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调研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调研
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动教育历时弥久才被学校系统接受,这是对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而得出的结论。
B.儒家和墨家受道家思想影响,认为体力劳动者是逐利的小人,所以轻视劳动和劳动者。
C.仅将劳动作为谋生的手段,和仅将劳动教育作为技能训练的方式都是当下对劳动的误读。
D.德国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以及职业追求作为其重点。
2.下列对材料二表格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纲关注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教育,涉及家政、技术、经济三大领域,对生活规划与职业导向两个主题的教学内容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
B.就家政领域而盲,大纲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和个人的饮食,分析性别对家政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下的社会与家庭事务价值观。
C.就职业导向而言,大纲引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与规划,培养组织能力、动手能力等,增强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参与意识等。
D.大纲除了教育7/8年级学生了解和掌握某些职业技能外,还注意引导学生在进行个人职业规划时,首先考虑性别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选出下列教育活动中不能体现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目标的一项
A.学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一年级开展刺绣、雕刻、泥塑等兴趣活动。
B.学校开展研学旅行、专业实习等,组织学生参观“十三五”劳动成果展。
C.学校举行消防安全演练活动,指导学生学会使用灭火器,懂得紧急避险。
D.学校用宣传语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时代意义,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意识。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第②段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两则材料阐释下列这幅漫画的内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盲人夫妻
迟子建
(选自《逝川》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颜色”为线索,写了盲人夫妻吴自民和王瑶琴对颜色的追求,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空间。
B.吴自民把街道说得又脏又乱,把“能看见”说得很不好,希望妻子不要为孩子可能是盲人而忧虑。
C.“忙乱中她竞然吞下了儿粒山楂籽”这一细节体现出王瑶琴内心世界的犹豫、慌乱、纠结和不安。
D.小说中写“刘奶奶用剪刀挑了她孙子的前胸”为盲人夫妻思想的转变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7.下列评价不符合本小说的一项是( )
A.迟于建的小说中常采用上帝视角,叙述者是无所不知、无处不在的,既能够看到人物、事件的外部状态,也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感知其所思所想。
B.迟于建坚守着民间立场的写作原则,对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她的作品钟情于书写小人物在他们平凡的生命历程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C.迟子建不仅是向我们推演一个个悲剧,更是在寻觅悲剧背后的原因。比起简单的描写底层生活的小说,她的作品显然超越了表象的痛苦,直抵命运的本质。
D.迟于建竭力批判城市阴暗的一面,渴望以乡土文明的纯净来抵抗城市文明的浮华。她想要在文学作品中构筑一个完美的乡土世界,以作为她精神上的故乡。
8.小说的结尾写王瑶琴“光明灿烂”的梦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请简要分析。
9.孙绍振认为:“情节的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常规……把人物隐藏在深层的心态甚至潜意识心态揭示出来。”请结合本小说简要说明哪些情节体现了“把人物打出常规”。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选自《明史·黄道周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月进至婺源/遇大清兵战败/被执至江宁/幽别室中/囚服著书/临刑/过东华门/坐不起/曰/此与高皇帝陵寝近/可死矣/
