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潮祖讲授真武汤运用心法(三):阳虚水湿阻滞医案
编者按:此为前文陈潮祖讲授真武汤运用心法(一)陈潮祖讲授真武汤心法(二)续篇
陈潮祖:肾阳虚了,就可以出现:肾阳虚不能化气;肾阳虚不能化血;肾阳虚不能化津;肾阳虚不能化精。就可能出现这四种基本病理改变。
第一,阳虚不能化气。
详见真武汤心法(二)
第二,阳虚不能化血。
使用真武汤是治疗不了的。骨髓是具有造血功能的,肾主骨生髓,但真武汤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陈老以医案说明)
医案:杨某,女,再生障碍性贫血,血色素只有3克多,而且一个月须输一次血。当时予以真武汤加人参鹿茸等治疗。药后血色素能升到8克多,也会有三四个月不输血,也行。但是这个不算治好,因为只要一停药,隔上三五天不吃药,人又不行了。前后治疗一年多,计算起来,附片吃了四十多斤,人参吃了十斤。后因输血感染了肝炎病毒,发展成黄疸型肝炎。此如“双斧伐枯树”,最后不治身亡。
通过上案,故言“阳虚不能化血”的情况,真武汤是不能治的。
第三、阳虚不能化津。
这是这个方治疗的重点。
阳气虚衰以后,不能蒸腾气化,从而水液停聚,不能化为生理性的津液,而成为1.痰2.饮3.水4.湿 这四大类病理性的产物。从临床上看,治疗这四类病理产物,都可以使用真武汤。
阳虚不能化津表现的临床证象主要是水液失调,具体有如下几种情况
1. 水湿停聚阻滞
如小便不利或不通,湿滞体表表现出的酸、软、重、痛和水气凌心表现出的心悸、怔忡,犯于肺的咳嗽、气喘及壅闭五官七窍的水液阻滞的病症。
【医案】阳虚湿郁-癃闭案
肖某,男,56岁。1991年10月5日,以小便排泄困难,前来吾师(陈老)处就诊。
自述:4年前即出现小便排解不利,小腹膨胀而排解细 小,冲击无力,每次小解需费时数分钟,且有逐渐加重之趋势。 曾投某中医师处求治,连续服用木通、前仁、茯苓、泽泻类药数十剂,初服尚有一定疗效,久则效果不显,且停药即发。近月 来症状加重尤为迅速,时有点滴不下之症情发生,每发必导尿而后安。
问诊:小便不利时即手脚发胀,自觉皮肤绷紧,关节屈伸不利,余无所苦;望诊:眼睑浮肿,目下隆起如卧蚕,舌淡胖有齿痕;切诊:六脉细缓无力。
诊断:癃闭。
辨证:肾阳虚衰,水湿郁滞。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
熟附片30g(先煎60分钟)炒白术20g 茯苓30g 生姜 30g 白芍30g
上方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剂。
二诊:前方1剂未尽,尿量大增,服3剂,精神、脉象好转,小便通畅,但仍觉排尿乏力。原方生姜易干姜15g,白芍减至15g,加红参10g、川牛膝10g、台乌5g,连服10余剂,精神倍增,排尿正常。
讨论:
[1]本案前期治疗是典型的阳虚而纯用通利,虽可取快一时,久则有愈利阳气愈伤之弊。
[2]治水之法,当发汗与利小便并重,故初诊重用生姜, 欲借其辛散以开宣肺气。二诊时肺气已宣,小便已畅,但元气未复,故加人参以补益元气。本病大多病程较长,阳虚水停、水停气滞,气滞血瘀,是本病基本病理过程,故加牛膝、台乌行气活血,去旧生新,以助其康复。
【医案】阳虚湿阻-眩晕案
刘某,女,74岁。1993年2月27日,以患高血压6年,就诊于吾师(陈老)。
