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20世纪书法大家,开电视书法讲座先河,曾成立第一个书法组织

郑诵先(1892—1976)四川富顺人。原名世芬,字诵先,号研斋,别号勉堪,晚年以字行。是现代书法史上为数不多的章草名家之一。

郑诵先不仅是书法名家,还是现代书法史上重要的书法组织者。他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个书法社团组织——北京书法研究会的发起人和重要组织者之一,他与当时刘博琴、溥雪斋、陈云诰、邓散木共同推广普及书法教育,举办全国性展览及对外书法交流活动,在1949年后掀起一个书法高潮,从这个意义上说,郑诵先也是一位功不可没的现代书法开拓者。

另外,在书法经过民国进入新时期后,对书法的传播做出过重大贡献。郑诵先作为北京书法研究会的具体事务负责人,组织编辑了一批书法教材。署名为“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编”的《怎样学习书法》《各种书体源流浅说》,先后在1961年、1962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执笔人均为郑诵先。

1964年,郑诵先还与郭风惠、溥雪斋、康伯藩、刘博琴等联袂在北京电视台创办的电视书法讲座上授课,开中国电视书法讲座先河。这些举措在当时书法普及教育上发挥了扎实作用。

郑诵先的书法取法二爨,其章草走的是碑帖融合一路。他化二爨之险奇峭劲,而易之以平正、壮硕,追求重、拙、大、厚的金石气,气魄宏大,一扫元明章草的侧利媚弱。仅以气势论,郑诵先章草的嘡嗒大气在现代章草诸家中无以过之。

郑诵先的章草显然在追寻一种来自碑学的正大阳刚气象,作为审美追求这无疑是正途。但郑诵先一味求正,却使其章草缺乏变态,虽厚而滞,虽大而板,加之笔法肥硕,使其章草在整体上缺乏生拙意味。以北碑融章草,贵在生拙,由生求古,因而可以生拙,不可以圆熟。

沈曾植章草刻意求生,变态尤多,奇趣横生。曾熙评其书曰“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王蘧常章草则以古为新,不落俗笔,熔篆籀、坠简、帛书于一炉,有三代气象。

郑诵先章草较诸沈、王二家,失在圆熟。他以圆笔作章草,并出之帖学的流利和尖挑,殊乏生拙、变态之意。由此来看,郑诵先章草虽然秉承了碑学的审美观念,但在创作实践上却未将其深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囿于帖学樊篱。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清代碑学以来,章草的表现力得到普遍强化。这不仅表现在笔法的丰富性和结体的多变性方面,同时,更为明显地表现在空间构成和节奏的连贯性方面。

沈曾植章草虽出以方笔侧锋,但反复盘旋,如游龙舞凤。“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古章草书的结体意识,又有方笔线条棱角崭然、锋尖在不断交替过程中的勾连吻合之美……从具体的连贯之形,按照顿挫间隔构成一组,组意的连贯是沈曾植对既有形式语汇的进一步发挥。”(陈振濂语)。

王世镗章草取法简书残纸,打破章草以单字构成的静态化,贯以行草的流美,极尽动势。王蘧常章草虽在空间构成的连贯性和节奏性方面逊于沈曾植、王世镗,但字多变格,不主故常,笔法苍茫,浑化无迹,更具大象混沌之美。

以此反观郑诵先章草,出之以静态,字字独立,无新理异态,加之笔法过于圆熟,殊乏生拙,从而使其章草终未臻高格。即便如此,凭借其在书法普及传播上的贡献,仍不失为20世纪书坛的大家。

(0)

相关推荐