B.十二月进至婺源/遇大清兵/战败/被执至江宁/幽别室中/囚服著书/临刑/过东华门/坐不起/曰1/此与高皇帝陵寝近/可死矣/
C.十二月进至婺源/遇大清兵/战败/被执至江宁/幽别室/中囚服/著书/临刑/过东华门/坐不起/曰/此与高皇帝陵寝近/可死矣/
D.十二月进至婺源/遇大清兵战败/被执至江宁/幽别室/中囚服/著书/临刑/过东华门/坐不起/曰/此与高皇帝陵寝近/可死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艰,指遭遇母丧。古时朝廷官员遭逢父母的丧事要辞官守丧,称“丁艰”“丁忧”。
B.圜土,是监狱的通称。秦汉以前监狱多为圆形土牢,故名。古人也用“缧绁”称监狱。
C.元良,意思是大善至德,一般指大贤之士;也是太子的代称。文中指郑郧这一大贤之士。
D.移疾,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与“乞休”“告老”“乞骸骨”义相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道周敢于上疏直言,多次触怒皇帝。在营救故相钱龙锡、维护郑郧以及皇帝任用杨嗣昌等事件上,黄道周一再进谏,乃至遭到贬官调任。
B.黄道周能够自我省察,善于总结不足。他坦承自己有“三罪”“四耻”“七不如”,在“七不如”中,从多个方面和别人相比,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C.黄道周节高不谐流俗,一直难得重用。张至发掌权,不用黄道周,同僚为黄道周鸣不平,但皇上下诏责备他;朝廷推荐阁臣,他虽在候选之列,最终未被选用。
D.黄道周挽救民族危亡,毅然挺身而出。国势衰微,朝廷大权掌握在郑氏手中,大帅恃恩观望,黄道周主动请缨,募集军队,所到之处,远近响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必膝行前,道周独否,魏忠贤目摄之。
(2)帝疑道周以不用怨望,欲为郑鄤脱罪,下吏部行谴。
14.黄道周说自己“不如郑郧”为何会遭群臣指责?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楚江怀古①
马戴
其二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芦洲生早雾,兰湿下微霜。
列宿分穷野,空流注大荒。
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装。
其三
野风吹蕙带,骤雨滴兰桡。
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
阴霓侵晚景,海树入回潮。
欲折寒芳荐,明神讵可②招。
(注)①唐宜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②讵可:岂可。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二》一、二联写景,“芦洲”点明地点为江畔,“早雾”“微霜”点明时间为秋晨。
B.《其二》颈联的景象雄浑阔大,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C.《其三》首联中“蕙带”“兰桡”两个意象沿用了《离骚》的“芳草美人”的写作传统。
D.《其三》颈联中“侵”“入”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晚雾弥漫,江水冲刷岸树的场景。
16.这两首诗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这两首诗作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歌咏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陆游的《书愤》中同样歌咏诸葛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是对种树人提出的保全树木天性的要求,对我们如何育人也有启发意义。
(3)唐人诗中常用“杜鹃”这一意象来表达凄伤之情或眷恋故土之意,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你觉得那街简直像丝带一样,它轻柔地延伸着,等着你抚摸条条纹理。
B.你觉得那街分明像河流一样,它潺潺地流动着,等着你踏出阵阵水花。
C.你觉得那街简直像潜龙一般,它静静地伏卧着,等着你唤醒它的活力。
D.你觉得那街分明像布匹一般,它平静地铺展着,等着你踩平它的褶皱。
19.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仿写两句话,与画波浪线的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通过对古人名和字的分析,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请结合上文作简要概括。
七、语言表达
22.冬奥会组委会计划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体育图标”配上文字,彰显冰雪运动的特色和魅力。请从以下图标中任选一幅,配上一段文字,要求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答案以及解析
1.B
2.D
3.C
4.首先提出许多思想观点、文化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系统化、理论化并得以保存和延续这一观点;然后指出道家对手工业者的看法及对后世的影响;接着分析包括儒墨在内的诸子百家对劳动及劳动者轻视的态度;最后得出诸子百家对劳动的态度造成了对劳动教育忽视这一结论。
