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其实是一个掌权的过程,没那么简单

尧舜禹,上古三贤帝,其帝位传承以“禅让”闻名于世,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特别是儒家学者心目中最神圣的仪式之一。

禅让制真的存在吗?笔者以为,有名而无实。

从技术层面上看,禅让制应该是存在的,即主动让贤这个仪式的过程是发生了的,但问题出在“主动”二字,是否真的是心甘情愿?

就拿舜和禹来说,恐怕即位前的大禹,已经掌握了实权,禅让真的只是个技术上的程序了。

事情要从大禹治水说起。

大禹治水,历经13年,这13年,正是他掌权的过程。

第一,治水不是小事,领导治水是权力的象征。

农业社会时期,水患可谓头等威胁,决堤的黄河,必然带来哀鸿遍野、生灵涂炭。所以古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治水,比如三省六部中的工部,水利工程是重要事项,所以又有“水部”的别称(当然作为工部四司之一,明确的水部司也是存在的)。

而在上古社会,对于还很脆弱的部落文明来说,治水成了头等大事。特别是在尧舜禹时代的大洪水时期,要领导治水,必须调动起所有部落的人力、物力资源,必须让别的部落服从自己的领导,这就决定了这个领导者必然是最有权势的人之一。

事实确实如此,大禹是夏后氏的部落首领,这个部落是当时最强大的存在之一,远近皆服。另一个强大部落的首领——伯益,恰恰是大禹的铁杆盟友,不但协助大禹治水,大禹死后还把王位让给了大禹的儿子启,至于是不是让的,那是后话了。

总之,此时的大禹本身已有强大的号召力,但要挑战舜的权威,还不够。治水,给了他机会。

第二,治水,就是立规矩的过程。

大禹被舜任命为“司空”,主管平治水土,从此走上了一条打怪升级的道路。

治水要调动资源,于是大禹担任总指挥,别的部落必须无条件服从;

参与治水,人们就要脱离生产,但又得养活这帮人,咋办?于是产生了最早的税收;

有的人出工不出力,甚至贪污受贿,咋办?于是有了司法制度;

更有甚者,有的部落不听调遣或不给资源,咋办?那就打,于是大禹建立了自己的常备军;

可见,没有国家机器的上古时期,大禹已经创造出了国家的雏形,这是非常先进的。

第三,治水的同时,大禹还划定了势力范围。

治水范围很大,涉及整个黄河流域,可能更大。在勘察过程中,大禹对山川地势有了深入了解,为了便于管理,他把全国划分成了九块地,是为九州。这是最早的行政区划。

州这个字,古代跟洲是同一个,《说文》中写道:“州,水中可居者。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当时洪水之泛滥,土地都成了水中一隅。

大禹的这个做法,是非常有象征意义的。这行政区划,其实就是势力范围,制定势力范围,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大禹不就是名副其实的天下共主了吗。

大禹的威望,在一场庆功会上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第四,治水的功绩,给了大禹无限的威望。

传说大禹为了庆祝治水的功绩,在会稽山召集各大部落首领开会,这在舜还在位的当时,是僭越行为。迫于权威,大部分首领都去了,但防风氏故意迟到,以示抗议。

大禹的做法也很干脆,把防风氏首领杀了。两人都是部落首领,本是平级,大禹却如此残忍,还没人反对,可见大禹的权威已经到了极点。

综上,在治水成功的光环下,舜这个真正的天子已经黯淡,大禹成了“众望所归”的继承人。于是舜做了个顺水人情,“主动”把帝位让给了大禹。

以上为笔者猜测,但也不是随口一说。有一本古代的史书叫《竹书纪年》,记载了尧传位于舜的另一个版本:“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而舜传位于禹,也有《韩非子·说疑》中的一段话:“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所以禅让制到底存不存在,姑且自己判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