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亲书“东原厎平”

《尚书》载:“大野既潴,东原厎平”,是山东省东平县得名之始。
中国在尧王时期,普天下洪水满溢,民不得耕种,生活极度困难。尧王曾根据民众意愿,遣派鲧(音:gǔn)治理天下洪水,没有成功。

X
明代戴村坝


隋代白佛山大佛


戴村坝


东平湖湿地


东平湖湿地

尧王去世,舜帝摄位,洪水照样泛滥。舜帝便命鲧的儿子禹为水官,排除洪涝,解天下之危。禹是一位精明强干具有高超智慧的带头人,他总结了父亲鲧的治水之经验,吸取教训,以疏导为上策,使天下众水入海,救民众之祸患。
禹带领民众吃尽千辛万苦,踏遍无数山川,度过严寒酷暑,察看地形,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禹掌握了天下地理形势,根据山势高低,河水流向,峡道宽窄而划定九州,依次治水。
一日,大禹乘木筏来到东原(今东平区域),见东原之水茫茫一片,漫无边际。东原民众到山区避水,躲在高山上,生活非常艰难。大禹不辞辛苦,找到居住在峗山(今白佛山)和腊山的人们,将他们群体中的头目召集在一起,研究治水方案。东原领头人说:天下之水皆聚兖州,兖州之水多在东原。东原地处济汶交汇间,九河之水泛泛东来,纳中国西部万江之水。治水先治东原之水,如釜底抽薪,东原的水治好了,治水的主要矛盾就解决了。禹王听后,认为这是治理天下洪水的良策。大禹便带领东原父老万众一心,手持铁锨、镐头等,逢山开路,斩木通道,滚石疏浚,狭水拓宽,东原九河依次治理。若问哪九河,一曰,二曰太史,三曰马颊,四曰覆铺,五曰胡苏,六曰鬲津,七曰锔盘,八曰简洁,九曰河水。大禹和东原人民同甘共苦,不分昼夜连轴干。经数年奋战,九河疏通,众水归海。排除了“大野既潴”,实现了“浮于济累达于河”之目的,终于制服了东原洪水。
当禹王乘车告别东原人民转战青州的时候,东原老幼拦车叩头,禀告东原治水还有不彻底之处。禹王问还有哪里?父老乡亲回答道:“岱山入东原之汶水”。汶水与其它河水相比较名气很小,但夏秋汛期给东原人民带来的危害却不浅。六、七月间暴雨连降,汶水如无人驯服的野马横冲直闯,好好的山坡地被冲跑,平原的庄稼被淹没,桥梁被掀,房屋被冲垮。禹王听到汶水作恶多端,便又接着治理汶水。禹王挑选了有治水经验的几位专家,察看汶水的来龙去脉。经调查发现,汶水之源有三:一出莱芜原山之阴,一出莱芜原山之阳,一出岱山之阳仙基岭南。三股汶流至静封汇合。禹王决定,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施工。汶水行走平原易泛滥的地方,一律筑厚土墙。所谓“水来土掩”出禹王治汶水之说。汶水冲垮的桥梁,一律以巨石固垒,抗御汶涛。狭窄湍(音:tuan)急之处,劈崖斩壁,拓宽水道。激流转弯处,筑以石堰迎之,调转流向。有条件的山田,能够引灌的,筑漫脊以浅蓄而又能保持水土。经柴、郕、蛇皇丘、刚、富城、鄣、无盐、郈、寿、须昌北流至鱼山入海。汶水制服了,禹王和东原人民共同庆贺,东原大地一片欢腾。禹王辞别东原,驱车赶往青州,继而和全国人民一道,将九州洪水疏通入海,普天下呈现出五谷丰登、四海升平的繁荣景象。
舜帝去世,大禹继承帝位,定都安邑,国号夏,就是历史上的夏朝。当禹王为政时期,还是念念不忘水利。他度察全国的河流时,重返东原,见到东原人民男耕女织,五谷丰登,牛强马壮,原野上的人们鼓腹讴歌。见此景象,禹王亲笔写下“东原厎平”四个大字,表明了他治理东原水患的的胜利成果,且载于《尚书·禹贡》一书。由此可知,东平四千多年的文明史有文献可证。明代正德四年,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王宠说:东平有禹迹。读《禹贡》之书,求禹功之序,当于此评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