5.劳动是人类获得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自己,也在劳动中不断地发展和充实自己,从而实现社会价值;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是培育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劳动教育的内容应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来选择。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逐利”是道家的看法,而非儒家和墨家的看法。原文的表达是“道家……主张‘大巧若拙’‘朴散为器’,将手工业者的匠心与逐利者的心机联系在一起,认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首先”没有依据,表格中“个人的职业规划”和“男性、女性的职业选择”是并列关系。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仅仅是技能培训,不能体现“价值观”“劳动素养”。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先指出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社会繁荣的时代,接着提出此段观点,“许多思想观点、文化传统都在这个时期被系统化、理论化,并且在秦汉以降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得以保存和延续”;
第二个层次是分析道家对手工业者的看法,“道家……主张‘大巧若拙’‘朴散为器’,将手工业者的匠心与逐利者的心机联系在一起,认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并指出这种看法对后世的影响,“后世知识分子对‘奇技淫巧’嗤之以鼻,将手工业者视为只会钻营的小人,盖是受此影响”;
第三个层次,先分析儒家对劳动者的态度,他们认为“君子”“其与从事生产劳动的‘小人’有着不同的社会分工”,并举出《论语》中“樊迟问稼”一事以及《孟子·滕文公上》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以及《荀子·国富篇》中“君子以德,小人以力”等例子,证明儒家对劳动者轻视的态度是有继承性的,然后指出这种态度的影响,“儒家学者重视个人德行与治学态度的培养,将生产劳动排斥在教学活动之外”;此外这个层次也提到了墨家与儒家态度的一致性,《墨子·鲁问》中说“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可见包括儒墨在内的诸子百家对劳动及劳动者轻视的态度;
第四个层次得出结论,诸子百家对劳动的轻视态度,“这种态度反映在教育上,就表现为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均忽视劳动教育,日常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常态”,造成了对劳动教育忽视。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图文转换的能力。
这幅漫画中一个小孩正在拿着一个写着“热爱劳动”的喷壶浇一棵苹果树;而后面一只大手拿着一个写着“劳动教育”的喷壶在浇小孩头部的幼苗。这则漫画体现的是对劳动教育本质的重视,即教育孩子从小就要“热爱劳动”。分析内涵时要联系文本中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观点。
材料一第三段指出,人类误读了劳动的价值,窄化了劳动的内涵,“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自己,也在劳动中不断地发展和充实自己。劳动不仅是人类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也是人提高审美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实现社会价值的基本途径”;
而漫画中孩子在浇的苹果树上结满了果子,这正说明劳动是人类获得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孩子通过劳动获得劳动成果,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教育者通过劳动培养了孩子,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可见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自己,也在劳动中不断地发展和充实自己,从而实现社会价值;
材料一第四段指出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劳动教育最械心、最本质的目标只能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育受教育者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等劳动素养’”;而漫画中的教育者树立了孩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他“热爱劳动”,这正说明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是培育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
