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原著爱猜忌的世钧和刚烈的曼桢,他们的爱情,痛多于甜
在知乎,有读者问我,张爱玲的《半生缘》,多大的年纪读比较好。
我答:最好是20岁以上到45岁的中青年人。
为什么呢?
20几岁的人,开始渐渐成熟,开始谈情说爱,懂得两性间的关系。而张爱玲的小说,又不仅仅唯爱情至上,只讲爱情,那样,就太狭隘了。在她的小说里,通过小人物的故事,读懂的都是人性。
什么年纪的人才会看透世间的复杂,逐渐懂得人性?答:中年人。
中年人才真正成熟,对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才有了痛彻心扉的体悟。所以,读她的《半生缘》,才会感悟到:世间的许多事,因为一件小事,一句话,或者一个决定,都会影响着命运的发展。从这些事情中,体会到作为一个人的无奈。
我每每读到沈世钧和曼桢这对情侣之间的文字时,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叹息感。我常常在想,假如世钧不是一个爱猜忌,懦弱又小气的男人,或许,他和曼桢得有多幸福啊?明明互相爱慕,却因为两个人的性格态度不同,终究还是错过了。世钧娶了不爱的石翠芝为妻,曼桢嫁给了不爱并且从心底里鄙视的祝鸿才。
人世间的痴男怨女,为什么最后都会错过?难道这就是宿命吗?
我认为,所谓宿命,不过是人的自身原因造成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世钧和曼桢,两者之间的性格差别。
世钧:爱猜忌、格局小、懦弱、缺乏担当、瞻前顾后
我能想到形容世钧的词,包括上面这些,都是不怎么好的词,也足以说明,他的身上,确实有着这些缺点。
当然,也不是说他没有优点,至少,他是个柔情的男人,不常发脾气,或者说脾气极致地克制,他对曼桢的爱是真心。
他的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经常想得多,表达得少,真实的想法总是藏在内心。
他带曼桢回家,却不敢大大方方地介绍给自己的父母认识,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和曼桢的关系非同一般。这一切,都瞒不过世钧的母亲沈太太。
世钧为什么不敢向父母正式宣告他们的关系?一来是担心曼桢的原生家庭暴露,会因为她有一个曾经当舞女的姐姐,而遭到父母的拒绝,这会让他很难堪,也会让曼桢下不来台。二是他缺乏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勇气,既然爱曼桢,却没有勇气接纳她的一切。
一个男人都无法打从心底里去接纳女朋友,接受她的原生家庭,那么,又怎么说服自己的父母能接纳未来的儿媳?
在自己的家庭和女朋友之间,缺乏充当桥梁的作用,就算曼桢嫁进来,媳妇和公婆发生矛盾时,是不是让曼桢一个人去处理呢?
毕竟一个年轻的女子融入到新的家庭中,没有丈夫的维护和疼爱,很难在新家庭中生存下去。
一个男人结婚前,尚且不会替女朋友着想,还怎么指望他结婚后会真正站在妻子这一边呢?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当公公沈啸桐拿刻薄的话讽刺曼桢有个舞女姐姐时,世钧是如何为了父亲的病,如何为了家庭的表面和谐,而劝曼桢让步和忍耐的,而曼桢,又是如何委屈和落泪的。想想,都觉得难以幸福。
懦弱又愚孝的男人,很难替女人撑起一片天。
曼桢:刚烈、独立、外柔内刚、坚强、善良
曼桢的身上有着许多优点。生长在民国年代,思想意识却比现代许多女性还要独立,还要坚强。
她不止一次劝母亲不要拿姐姐的钱,免得被姐夫祝鸿才埋怨,靠他养娘家,好像全家人都欠他的。
她是个弱女子,大学毕业出来,一人打三份工,贴补家用。她不怕苦不怕累,为的就是能早一点摆脱姐姐的依靠。
她是心疼姐姐的,也对姐姐有着说不出的亏欠,所以她想姐姐结婚后,能不再用她的钱,就不用。
世钧多次提结婚,曼桢不是不想结,而是考虑到弟弟妹妹还小,大弟弟还没毕业出来做事,要是自己嫁人了,这个家就没了经济来源。
而她不仅精神独立,人格独立,还希望自己的伴侣也能实现真正的独立。她希望世钧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靠自己的双手多赚点钱,组建小家庭。结婚后,自己还能贴补点娘家。
她把未来设想得很美好,只是没想到,自己和伴侣一起为之努力的理想,世钧却先缴械投降了。
世钧自从父亲生病后,他就辞职回南京接手父亲的皮货生意。在上海打工时,他不善人际关系,不善表达,人缘不是很好。但回到家,因为他是沈某人儿子的缘故,生意场上的人,都对他多了几分面子。所以,他开展起工作来,得心应手,他也觉得自己像个要人,从未体验过这种成就感。
当曼桢问他还要不要出来做事时,他是舍不得家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孝子。一方面,他看到病入膏肓的父亲,感觉自己作为唯一成年的儿子,身上的担子,十分沉重,倘若就此撇下父亲到上海去,指不定父亲从此就撒手人寰了。
哪怕他曾经为了自己的事业和父亲闹僵,但现在,看到垂垂老矣的父亲,他还是心软了。
血浓于水的亲情,到底不一样。
另一方面,他从小目睹母亲守活寡的压抑和沉闷。母亲和父亲的感情不好,父亲在外边娶了姨太太生儿育女,另外置办一份家业。
他的母亲,心中苦闷无人诉说,唯有将自己的怨恨倾诉给世钧。
当他看到父亲因为养病回来母亲这边的家时,母亲欢快得像重返青春一样,他又不忍心将母亲的幸福割裂。他担心假如自己去了上海,他的父亲一生气又跑回“小公馆”去,他母亲的生活又回到从前。他就像个罪人一样,剥夺了母亲的幸福。
总而言之,对于世钧而言,在他内心,曼桢和原生家庭,他更看重自己的家庭,更无法舍弃自己的亲人。
这一点,让曼桢很失望。曼桢真正失望的,是世钧的无法独立。
当两个人因为原生家庭,未来计划发生分歧,产生严重的争吵时,曼桢的表现是刚烈的。她索性摘下订婚戒指,说:“也不值得为它这样发愁。”
这无异于打了世钧的脸,他一心想结婚,而曼桢却把戒指摘下来,等同于摆明了自己的态度:分手,不嫁。
这对原本就爱猜忌、敏感多疑的世钧而言,无疑是决裂的做法。他生气地离开、冷战,过了好几日才来,等到那时,找不到曼桢,却不敢大胆地问个清楚,曼桢去哪了。总是在脑海里自以为是地想当然,曼桢一定是嫁给张豫瑾去了,离开上海了,不然怎么会不见他。
曼桢的多年感情,竟然得不到他一丁点的信任,感情终究是错付了,想来也真是悲凉。
情侣之间,最忌讳的是什么?是猜忌、不信任、想当然、自以为是,不问清楚缘由,就先下结论。
就算感情再好,长期如此,也会爆发无法调解的矛盾,很难真正携手白头。
情侣之间,要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