称“正山小种”为乌茶的这一语音,将原来的武夷谐音BOHEA改为BLACK TEA,取乌者黑色之意。(现桐木原住民仍称红茶为乌茶),由于他们的到来也从此揭开了武夷山保护区桐木物种基因库神秘的面纱。而“正山小种”红茶为适应消费者所需口味的不同,又衍生出了重烟型的烟正山小种LAPSANG,而LAPSANG的由来是因此茶在福州出口,贸易商根据福州方言称烟正山小种为LA熏的茶,LA 指的是松明。
据资料记载,早在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时带去几箱中国“正山小种”红茶作为嫁妆,带入英国皇宫,据传英国皇后每天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先泡一杯“正山小种”红茶,为此“正山小种”红茶成为贵重的珍品。随后,安妮女王提倡以茶代酒,将茶引入上流社会,为此正山小种红茶作为当时的奢侈品,后逐渐演化成“下午茶”。
此后在英国,正山小种倍受皇室成员的青睐,尤其是英女皇。所以正山小种又有英国“皇室茶”之称。在此期间,老茶师、英国人诺顿夸奖说:“喝这种茶胜过饮人参汤。”英国17世纪著名诗人拜伦在他的著名长诗《唐璜》里写道:“我觉得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BOHEA)”。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