材料二中介绍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就,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颁布的主体中学7/8年级劳动技术教学大纲则告诉我们,劳动教育的内容应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来选择;而漫画中的孩子拿着喷壶浇水,恰恰是他能够力所能及的劳动,这说明劳动教育的内容应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来选择。
6.A
7.D
8.盲人夫妻现实看不见的生活和梦中的“光明灿烂”形成强烈反差;表现作者对盲人夫妻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乐观的赞美,对现实世界那些看得见的人们的浮躁、冷漠的批判;照应小说的开头,写出王瑶琴内心认识的转变。
9.王瑶琴怀孕了,本是喜事,盲人夫妻却为此而忧虑;夫妇靠卖报纸本已艰难谋生,却要考虑给孩子换眼睛的巨额费用;缺陷原本是不好的,但强强的这件事却让他们悟到了缺陷会使人更加努力,从而对未来充满希望。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
A.以“颜色”为线索错,文章描写了王瑶琴怀孕后先是担心这个孩子也是盲人,然后讨论要不要这个孩子,该如何给他治眼睛等等,可见文章应该是以“要不要孩子”为线索。
故选A。
7.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主旨、手法等的评价能力。
D.小说与“乡土文明”无关。文章只是用“半个月下来,只筹措到了二十多元钱”,王奶奶和强强的故事批判城市阴暗的一面,并没有写用“乡土文明”来抵抗城市文明的内容。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对某些情节、段落的作用的分析鉴赏能力。
小说的结尾写王瑶琴“光明灿烂”的梦,梦中有“紫色的房屋”“浓绿的太阳”“狸红色的报夹”和“五颜六色”的报纸,梦中的“光明灿烂”与盲人夫妻现实看不见的生活形成强烈反差;
梦在某种程度上是人内心的反映,尽管王瑶琴和吴自民都是盲人,只能靠卖报纸为生,还担心怀的孩子是盲人,但梦中的“光明灿烂”却反映了他们的乐观,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这个美好的梦境与现实世界那些看得见的人们的浮躁、冷漠也形成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中那些阴暗面的批判;
这个梦境与开头王瑶琴的担心“我担心这孩子生下来是个瞎子”,甚至不想生下这个孩子形成照应,王瑶琴通过募捐的事和强强的事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把孩子的一切都给准备好了”“要让他有点什么不足,缺陷会使人更加努力”。结尾这个梦写出王瑶琴内心认识的转变。
9.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写和写作技巧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抓住题干中“打出常规”四个字来分析概括文中的情节。
比如文章开头写王瑶琴怀孕了,可是她却哭了,“‘我担心这孩子生下来是个瞎子’王瑶琴的眼泪又纷纷下来了,‘我不能让他失明。’”,怀孕本是喜事,盲人夫妻却为此而忧虑。这是“打出常规”;
再如王瑶琴夫妻的生活很拮据,他们以卖报纸为生,而考虑到孩子可能是个盲人时,却要为孩子换眼睛,“‘我们上哪弄那么多钱给他换眼睛?’‘卖报。’吴自民想起了他自己的眼睛”。夫妇靠卖报纸本已艰难谋生,却要考虑给孩子换眼睛的巨额费用,这是“打出常规”;
再如,强强的事让他们对缺陷有了全新的认识,“‘不能把孩子的一切都给准备好了,’王瑶琴抚摸着腹中的胎儿说,‘要让他有点什么不足,缺陷会使人更加努力。’”,缺陷原本是不好的,但强强的这件事却让他们悟到了缺陷会使人更加努力,从而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是“打出常规”。
10.B
11.C
12.C
13.(1)按照旧例,必须用膝盖跪行向前,唯独黄道周不这样,魏忠贤用眼睛盯着威吓他。
(2)皇帝怀疑黄道周因为不受重用而心生怨恨,想要为郑鄤开脱罪责,(就把黄道周)交付吏部责罚处置。
14.表象上:郑鄤杖打母亲为人诟病;皇帝圣旨已经讲得明明白白,黄道周还要颠倒是非;实质上:黄道周不随流俗,被人畏忌。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十二月进抵婺源,遇到大清部队,战败,被押到江宁,幽禁在正室以外的房间中,穿着囚服写书。将受死刑,行经东华门,坐在地上不肯起来,说:“这里与高皇帝的陵墓接近,我可以死了。”监刑的人听从了他。
由后面的“被执”可知“战败”的主语是明军,而不是前面的“大清兵”,应在“战败”前断开,排除AD;“别室中”是一个地点词语,中间不能断开;“囚服”修饰“著书”,二者也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中指郑鄤这一大贤之士”错,应指太子。原文的表达是“其冬,择东宫讲官……至发言:‘郧杖母,明旨煌煌,道周自谓不如,安可为元良辅导。’”“东宫”指太子,因此这里的“元良”也指太子。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但皇上下诏责备他”错,应为“(同僚)上书推荐并要让位给黄道周”。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故事”,按照旧例;“膝行”用膝盖跪行向前;“独否”,唯独……不这样;“目慑”用眼睛盯着威吓。(2)“不用”,不受重用;“怨望”怨恨;“行谴”,责罚处置。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黄道周说自己“不如郑郧”为何会遭群臣指责。