自述:家族并无高血压病史,六年前夏天,自觉头昏脑胀,初以为感受暑热所致,未十分留心,自购桑叶、菊花泡水喝,不仅毫无好转,且日渐加重,竟至头胀而痛,举止漂浮,急去区医院诊治,门诊病历记录血压:190/135mmHg,诊为高血压,从此长期服用罗布麻叶片、天麻定眩丸等药,无法中断,停药即血压升高,旧病复发。问诊:口淡,便溏,长期腰部软胀而痛,耳鸣心悸;望诊:形丰面白,舌胖苔润;切诊:六脉弦缓。
诊断:眩晕。
辨证:阳虚湿阻。治法:温阳利湿。方药:真武汤加味。
干姜15g白术15g白芍15g茯苓30g川牛膝20g泽泻20g桂枝10g制附子30g先煎60分钟上方水煎服,1日1剂,服2剂,昼尿大增,夜尿反减少,眩晕消除,测得血压150/90mmHg,而且自觉精神清爽,四肢轻健有力。吾师嘱其2日1剂,再进10剂。追访半年,未再复发。
宋兴按:
[1]本病初发之时,患者已年近六七,阳气衰于内而膜腠津气不化,又时当夏令,暑热逼蒸于外而膜腠津气膨胀,压迫脉管,发为高血压。阳虚是本,暑热是标。治当温阳行水,解暑化浊,而非单纯血管扩张类降压药所能根治,今虽岁历六载,其阳虚的基本病理只有加重而无改变,故治疗仍当以温阳化气行水为主,非真武汤难以胜任。方中加桂枝以通阳化气,加泽泻以助利水之功,加川牛膝以导其血气下行,故收效更著。
[2]以膜腠津气不化,脉管壁夹层浊阴潴留,压迫脉管而解释阳虚型高血压之病理。实吾师(陈老)之首创,形象、深刻,很有说服力。
[3]血压升高,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更不完全是阳气亢盛,不得一味清降潜镇。火热逼迫者有之,阴虚阳亢者有之,阳虚湿遏者亦有之。当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医案】宋兴-阳虚耳聋案
刘某,男,47岁。1991年11月23日,以两耳听力下降进行性加重2个月,前来就诊。
自述:两耳听力逐渐下降,呈进行性加重,原因不明。经西医专科检查无特殊发现,逐投中医治疗。先后更医数人,服蒿芩清胆汤、黄连温胆汤、龙胆泻肝汤若干无效,且有愈治愈聋之势,心甚惶恐。
问诊:素无大病,唯长期腰膝乏力,劳则遗泄,大便解如羊屎状;望诊:貌清瘦而目黯,神委顿而言怯;舌淡胖,苔厚腻而黄;切诊:六脉细数,余无特殊。
诊断:耳聋。
辨证:阳虚窍闭。
治法:温阳益气开窍。
方药:真武汤化裁。
白芍20g 茯苓20g 干姜15g 人参15g 北细辛3g 炒白术15g 制附片30g(先煎1小时)
上方水煎服,1日1剂,连服5剂。服1剂,舌苔减退十之六七,大便颗粒增大如鸽卵,腰软顿除。2剂未尽,至午,耳内“噗”然声动,听力恢复,大便球解如驴粪。服至5剂尽,自觉听力恢复正常,二便一如常人。
宋兴按:
本病属肾阳虚衰之证,其人貌清目黯,神萎言怯俱 是本元亏虚之象;舌淡胖、脉细数,皆为阳气不足之本质表现; 舌苔厚腻而黄,是阳虚运化不力,内生湿浊蕴结,久郁化生浮热之征,而非六淫之邪所致;腰为肾府,以其强弱,可测肾之盈亏,长期乏力,正是衰怯之象;“肾者作强之官”,劳则遗泄,更证其虚不耐劳,封藏职能脆弱;大便球解,是阳虚水凝不化,水冻舟停所致。
本病大虚而有实状,稍有疏忽,便真相迷失,故前医一误再误,使正气愈益耗损,越治越聋。肾开窍于耳,邪阻机窍,肾气欲通无由,可致耳聋;肾气虚衰,上达无力,亦可致耳聋;实则当以开泄为治,虚则当以补益建功,是不用通而通意存焉。
未完待续。
编辑|袁韬
整理|李筠、李海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