相关语句是黄道周说自己“文章意气,坎坷磊落,不如钱谦益、郑鄤”;而当时“鄤方被杖母大诟,帝得疏骇异,责以颠倒是非。道周疏辩,语复营护鄤。帝怒,严旨切责”,因此表面上看郑鄤杖打母亲为人诟病;皇帝圣旨已经讲得明明白白,黄道周还要颠倒是非;而实际是“道周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严冷方刚,不谐流俗。公卿多畏而忌之,乃藉不如鄤语为口实”,可见实质上是黄道周不随流俗,被人畏忌。
参考译文:
15.A
16.同:都表达了被贬后的落寞心境。其二的“惊鸟”“寒蛩”、其三的“骤雨”“阴霓”等哀景抒发的都是被遭贬后内心的哀伤悲凉之情。
异:对被贬的人生态度不同。其二“聊自整云装”等有能暂得于己的洒脱;其三“明神讵可招”等有渴望得到重用却不得的无奈。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点明时间为秋晨”错。“早雾”的“早”是“早早”升起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和“候明月”看时间是傍晚。
故选A。
1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先看相同点。注释中提示,唐宜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因此,这两首诗都是在被贬之际所作,诗中都含有被贬后的落寞心情。其二中写“惊鸟”受惊吓后边鸣叫边消失在天际,这“惊鸟”恰像是诗人自指;而“寒蛩鸣我傍”,则是以声衬静,写出了无人陪伴的孤独寂寞。其三中写“屈宋魂冥寞”是借屈原来抒发自己的不平,而“江山思寂寥”则是借景抒发自己的寂寞;“骤雨”“阴霓”等哀景抒发的都是被遭贬后内心的哀伤悲凉之情。
再看不同点。其二尾联“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装”,诗人在等待明月升起,好欣赏月下山景;“聊自整云装”则有者自在洒脱的闲适之意,表明诗人有能暂得于己的洒脱;而其三尾联“欲折寒芳荐,明神讵可招”,则一方面希望有人能够识得人才,推荐自己;一方面又担心“明神”不肯召见;此句表达了渴望得到重用却不得的无奈。
17.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名世、莳、暮、猿”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B
19.看到了祥林嫂在热闹忙碌的新年拄着破竹竿的背影,嗅到了小伙伴在轻松愉悦的月夜偷摘的罗汉豆的清香。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老街令人“放松和陶醉”,“长得仿佛没有尽头”,有少女般的“妖娆”“仪态万千”,可见老街绵长、充满活力。
A.表现柔和;
B.能够表现绵长与活力,而且“踏出阵阵水花”与前文“闲走”呼应;
C.表现厚重;
D.表现平展。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语境中有“单四嫂”“鲁镇”“鲁迅”等字样,说明句子的内容应当与鲁迅作品、与鲁镇有关,考生可以联想到的有《祝福》中的“祥林嫂”,有《故乡》中“听戏”“偷豆”等情节。
形式上,句子要与“听见了单四嫂子在空虚寂静的夜晚呼唤宝儿的哭声”构成排比,可以用“看到了……”“嗅到了……”的格式来写。据此仿写句子即可。
20.①是与名相表里的②名与字也可意义相反③名是幼时起的
21.称用上有谦尊之别,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礼制上有取用规限。
【分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上句“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及后文“所以字又称‘表字’”,说明“名”与“字”是有关联的,且有“表”“里”的关联。据此填写“是与名相表里的”;
第二空,前面举例说明的是“名与字可以意义相近”,而后面举例“如吕蒙字子明,‘蒙’为不明”说明的“名”与“字”意义相反,据此填写“名与字也可意义相反”;
第三空,前面说“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可见名是幼时起的,据此填写“名是幼时起的”。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与表达准确、简明等能力。
这段文字的前两段是关于“名”和“字”的意义关联的,据“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名”与“字”可以意义相近或相反,可知“名”与“字”意义上有密切关联。
第三、四段是介绍“名”与“字”起的时间,供谁呼唤、谁不能呼唤等,可见“名”与“字”称用上有谦尊之别,礼制上有取用规限。
22.花样滑冰:冰刀与冰面亲密接触,在跳跃与旋转中,像旋风一般,展现柔美与力量的完美结合。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题目要求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体育图标”配上文字,彰显冰雪运动的特色和魅力。
考生要根据图表的动作、姿态以及文字提示来了解具体项目的特点,比如短道速滑,是速度与技巧的结合,冰球是耐力与团队精神的融合,高山滑雪是勇敢、力量与技巧的组合等。然后用生动的文字将这项运动的特色和魅力表达出来,这就需要用到修辞手法。比如写花样滑冰,可以运用比拟,冰刀与冰面“亲密接触”;可以用到比喻,“像旋风一样”等。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